随着春节临近,农历乙巳蛇年也即将开始。近期,许多人注意到公历2025年共有365天,而农历乙巳蛇年则有384天(2025年1月29日——2026年2月16日),比公历2025年多了19天。
这是怎么回事?
“公历与农历的年长有所差别,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历法参照的规则不同。公历是一种阳历,主要参考太阳的运行规律来设定。”市博物馆馆长郭凤武说,“农历则是一种阴阳合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都要参考。”
公历闰“年”
公历中“闰年”是怎么计算的?
我国民间俗称的“阳历”,也叫“公历”或“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一年,再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
公历和阳历的概念,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里有介绍。该单元是关于年、月、日的学习,其中包括公历和阳历的相关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要熟记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大月(31天)和小月(30天)的区别,以及平年(2月28天)和闰年(2月29天)的区别。
此外,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还包括如何计算每个季度的天数、如何计算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等知识点。
“公历是以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雨城区一小学数学老师曹鑫在给学生们讲课时,曾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说,“由于一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并非整数,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公历每4年设置1个闰年。闰年是指公历年份中能够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够被400整除的年份。”
简单来说,闰年是为了调整公历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差异而设立的。地球公转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而公历中平年是365天,因此每四年增加一个闰年,这一年有366天,即2月有29天。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公历年份与地球公转周期保持一致,避免日期与季节之间的误差。
“闰”字,本身有“余数”“额外”的意思,闰年就是额外增加了一天的年份,以调整历法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偏差。闰年是公历历法,只在2月里发生,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也就是说,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全年366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365天。
比如,2024年能被4除尽,所以是闰年。2025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是平年,2月只有28天。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如果是整世纪年,如1800年、1900年,可以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仍为平年。
农历闰“月”
农历的相关知识在六年级的课本中有所涉及,主要解释了阳历、阴历与阴阳历的区别。
农历,也称为阴阳历,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设置的,兼顾阳历和阴历的特点。农历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并且为了调整阳历和阴历之间的差异,还会设置闰月。
那么,农历的平年和闰年又是如何计算的?
古人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取整计数,农历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在农历年当中,如果只有12个朔望月,那么总年长为354天或355天,这与回归年相差约11天。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农历的月份无法与季节匹配。”四川省科普气象作家姜永育解释说,因此,通过间隔几年设置一个闰月的方法,来弥补这一差异。
闰月的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调整了农历与公历之间的差异,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闰月的安排与节气相关。闰月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定,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周年视运动黄经每15°的24个时刻。从冬至开始,每隔1个节气称为中气,共有12个中气: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
如果某个朔望月中不包含中气,这个月份就不是常规的月份,而算做上一月的闰月,如上一个月是六月,这一个月便叫作“闰六月”,再下一个月才是七月。每一回归年必定有12个中气,与中气相配的12个月份命名为正月、二月……
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方式,即在每19个农历年中选择7年设置闰月,也就是农历闰年的由来。
农历中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
农历有闰月的年份叫闰年,包含13个农历月,年长为384天或385天。没有闰月的年份称为平年。
公历2025年是平年,全年365天,农历乙巳蛇年是闰年,闰六月,全年384天,农历比公历年足足多出19天。
“除了乙巳蛇年是384天外,下一个农历闰年是戊申猴年(2028年),全年总长为384天。” 郭凤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逢闰年或闰月,民间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或祭祀仪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对于农民来说,闰月对农事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从古至今,都会根据闰月的出现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计划,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本报记者 黄伟
相关链接
2025年起
大年三十将连续“缺席”五年
翻开日历,不少人发现,今年除夕是1月2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
再往后翻,发现从2025年到2029年,每年的除夕都是农历腊月二十九。
为什么大年三十会“失踪”?
要了解大年三十“有时有,有时无”的现象,需从农历的本质“月亮的盈亏圆缺”说起。
农历月份依据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即“朔望月”来划分,平均一个周期为29.53天。由于月份必须用整数天数来表示,于是有了大月30天与小月29天的区别。所谓“朔望月”,指的是月亮从一个新月(初一)到下一个新月的完整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因此,农历中有29天的小月和30天的大月,这样的设计确保农历的每一个月与月亮的周期保持一致。然而,这种设计也带来了腊月缺少年三十的情况。
在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中,如果当年是小月,则除夕就落在腊月二十九,自然没有大年三十。因此,大年三十的出现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月亮周期与农历计算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虽然在以往年份中也偶有发生,但连续五年不见大年三十,确实少见。
根据统计,腊月的天数每年不同,有时为29天,有时为30天。这种变化导致了大年三十“时有时无”。2025年到2029年之所以会连续五年没有大年三十,正是因为这五年的腊月均为小月,即29天。
翻开日历,我们发现,腊月逢小月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近十年来,类似现象在2013年、2016年和2022年就已发生。
不过,这些年份都是单独或间隔出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2025年至2029年连续五年腊月为小月,确实是少见的“连续缺席”。
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农历的科学性,更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灵活包容。无论腊月的天数如何变化,春节的意义不会因此改变,大年三十缺席的五年依然充满新春的喜庆。
大年三十,作为春节的象征性时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代表着辞旧迎新、团聚与欢乐。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腊月二十九还是三十,只要有团圆的仪式感,年味依然浓厚。文化习俗的核心在于家人团聚的时刻,而非具体哪一天的时间节点。
本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