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诗里的春节

《雅安日报》 (2025年02月09日 第03版)

□ 王尧江

春节,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节日。文人逢此佳节,定会倍生感怀,精彩的诗句应景而生。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成为春节文化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当我们捧起书卷,吟诵那些优美的诗篇,仿若穿越千年时光,与古人一同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氛围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热闹、动态的春节画卷。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去旧岁喜迎新年。春风吹拂,暖意融融,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屠苏酒,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外。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广袤的大地披上金色的盛装。人们忙着将旧的桃符摘下,换上新桃符,祈望新年的好运。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踩着欢快的节奏舞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对春节的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诗里的春节,不仅仅是对节日场景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高适在《除夜作》中感慨:“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除夕,在这个千家万户团聚的日子,诗人独宿旅馆,对着寒灯难以入眠,氛围清冷、场景孤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笔锋一转,他又想到故乡亲人对自己的牵挂,把一名羁旅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抒发得更为深沉。漂泊在外的孤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家乡亲人的眷恋……感情如决堤的洪水,泛滥成一波波汹涌的乡愁,引起了读者的深深共鸣。

《卖痴呆词》中,范成大为我们带来了春节别样的趣味。“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除夕夜已深,人们还未入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驱除迟钝、呆滞,迎接新的一年。小孩子在大街上奔跑呼喊,叫嚷着要把痴呆卖给别人。这天真有趣的场景,正是当时古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自己的愚笨、不如意都“卖”出去,换来新一年的聪明伶俐和好运连连。读这首诗,我们仿佛能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听到他们清脆的叫卖声,春节的夜晚显得热闹而又奇幻。这种独特的春节习俗,为节日增添了诙谐、喜庆的色彩。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公元964年春节前夕,蜀后主孟昶望着翰林学士辛寅逊写在桃木板上的迎新祝辞,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威严有趣而又较真,竟嫌辛学士字、辞俱丑,忍不住捉笔代劳,于是便写下了这句诗。由此,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民间兴起了过年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

南宋布衣诗人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描绘了春节前大扫除,去除旧年尘埃,而后燃香祭拜天地,表现老百姓对新年的美好祈愿。“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刻画了除夕夜熊熊燃烧的火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人们围坐吃年夜饭、守岁,还相互祝福的场景。除尘、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诗人通过对这些春节民俗的生动描绘,呈现出浓郁的年味。热闹的春节氛围,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对家人的思念更加强烈。春节的欢乐祥和与个人的羁旅愁绪交织,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本该阖家团圆的春节里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里,我们领略到了春节丰富多样的习俗,管窥到了春节从古至今的传承与演变。时代演进,春节的庆祝方式或许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不变的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我们依然会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这些习俗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古诗里的春节,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品味到了春节的深厚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