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蛇年说“蛇”(二)

石刻之“蛇”:凝固历史的艺术传奇

《雅安日报》 (2025年02月16日 第01版)

高颐阙上的“高祖斩蛇”图

王晖石棺上的“玄武”图

踏入雅安市博物馆,一面宋八卦十二生肖铜镜静静陈列于展柜之中。它宛如一位穿越千年岁月的缄默智者,虽无言,却以独有的方式,向每一位驻足观者娓娓讲述着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图腾往昔。

春节期间,市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众多市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这面铜镜前停下脚步,目光在铜镜上仔细寻觅“生肖蛇”的图案,眼神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探索之情。

其实,在雅安的诸多文物中,与“蛇”相关的故事远不止于这面铜镜。芦山县出土的王晖石棺和雨城区高颐阙上的石刻,同样隐匿着关于蛇的神秘传奇。

“龟蛇”呈祥

王晖石棺上的“玄武”传奇

一条蛇紧紧缠绕着龟身,两尾相交,两首似欲亲昵相吻。这便是位于芦山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晖石棺上的玄武石刻。画面中,蛇与龟的形态逼真,仿佛下一刻便会灵动起来,演绎出一段跨越千年的神秘故事。

“玄武的形象常被描绘为龟蛇合体,有时也会单独以龟或蛇的形象出现。”市博物馆馆长郭凤武介绍,在古代神话与传说里,玄武是象征长寿的神兽。其坚硬无比的龟壳,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代表着坚韧不拔与永恒不朽;而柔软灵动的蛇身,则似灵动的画笔,勾勒出变化无穷的线条,寓意着顽强的生命力。

王晖石棺于1942年秋在芦山县出土,建造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除了棺后的玄武石刻,石棺上还有诸多精美的雕刻。

1942年12月15日,郭沫若收到成都工商导报记者车辐(车瘦舟)寄来的王晖石棺拓片。看着拓片上精美的图案,郭沫若诗兴大发,即兴在拓片上题诗《王晖石棺》。次日,他仍觉意犹未尽,又创作了一首《咏王晖石棺玄武象》。

郭沫若观摩后认为,石棺上雕刻的图案,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按照传统,“朱雀”应雕刻在棺首部位,但在王晖石棺上却并未出现。郭沫若推测,这是因为墓主人的灵魂已乘朱雀飞升。王晖石棺上的“玄武”,是中国古代代表四大方位的“四灵”“四神”“四象”之一,对应着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龟蛇合体,北)。

在王晖石棺上,除朱雀以隐寓形式展现外,其他“四神”均有直接的图像呈现。众多文化学者和考古研究者认为,王晖石棺这种特殊的“四神”与“仙人启门”组合模式,强烈地表达了墓主人王晖渴望升仙的愿望,具有独特的意义,这也正是石棺的珍贵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玄武充满神秘色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为“四象”之一,它承载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想象,也寄托着他们对世界秩序和宇宙哲理的深刻理解。在“四象”中,玄武代表北方和冬季,这与北方寒冷的气候以及冬季万物蛰伏的自然现象相呼应,因此,玄武也成为寒冷、收藏和静谧的象征。

而玄武的蛇身,更有着特殊的寓意。蛇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能够蜕皮重生的生物,代表着生命的循环与更新。“龟蛇”呈祥,寓意着天地交泰、阴阳调和,祈愿国泰民安。

“从‘蛇缠龟身,两首相亲’的形象来看,玄武寓意十分美好!”郭凤武说,龟蛇的结合,不仅体现了阴阳调和的深刻哲理,更凝聚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对龙龟图腾演化的独特智慧。

王晖石棺凭借其构图的雄健精巧、造型的生动逼真、刻工的精湛细腻,以及内涵的丰富深厚,成为闻名于世的石刻艺术精品。

郭沫若曾盛赞其石刻艺术水平,认为西洋的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与之相比,也难望其项背。

我国著名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也曾给予高度评价,将其誉为“汉魂”“汉艺精粹”。

高祖斩蛇

高颐阙石刻上的神秘故事

在被众多文化学者称作“中国最美汉阙”的高颐阙上,有一幅引人入胜的石刻图——“高祖斩蛇”图。画面中,一人物斜躺,手中紧握着宝剑,身后不远处,一条蛇蜿蜒伏地,仿佛凝固了那一刻的紧张与传奇。

“高祖指的是汉高祖刘邦,传说他斩的是白蛇。”郭凤武介绍,“高祖斩蛇”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史记》中亦有详细记载。

这个故事源自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在押送囚徒前往骊山的途中,发现大部分囚徒都已逃走。面对此景,刘邦决定放囚徒们自由,自己也准备逃离。在醉酒的状态下,刘邦遇到了一条拦路的白蛇。他借着酒劲,毅然挥剑斩断了白蛇。之后,刘邦遇到一位老太太在路边哭泣,老太太称自己的儿子(白帝子)被赤帝子(刘邦)所杀。这一事件被人们视为刘邦天命所归的象征,预示着他将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高祖斩蛇”也被称为“斩蛇起义”,这是刘邦“起家”的关键故事。其中,“赤帝”斩“白帝”的传说,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自那以后,“赤帝子”杀“白帝子”的传说在世间渐渐传开。刘邦凭借着“赤帝之子”的身份,在斩白蛇的芒砀山起义,最终建立了汉朝。

那么,为何高颐阙会刻画这个图呢?

高颐阙上的碑文记载,高颐,字贯方,是颛顼的后裔。他才学出众,为官清廉,却因“天降灾殃,害我贞良”,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八月(公元209年)死于任上。他的离世让“臣史播举而悲叫,黎庶踊泣而忉怛”,人们为了颂扬他的功德,立碑建阙,期望他的事迹能成为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

“作为东汉的官员,自然会歌颂开国皇帝刘邦的事迹。”郭凤武解释道,“高祖斩蛇”的故事在汉代广泛传播,成为刘邦起义和建立汉朝的象征。这个故事不仅在《史记》中有记载,还在汉代的各种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如石刻、绘画等。将汉高祖刘邦斩蛇的故事刻在汉阙上,是对这一传奇事件的纪念。

“高祖斩蛇”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后世对这段故事又进行了扩展演绎。其中一个传说与蛇紧密相关,即“刘邦斩蛇,最终被蛇反噬”。传说刘邦斩白蛇后,在蛇断气前,白蛇竟然开口说话,预言刘邦将成为皇帝,但他建立的王朝也会被篡位。

汉朝历经几个朝代的更迭后,一个叫王莽的人篡夺了皇位。巧合的是,“莽”字中含有“蛇”的意思,这似乎印证了当年白蛇的预言。刘邦因斩蛇而成为皇帝,最终他的王朝却被与“蛇”相关的王莽所颠覆。《汉书》中详细记载了王莽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逐步掌握权力,最终篡位的过程,这也使得这段历史更加扑朔迷离。

“刘邦斩蛇的传说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斩蛇的背后似乎有着一种预示和命运的因果关系。刘邦的行为表达了他为民众造福的决心,而王莽的命运也被看作是刘邦斩蛇的一种预示。”郭凤武说:“这些故事引发了大家的各种联想和解读,为我们理解历史和命运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它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与蛇相关的石刻文物,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它们见证了古人的信仰、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冰冷的石头,触摸到千百年前那段炽热而神秘的时光。

本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