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锦蛇
蛇,在中华文化里,是灵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福瑞。在十二生肖中,蛇排第六,紧随龙之后,通常被称为“小龙”,俗称“缠”或“长虫”。在生物学上,蛇起源于约1.81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
在雅安的自然界中,也拥有诸多蛇类,其中一个蛇类新种——横斑锦蛇,因其花纹美丽性情温和又被赋予了“雅女蛇”的绰号。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横斑锦蛇是和大熊猫同一时期的物种,并且分布在有大熊猫的地方。
杨铧和高富华所著的《我们诞生在宝兴》一书中,以“蛇界大熊猫的秘密”为题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此进行了详细记载。
1928年,横斑锦蛇模式标本由美国人葛维汉在雅安采集;2010年,横斑锦蛇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被发现;201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利通过采集自雅安的3条横斑锦蛇,实现了横斑锦蛇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
蛇类新种 横斑锦蛇模式标本来自雅安
一条全长1米左右的蛇,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躯尾背面呈不规则的窄横纹,头背黄绿色,有3条黑色横斑:第1条横跨吻背;第2条横跨两眼,在眼下分2支,分别达口缘;第3条呈倒“V”形,其尖端始自额鳞,左右支分别斜经口角达喉部……
这条来自中国雅安的“蛇”静静地躺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O.76257号标本容器内。
1929年3月,在《华盛顿生物科学通讯》129页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横斑锦蛇命名的论文,标题为《来自中国的蛇类新种》,细述了标本的采集人和采集地等信息,以及横斑锦蛇的生物学特征、命名依据等。“标本的采集人:葛维汉;采集时间:1928年6月;采集地点:四川省雅州(今雅安)。”
这些信息,都证明雅安是横斑锦蛇的首次科学发现地。
那么,横斑锦蛇是在雅安哪里发现的呢?
对此,杨铧和高富华查阅了有关葛维汉到雅安考察的诸多资料。
1911年,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年—1962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四川,并在1932年任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是美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是三星堆遗址的最早发掘者。
据《在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教士——葛维汉》一文记载,葛维汉在中国一共进行了14次夏日探险,其中至少有三次到过雅安。1928年,他经雅安到西昌进行探险;1928年10月13至1929年2月14日,他对宜宾以北、雅安和岷江流域进行了短期考察;1929年6月14至8月14日,他对宝兴县进行了夏季探险。
根据标本采集时间“1928年6月”,杨铧推断,葛维汉是在1928年经雅安到西昌进行夏季探险时,在雅安境内获得了横斑锦蛇的标本。
葛维汉并未标注具体的采集地点,加之当时仅有一个标本又远在美国,发现命名后的近60年间,研究人员都没有发现横斑锦蛇的身影,一度有人质疑横斑锦蛇是否存在。
雅安地域宽广,野生动物丰富,因具体的采集地点模糊,而横斑锦蛇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小,分布的地域破碎不连续,给后来的研究者和想到同一地方采集标本的人员造成了诸多麻烦。
再次现身 “雅女蛇”与大熊猫相伴
“这条蛇太奇特,与常见的菜花蛇不同,赶紧用手机拍摄了几张照片后,任其消失在草丛中。”2010年7月4日,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水沟站工作人员张玉斌像往常一样在大熊猫野化驯养场及周边巡查,在一块水泥地面上,发现一条长相奇特的蛇。
第一次见到这种蛇,激动之余,他立即向时任站长助理的赵蔚报告。
赵蔚认为此蛇非常少见,保护研究的价值较高。恰好当时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刘少英正带领学员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培训实习,故赵蔚将张玉斌拍摄的照片传给了刘少英。根据其背面呈不规则的窄横纹,头部前端有两条黑横纹,刘少英判定该蛇就是难得一见、不少研究人员苦苦寻找的横斑锦蛇。
此后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巡山时,又多次发现横斑锦蛇的身影。为研究和保护横斑锦蛇,了解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情况,他们在2015年7月、2016年8月先后捕捉了一条成年蛇、一条幼蛇,在记录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后,又将其放归到捕捉地点,让其回归自然。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同其他保护区一样,不仅保护了大熊猫为主的旗舰物种,也保护了像横斑锦蛇这类珍稀动物。
在此之前,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邓其祥等人是我国最早采集到横斑锦蛇的。他们于1980年、1987年、1988年,先后三次在与横斑锦蛇的模式采集地雅安市毗邻的泸定县、汶川县采集到横斑锦蛇标本。他们于横斑锦蛇科学发现60年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中国的横斑锦蛇》,这是我国学者关于横斑锦蛇最早的论文。
横斑锦蛇对海拔高度很苛刻,它们喜欢的落叶阔叶林地带不会呈连续分布的状态,再加上它们的活动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其实际分布点是非常破碎化的。
我国学者研究证实,横斑锦蛇的散布区域与国宝大熊猫的散布区域高度重叠,是一个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横斑锦蛇的存在,自然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优秀的佐证。非常稀少的横斑锦蛇在雅安境内及周边频频现身,得益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的强力实施。
研究保护 “雅女蛇”人工繁育成功
雅安乡村或野外,很多人都见过乌梢蛇、菜花蛇等蛇类,被称为“雅女蛇”的横斑锦蛇却很少有人认识。
横斑锦蛇为游蛇科玉斑蛇属体形中等大小的无毒蛇,它们生活在海拔1500米至2600米的湿润山区,栖息地多为落叶阔叶林下或农耕地、草丛、灌木丛中。
在国外,横斑锦蛇被翻译为“beautiful snake”,即美丽的蛇,是因为它暗绿色的体表上,分布着一条条黑珍珠项链一样的斑纹,非常漂亮。它的拉丁学名中,就有“珠链”的意思。
2000年,横斑锦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随后被列为中国极危动物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4年,横斑锦蛇又被收录到《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横斑锦蛇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为了编制当地的动物志、物种图鉴,研究人员多年前就开始大范围排查,希望能得到这种物种的更多信息与影像资料。
2014年春,受天全县林业局委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启动“芦山地震后小种群动物调查与恢复保护项目”。杨洪忠是天全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参与了横斑锦蛇的野外搜寻,带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利一行找到了横斑锦蛇的出没地。
横斑锦蛇是典型的半穴居动物,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洞里不出来,时常凌晨出来短暂活动,一般人很难见其“尊容”。
据杨洪忠介绍,2015年6月至9月,丁利一行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和横斑锦蛇近亲的生活习性,在四川喇叭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转了数月,最终锁定了疑似蛇洞。后来又经过长时间的蹲守,先后捕捉了3条横斑锦蛇。
为了更好地保护横斑锦蛇这一珍稀的自然资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对3条横斑锦蛇进行仿生态饲养试验。为此,研究团队在成都市新津区搭建面积总计120平方米的蛇类饲养试验基地,进行饲养、繁殖、越冬、疾病防治等研究。
经过悉心照料,两条横斑锦蛇分别产下3枚卵和5枚卵。2017年7月,8枚横斑锦蛇卵孵化出小蛇。作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爬行动物,横斑锦蛇的人工繁育具有里程碑意义。
杨铧 本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