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中,双方争夺球权
课间时分,孩子们在“笼式足球训练场”内玩耍
训练中的蒲玉龙
□本报记者 周昆 高菲菲 鲁妮娜 郑暘 戴富丽
4月14日上午8时40分,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国歌奏响,国旗缓缓升起。
站在五年级队伍里的王嘉豪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了前一天的决赛赛场。13日下午,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小学组)的最后一场决赛在成都市第二十中球场举行,他和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的队友们并肩走上赛场。国歌奏响的那一刻,他们要在赛场上为站上“贡嘎之巅”奋力拼搏。
然而,他们的梦想并未如愿,客场作战的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遗憾告负,与冠军失之交臂。即便是亚军,他们也创造了雅安参加青少年足球赛事的最佳成绩。
12名球员、三名教练、一位校长,这就是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在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派出的全部力量。这16个人像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一个山村小学炽热的足球梦想。
“有梦想”的黝黑少年
汉源县炽热的阳光把常年在阳光下快乐奔跑的少年们晒得黝黑。
王嘉豪、蒲玉龙、李佳乐、赵津平、徐增瑞、李治杰、吴学龙、王豪、王海涛、何远翔、范锐冬、张辰逸……4月13日,这12个皮肤黝黑的少年在一起,完成了他们足球经历中最重要的比赛。
“4月11日晚上,我做了个梦,梦到我们在客场大比分战胜了成都的队伍,夺得冠军,而且还是我最喜欢的球星C罗来为我颁奖。”王嘉豪说,虽然事与愿违,他们没能战胜对手,但大家都尽了全力。
这群深山中的少年有着大大的梦想,不仅想凭借足球走出大山,还想触摸世界足坛。
“今天练不了球。”王嘉豪摸着自己的大腿说,现在还疼得很。在13日进行的比赛中,王嘉豪因为一个铲球倒地,大腿肌肉拉伤,被换下场。
“伤病是常有的事,你看我的手指。”王嘉豪举起左手,食指指甲盖不见踪迹,是在前几天训练时弄伤的。
从一年级开始踢足球,王嘉豪已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三年级时——脚踝骨折让他休息了整整一个月。
“嘿,你的腿好点了吗?”说话间,该校六年级学生赵津平从王嘉豪身后走来,关心这位昨天一起奋战的“战友”。
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是赵津平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参加省级赛事。在决赛的第一轮比赛中,他头球破门,打进了球队在决赛的第一粒进球。
这粒进球与赵津平第一次在市级比赛中进球的场景有些类似。“那天我也是头球破门,最后我们5∶0赢了那场比赛。”赵津平说。
其实,这场比赛还有许多与过去比赛相似的地方。例如,队员们上场前的紧张,正式踏入赛场后的放松,身边从小一起长大的队友,以及对他们总是放心不下的家人。
“不太懂”的朴实父母
4月14日午后,汉源县宜东镇的街道上,忙碌一上午的人们有了短暂的休闲时光。在大家心中,捧回亚军奖牌的足球少年们,成了彼此谈话内容中的主角。在讨论比赛的人群里,也有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队员的家长。
王嘉豪在比赛中受伤的消息,母亲李巧蓉是在直播画面里看到的。直到13日晚,队员们从成都回到宜东,李巧蓉才看见儿子大腿上有一大块青色的瘀伤。
李巧蓉不懂足球,不知道儿子每天嘴里念叨的C罗到底长什么样。但是她知道,儿子喜欢足球,也知道孩子因为踢足球常常受伤。
孩子受伤,母亲自然是心疼的。“我总是给他说,要小心、要注意。但是他一上场就是不管不顾地拼命。”李巧蓉的语气带着抱怨,但更多的是心疼。
有人对李巧蓉说,孩子练球太伤身体,不如放弃。
“但我觉得他踢球是个好事情。”低头思索片刻后,李巧蓉再抬头时,眼中闪出了光亮:“因为打比赛,孩子走出大山,去了外面那么多地方,接触了那么多队伍,眼界也更加开阔了。”
“是踢球让他们走出去,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一旁的张静说,孩子的变化可大了!每次出门比赛前,她的儿子徐增瑞都会将行李收拾好,早上准时起床出门,非常自律。
徐增瑞在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里身穿10号球衣,他比王嘉豪高一个年级。徐增瑞小时候,张静就带着他去看过一场足球赛,“现在回想起来,孩子对足球感兴趣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徐增瑞上一年级的第一天,就回家对张静说:“老师问,如果有教练带我学足球,你愿不愿意。”张静听后表示同意,并鼓励徐增瑞决定练球,就要全力以赴。
和李巧蓉一样,张静其实并不懂足球。但她觉得,孩子性格内向,身体也不好,搞体育多少会有点帮助。就这样,足球陪伴徐增瑞度过了6年的小学时光。张静锻炼孩子的目的达到了,徐增瑞通过自身努力,还获评了“四川省青少年足球十大希望之星”。
“归根结底,还是要谢谢学校的校长和教练。”谈起这群踢足球的孩子,家长们的讨论最后都回到学校教练和校长身上——一位教体育的数学老师李果,一位还有6年就要退休的校长李春勇。
“有追求”的乡村教师
宜东镇位于汉源县西北角,隔飞越岭与泸定县相邻,与“蜀山之王”贡嘎山的距离很近,天气晴好时,贡嘎山上的雪都清晰可见。
在宜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对闭塞的条件对比鲜明,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更没有优渥的足球训练条件。
让孩子们踢足球,让滚动的足球带孩子们去山外看看,这就是李春勇和李果的“追求”。因此,这所山村学校的孩子们也真切触摸到了自己的梦。
蒲玉龙是球队的主力守门员。在4月3日的比赛中,蒲玉龙中场远射破门给不少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赛场上的他意气风发,赛场下的他却是个寡言少语的少年。
在2024年的一场比赛中,替补出场的蒲玉龙因为自己的失误让对方球员进球,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因此输掉了比赛。自那以后,蒲玉龙一直铆足了劲训练,可是在李果眼中,蒲玉龙缺乏的是信心。
带着蒲玉龙到比赛现场去看专业守门员,这是李果想到的办法。当看见恒大足球学校守门员也会出现失误,也会被对方破门时,蒲玉龙心里的自卑感慢慢消失了。
在那之后,蒲玉龙突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也受到了重视,前不久,他还受邀参加了省级选拔赛。
让孩子们在足球运动中感受快乐,足球也可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条路。这是李春勇最初的想法。
“山里的娃娃浑身都是劲,要让他们发挥长处。”李春勇2004年来到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21年的教学经验让他对该校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
搞体育是个不错的办法,可山村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李春勇的想法一直没能实现,直到2014年李果的到来。
在李春勇眼中,李果是一位“神奇”的老师。
李果是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可考进学校教师队伍时,他的身份是文学系毕业的大学生,而在进入学校后,他担任的教学科目却是数学。
李果来了,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有了第一支足球队。随后,他们参加了2015年雅安市小学生男子5人制足球锦标赛,尽管在参赛的8支队伍里排名第七,但从这一年开始,大家口中“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句玩笑话照进了现实。
废旧轮胎、竹竿搭建的训练设施,凹凸不平的土坝作为训练场。李果从数学教师转型为足球教练,11年间,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足球队就这样一天天成长起来。
2017年,该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2018年又迎来了新的转机——又有一位体育老师来到学校。
有了新的体育老师,李果得以全身心投入高年级的专业足球训练中。新的老师开始从一年级的孩子中挑选足球苗子。赵津平和徐增瑞,就是第一批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起来的孩子。
一年又一年,汉源的阳光依然炽热,贡嘎山峰上的积雪始终闪耀。
2017—2023年蝉联汉源县小学生足球联赛六连冠,2020—2023年四次斩获雅安市中小学生足球锦标赛(小学男子组)第一名;2024年获四川省第四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第六名;2025年获四川省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亚军……
看着学校会议室里的奖牌与奖杯,李春勇略带腼腆地说出了他最新的“小追求”:“宜东离贡嘎山很近,这次我们离‘贡嘎’也很近。我还有6年就要退休了,希望孩子们能把‘贡嘎杯’的冠军赢回来,站上‘贡嘎之巅’!”
记者手记
让梦想乘风翱翔
亚军,是雅安青少年足球在省级赛事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创造历史的,是一所大山之中学校的学生。这所学校没有完善的设备,也没有专业的训练条件。来到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一切与预想中的山村小学几乎相同。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校所有人对足球都无比热忱。
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自发有序排队进入学校特制的两个“笼式足球训练场”。教练李果说,足球不仅给这群孩子带来了乐趣,还让他们学会了守秩序。
日积月累,乐趣变成了热爱,继而成为孩子们的梦想。从此,孩子们展开羽翼,为了梦想努力。
助力孩子飞翔的,是他们的家长。尽管他们并不太懂足球,但他们说,只要孩子喜欢,他们就无条件支持。
助力孩子飞翔的,是他们的学校。作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的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在资金和人力并不那么充足的情况下,全力支持着孩子们的足球梦想。
家长和学校,如同孩子梦想翅膀下的风,在孩子展翅的时候承载着他们翱翔于万里晴空。
深入探究“足球特色学校”这一概念,无疑为山村孩子的足球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发展根基。得益于各类“特色学校”的差异化发展路线,也让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找到了乡村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艺术特色学校、科幻特色学校……门类众多的特色学校已遍布各地。“特色学校”激活了这些宛如“神经末梢”的偏远学校,让他们呈现出“小而优,小而特”的鲜明特色,也让那些深山里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更多触摸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