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流形铜匜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在时光的长河中,青铜器承载着古老的文明记忆。在雅安市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件西汉时期的长流形铜匜(yí)静静陈列,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探寻古代礼仪文化的大门。
这件青铜匜出土于20世纪70年代的芦山县,形制类似现在的瓢,线条简洁流畅,最宽达29.3厘米,流长6.5厘米,流宽5厘米,高12.7厘米。观察后不难看出,这件文物虽历经岁月侵蚀,表面氧化锈蚀,却依然基本保存完好。
那么,匜究竟用来干啥?简而言之,就是装洗手水的一种容器。
提到匜,就不得不说“沃盥(guàn)之礼”。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所谓沃盥之礼,就是用浇水的方式来清洁脸部和双手的礼仪,是古人在祭祀、宴饮甚至婚礼等重要场合前举行的净手仪式。这一场景常常在古代影视作品中可以看见。
《礼记·内则》中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在这一过程中,年长的人拿着匜在上淋水,年少的人则负责端着盘在下接弃水。客人洗完手后,主人要双手递上擦手巾,以此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奉匜沃盥的洗手方式也体现古人对清洁与礼仪的重视。
不难发现,沃盥之礼所用器物一般由匜、盘组合而成。但芦山县出土的这件青铜匜,却并没有相应的盘随之出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盘遗失的可能性较大。
在汉代,铜器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般而言,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使用铜洗,普通百姓则多用木洗、陶洗。这件出土的青铜匜,虽无配套的盘一同出土,但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和礼仪文化。
在现代社会,虽然沃盥之礼已不再普遍,但那份对礼仪的重视、对生活的敬畏,依然值得我们传承与思考。从这件青铜匜可看出,古人将看似平常的盥洗之事,上升为庄重的礼仪,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驻足凝视这件青铜匜时,仿佛能穿越千年,看到古人在庄重的仪式中奉匜沃盥、传承文明的场景,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