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亮
三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受微信“松风煮雪”茶友群的邀请,前往茶旅胜地——雅安市蒙顶山游玩。
说来有些惭愧,自从15年前开始学着喝茶,我便立下志向,要踏访杭州龙井村、苏州东山岛、福建安溪县等著名产茶区。然而,直到这次蒙顶山之行,我才真正迈出访茶之旅的第一步。对于蒙顶山茶叶的生长周期,我更是了解甚少。幸运的是,“松风煮雪”群主也是此次访茶活动的组织者,他是一位资深茶客。一路上,他为大家介绍:“蒙顶山,五峰环绕,形状如同莲花。其最高峰上清峰,海拔达一千四百五十六米,常年‘雨雾蒙沫’,有着‘西蜀漏天’的美称。相较于清明前后游客众多、人满为患的景象,现在蒙顶山虽然才刚刚进入零星开采阶段,但却是访茶的绝佳时机……”
蒙顶山茶确实到了采摘的时候。山脚下的小茶园里,已经能看到前来体验采茶乐趣的游客。隔着车窗,我似乎都能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当客车停在半山腰,我们刚踏上蒙顶山的土地,便立刻被眼前的“天下第一壶”震撼住了。只见一尊青花龙纹的巨大茶壶,卧于葱郁的山林之中。在水雾的缭绕下,细细的水流从壶口倾泻而出,仿佛裹挟着天地间的灵气,注入下方的石碗里。这奇妙的景象,让初到此地的游客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寻一碗蒙顶茶,慢慢品味一番。
喝茶,喝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不远处的茶文化博物馆,宛如一本展开的《茶经》,正在向我们娓娓讲述这座“世界茶源”圣山的茶之灵魂所在。
蒙顶山所处的纬度,以及它的海拔、土壤、气候等条件,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早在两千多年前,茶祖吴理真就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蒙顶山的茶史也由此发端。唐天宝元年,蒙顶茶凭借“形美、香高、味醇、色翠”的特点,被唐玄宗钦点为贡品,这一贡就是一千多年,直到清代末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蒙顶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名茶之一。
如今,蒙顶茶主要包括蒙顶甘露、黄芽、石花等品种,并且连续八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当地政府还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带领茶农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在群主的讲解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长廊,之后便朝着山顶走去。
要说蒙顶山中最适合品茶的景点,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天盖寺当之无愧。走进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2株千年古银杏。它们高耸入云,身姿挺拔,庄严肃穆,共同守护着寺庙中央的茶神殿。殿中供奉的吴理真塑像目光炯炯,望向远方,仿佛在关切地注视着山中的茶园。
祭拜完茶祖后,我们在银杏树下的阴凉处坐下,各自点上一碗蒙顶甘露,观看“龙行十八式”表演,品味这传承了“茗香飘逸两千年”的韵味。投茶、冲泡,斟茶的小童把品茶的氛围营造得热烈而温馨。他以各种类似传统武术的姿势,高高提起长嘴煨壶,让烧得沸腾的开水在碗里冲成漩涡。茶叶在旋转的开水中自然冲匀、舒展,最终还原成刚离开枝头时一芽一叶的模样,将蒙顶山的独特芬芳传递到每个人的唇齿之间。
在这如世外桃源般悠闲的氛围里,不知不觉时间悄然流逝。喝完一盏蒙顶甘露,已经到了晌午。简单吃过午饭,我们自然要去看看茶祖当年种茶的地方。据清代《名山县志》记载,吴理真种下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吴理真亲手栽种这七株仙茶的地方,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封为“皇茶园”。
当我们赶到上清峰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云雾如同仙人的素纱,将皇茶园笼罩其中。叶片上凝结的雨露,仿佛折射着时间的光辉。茶园四周用石板围起,正面是仿木结构的石门楼,有两扇可以开关的石门。石门前有香炉石,紧邻茶园后面的台阶上,有护园石虎雕像。石栏四周挤满了撑着雨伞的游人,他们指指点点,似乎在讨论着茶祖当年栽种茶树的情景。这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仙茶”,早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蒙顶山的镇山之宝。它们如同禅定的老僧,静静地向游人们诉说着“一缕茗茶香,悠悠两千年”的故事。
下山的时候,天气放晴了。此行的最后一站——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被夕阳的余晖洒上了一层金色。
来蒙顶山之前,我对茶园的印象大多源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比如“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家在岭上种茶田,高低错落坐云间”。但此刻,眼前漫山遍野的嫩绿,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想象。这是一幅多么宏伟、壮观的茶山画卷啊!漫山遍野的茶树,探出嫩绿的新芽,如同绿色的海洋,向天边无尽地蔓延。在视野所及之处,在山丘沟壑之间,只有呈阶梯状,一行行、一列列交错延伸的茶树。肩挑竹篓的茶农们穿梭其中,就像在大地的指纹间行走。
“这里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站在茶文化广场上,顺着群主手指的方向望去,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向远方,石板上斑驳的纹路里,仿佛还藏着千年的悠悠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