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墨西哥经济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纳托·巴尔德拉马说,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国将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出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坚定承诺和责任担当。当前,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产能规模居全球前列,持续为国际市场供应绿色技术和产品,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并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体现。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克利福德·柯布高度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他表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领导者,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碳排放,提高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效率。中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可用于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土壤改良,帮助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导致的沙漠侵蚀农田等问题。
印度尼西亚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亚特纳·苏普里亚特纳认为,中国在污染治理和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如何将重污染城市转变为清洁城市的实践经验,值得印尼等国学习。中国的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了碳汇能力,助力全球气候治理。
英国《卫报》刊文说,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强调“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报道说,中方出席这一峰会至关重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稳定且可预测的国家,并且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伙伴。
“气候合作最终受益方是全人类”
习近平主席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
“习近平主席强调坚守多边主义,以开放包容超越隔阂冲突。特别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立公平正义,行重信守诺。”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说,这与个别大国热衷于单边主义,出尔反尔,藐视国际规则、践踏国际秩序的做法相比泾渭分明,高下立见。
“全球性挑战越复杂,就越需要群策群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问题上,关键在于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要合作共赢,不能搞零和博弈。”《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说,“在气候合作上,每一方可能都觉得自己有损失,但人类不是短视的,气候合作最终受益方是全人类。”
“在部分大型经济体对可持续发展承诺倒退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的致辞意义重大。”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说。当前,多边合作对推进气候转型极为重要。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但需发达国家助力以更好地承担起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责任。中国在推动各方采取有力气候行动、共建美好世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认为,各国应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危机。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应研发并向发展中国家分享绿色技术。全球市场是最快、最有效推广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平台,设置高额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不得人心。“只有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取绿色技术,我们才能战胜气候危机,中国的相关举措正在推动这一目标实现。”
“中国在技术共享与绿色投资上展现了开放胸怀。”老挝资深外交官西昆·本伟莱说,中国不仅是《巴黎协定》的坚定践行者,更通过技术共享、能力建设和项目合作,帮助包括老挝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韧性和绿色发展水平。这种务实、高效的南南合作模式,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动力。
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气候与能源部副主任南达·库马尔·贾纳达南表示,维护多边主义、促进公正转型、共享绿色创新,对于实现安全繁荣的未来至关重要。携手共进,世界各国才能建设一个有韧性的地球家园。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