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墓
姜维墓文保碑
碑亭中的两块清代石碑
□本报记者 王茜 李君 刘清徐
蝉鸣绕青山,清风拂苍林。在芦山县龙尾山顶的苍翠处,有一座墓冢静默矗立了多年,据说这里安葬着三国名将姜维的胆。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跟随导航指引一路驾车来到龙尾山脚,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通往山顶墓冢的石阶。
千年忠魂栖龙尾
春日负暄,切切蝉鸣在林中回响,仿佛在为拾级而上的人讲述着尘封的往事。据《四川通志》记载:“龙尾山有汉大将军姜维墓。”传说姜维死后,一名部下冒死偷回姜维之胆,带往汉嘉郡,归葬于郡治汉嘉县的龙尾山顶。所以该墓冢又称胆墓。汉嘉县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芦山。康熙版《芦山县志》记载:“世传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曾建城于此。”因而芦山又称“姜城”。
石阶的尽头是一扇水泥仿制的朱红汉阙大门,再往里走就是墓园。顺着甬道往前走可见一个碑亭,里面有两块清代石碑。一块立于清道光十五年,题刻“汉大将军姜侯伯约之墓”,由时任知县吴占魁立;另一块立于清道光十六年,刻题“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由时任知县段荣恩立。
碑亭的后面就是姜维墓了。春气渐染,旧冢前枯叶未扫又添新碧。墓冢为圆形条石墓,直径八米,高两米。
其实,关于姜维墓的真假,一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目前全国共有三座姜维墓,一座是姜维故土天水的衣冠冢,一座是广元的平襄侯祠墓,另一座就是芦山的胆墓。据说芦山这座墓自明代起就已经存在于世,里面安葬着姜维的胆,承载着蜀汉最后的赤子之心。
孤臣丹心照汗青
姜维,字伯约,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属于三国蜀汉后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为曹魏天水郡参军的姜维因受魏军猜忌,被迫归降蜀汉,后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逐渐成为蜀汉军事核心人物,官至大将军;后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先后十一次出兵伐魏,可惜胜少败多。他用兵灵活,曾于洮西之战大破魏将王经,一度震惊中原,但因蜀汉国力衰微后勤不济,始终难改战略颓势。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姜维在剑阁成功牵制钟会大军,然而邓艾却在此时奇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假意投靠钟会,意图挑动魏军内乱从而复国,可惜最终失败,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蜀胆犹存驻姜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诈降钟会时曾密书给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其实,姜维一生应是未曾见过刘备的,却在蜀汉日暮穷途时拼尽全力,流干了最后一滴血。荧光爝火虽无法为蜀汉照破沉夜,但这一点不屈的微光从此于青史长明,感动着无数后人。直至今日,仍不乏千里迢迢来芦山祭奠姜维的朋友,墓前供品时时添新。
其实,芦山当地也有“姜维崇拜”。《芦山县志·风俗》中记载:“芦邑神会,名目繁多。每年八月十五日,相传为姜伯约尽节之日,全城高塔彩楼四十八座,并奏鼓乐,声震通城,纪念姜侯。”
时移世易,蜀汉肝胆已成古丘,姜维的胆魄与气节却早已植入芦山的土地,浸入芦山人的血肉。古木春华在,将军志未休。在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芦山人民从悲痛中奋起,为灾后恢复重建乘风破浪,为振兴发展披荆斩棘,筑就如今的姜城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