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归来仍是少年

——雅安“高师班”毕业45周年之回响
《雅安日报》 (2025年05月11日 第02版)

□高富华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随后不久,全国各省市陆续发布“招生简章”。

1977年12月10日,雅安泥巴山下,一位名叫刘嘉的翻砂工走进了高考考场。

跟他一起走进考场的考生,在全国有570万人。在中断11年后,高考的车轮重新滚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考生急匆匆涌进考场。

命运的改变

时隔多年,刘嘉还清楚地记得他看到“招生简章”的第一反应,大学招不招生跟我“翻砂工”有什么关系?倒是他的母亲急了,一再要他参加高考。

“少年不知愁滋味。”“麻木”的不仅是刘嘉,还有罗恒星、刘仁康等人。

当年刚满20岁的罗恒星正下放到名山当知青。他有一个宏大的心愿,写一部“罗恒星版”的《金光大道》。

为了体验生活,他主动报名参加玉溪堰引水工程建设。在战天斗地的水利建设工地上,他干得正欢,一边劳动,一边收集创作素材,自然对恢复高考的消息反应迟钝。他的班主任老师焦驷英带信,让他报名考试。

19岁的刘仁康当年高中毕业,就到雅安四中当代课老师,教高中物理。“招生简章”公布后,父亲就让她回家复习,准备考试。但她不忍心丢下学生,直到高考前一周,她才回家复习。

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春雷炸响,惊醒了无数青年。

“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当雅安农机厂工人王志英看到“招生简章”时,他一下攥紧了拳头,暗下决心“放手一搏”。跟王志英一起插队落户、一起返城在农机厂工作的欧阳志远也报名参加高考,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挑灯苦读。

这年,王志英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让妻子将女儿带回娘家,儿子交给母亲照顾。

天全县兴业公社的高庆云,是全大队第一个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当上了民校老师,他上半天在教室里教书,下半天在生产队劳动。当他接到恢复高考的通知时,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作为回乡青年,他也鼓起勇气报名参加高考。

刘淑玉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还未断奶。但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报名参加考试。备考期间,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争分夺秒地复习。

“高师班”诞生

1977年12月10日,是高考的第一天。

凌晨3点,高庆云便打着火把翻山越岭。走了20多公里的山路,在高考铃声即将响起的时候,他终于走到了教室门口。

同一天,刘淑玉也早早起床,细心地把孩子喂饱后,才匆匆奔向考场。

高考的第一门科目是语文。

高庆云走进教室,同桌的考生已端坐在课桌的另一头。当时考生多教室少,只得两人一桌。高庆云紧张地大喘了几口气,平静了一下呼吸,开始看试卷。基础题,他自然不在话下,作文题更是洋洋洒洒,800字的作文要求,他硬是一口气写了一千多字才停下笔。

考完最后一科,王志英长舒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的高考成绩应该过得去。他仰望天空,仿佛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正向自己飞来。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数学系,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第二志愿是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

刘嘉填报的大学志愿则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和四川大学中文系。

然而,在漫长的等待与煎熬后,大学录取通知书并没有如约而至。

在盘点上线考生的录取情况时,一些地区招办负责人提出建议,在中等师范学校举办高等师范专科班(简称“高师班”),主要生源就是上线退档的考生。经四川省高教局批准,在雅安师范学校附设一个属于高校序列的“高师班”,为雅安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力量。

就这样,雅安师范学校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高师班”诞生了,50名“高师生”齐聚一堂,开启了新的求学征程。

无悔的青春

1978年4月底,四川石棉矿四采场的采矿工孙九刚,提着装满行李的木箱,踏入雅安师范学校的大门。跟他一起前来的,除了王志英、欧阳志远、高庆云、宁尤嘉,还有本想放弃、第二年再战,却被父母“撵”到学校的罗恒星,以及强行给孩子断奶后赶来的刘淑玉……

“高师班”一共招收了50名考生,最大的34岁,最小的19岁,40位男生,10位女生,总班长是欧阳志远。分为历史、物理、英语三个专业。

1978年5月正式开学,两年时间的校园生活,让他们迅速成长。毕业后,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他们与伟大的祖国共同进步。

45年过去了,“高师班”的学友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不凡成就。欧阳志远、张维鼎已是大学教授,刘嘉如今已是中国木塑行业的领军人物,而更多的“高师生”站在雅安城乡的三尺讲台上,“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站就是一辈子。

青春无悔。雅安“高师班”是“青春的摇篮,梦想的起点”,在毕业45周年来临之际,王志英向“高师班”的学友们发出倡议——让我们来写写“高师班”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收到了不少学友的来稿,或忆当年的辛酸,或述辉煌的过往,或说今日的感念……当年的老师也将他们心目中的“高师生”娓娓道来,就连当年与“高师生”同在一所学校的“中师生”也写来他们的景仰和祝福。

“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抚慰我们长满褶皱的心灵。”他们很快就编辑出样书《羌江壮歌——雅安高师班毕业45周年回响》。2025年4月3日、5日,毕业45年的“高师生”部分同学先后认真审读了样书。

奋斗者是快乐的。45个春秋流转,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但大家的内心依然充满活力,归来时仍是当初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他们与伟大的祖国一起成长,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