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城区 韩毅 摄
蒙顶山皇茶园 袁明 摄
茶农在蒙顶山上的茶园采茶 据新华社
□高富华
编者按: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眼下,一条从雅安出发的G4218雅叶高速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它将跨越青藏高原,直抵南疆……
在雅安高位推动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的今天,雅安市融媒体中心原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高富华创作的《又见茶马古道》(五洲传播出版社,2025年2月)一书出版发行,恰逢其时。从遥远的茶马古道,到今天由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完整地呈现“茶叶天路”的前世今生。
本期起,本报选载部分章节,旨在让读者通过一片茶叶的旅程,了解川藏茶马古道的深厚渊源,感受茶山、茶城、茶路、茶人在岁月流转中沉淀的独特魅力。
从雅安到拉萨,绵延数千公里的“茶叶天路”,由从雅安到康定的“背夫茶路”和从康定到拉萨的“雪域茶路”两段路组成。
在没有“茶马古道”这个名称前,这条古道又称“朝贡道”“四川路”“川藏道”等。在西方人眼里,这条路是“茶叶大道”,是通往拉萨的“神秘之路”。
古道:一条路的前世今生
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以茶易马”的古老交易。
茶马交易起于唐宋,盛于明清。唐代茶马交易中的马主要为青海、甘肃一带的河曲马,而茶叶主要来源于四川和陕西,交易地点集中在今天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因此,这一时期的川茶主要通过岷山道以及古蜀道的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往西北运送。
北宋王室南渡之后,西北被金人所据,马匹的来源地进一步缩小,朝廷的目光不得不投向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等康巴藏区。黎州(今汉源清溪)、雅州(今雅安)、碉门(今天全)的易马场开始受到重视。到了明代,对战马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与此同时,藏区对茶叶的依赖也更加强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以茶治边”成为带有政治谋略的经济政策。如蜀王朱椿所言“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而川藏茶马古道,正是从雅安出发,到达康定,延伸到遥远的拉萨。
清军入关之后,战马来源已经不是问题,茶马互市在康熙之后逐渐停止,被茶土(特产)交易取而代之,边茶贸易愈来愈盛。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清廷还大力修缮道路,新建驿站,通往藏区的道路路况好了许多,驻藏大臣入藏走的也是川藏大道。
在这条过去以茶马互市为主的贸易通道,商品愈来愈多元化。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七成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属五县”(今雅安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天全县和成都邛崃市)所产的边茶。
这条路也是横断山脉里最艰苦的茶马古道,商品主要靠人力背运到康定。从雅安到康定(打箭炉)的茶叶,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在康定的锅庄交易,再经牛皮包装,由牦牛、驮马一路向西运到西藏昌都、拉萨,再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全长4000多公里。
“茶城”雅安:茶之源
雨水充沛的雅安,历来是四川重要的茶叶产地。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7株茶树。2000多年后的今天,雅安已发展到100余万亩茶园。自古以来,这里是四川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茶叶源头,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边茶产地,还是四川盆地向高原过渡的生态阶梯,更是沟通川、滇、藏各民族的地缘走廊。
1908年夏天,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到四川打箭炉(今康定)。他连续3天站在通往折多山的路上观察,发现每天都有200多匹驮马出关,从康定往西前往西藏。
他打听了一下,马背上大多驮的是茶叶。这个叫布鲁尔的英国人很惊讶,西藏有多少人?为什么那么多茶叶被运往西藏?这些茶又是从哪里来的?他猜想在康定的附近,肯定有一座偌大的“茶城”,才能保证这么大的茶叶运送量。
“茶城”在哪里?
布鲁尔经金川、汶川回到成都后,又从成都经嘉定府(今乐山)到宁远府(今西昌)。本来,他可以沿大渡河而上,经越西到西昌,但他特意拐了个大弯,溯青衣江而上,绕道雅安,目的只有一个——看一看雅安这座“茶城”是什么模样。
到了雅安,他看到了一座“茶城”和背茶包的背夫。
“雅州是一座繁忙的繁荣小镇,它是雅砻江(应为青衣江)边的一颗明珠,它三面环山。雅州又是西藏茶叶加工的大中心。茶叶就生长在附近的山上,背夫把它带进雅州城,在这里烘干、揉制,然后打包装在竹筐里,运到西藏市场上去。”布鲁尔写道。
雅安正是“南路边茶”的生产地。
雅安“茶城”的规模有多大?
2016年9月18日,由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内蒙古、广西博物院(馆)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给出了答案:两百茶号聚雅州。
雅州(今雅安)一带成为藏茶制造中心,经营藏茶的各地茶商纷纷汇聚雅州,最兴盛时,茶号高达200多家,主要由陕西和四川的茶商开办,被称为“陕帮”和“川帮”。各茶号为了在藏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均在商标和用料、用工、茶包质量上下功夫,它们有自己特殊的图形和品牌标识,以便识别。
据清代《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南路边茶销藏茶104424引。按每引配茶100市斤,雅安每年销售到涉藏地区的茶叶达1044.24万斤。
除了产茶,还有两件事奠定了雅安在中国茶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一,茶之源——雅安是中国人工种茶的开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就在蒙顶山栽种野生茶树,从而开启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
中唐时期的李肇在《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文中所说的剑南蒙顶茶,就是今天雅安蒙山顶上出产的上等茶。
晚唐杨晔的《膳夫经手录》也说:“蜀茶得名蒙顶……”并讲到清明之前的蒙顶山茶:“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五匹绢帛还买不到一斤蒙顶春茶。蒙顶山茶价格之昂贵,除了皇室贵胄,大概也只有金马玉堂、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资格品尝。
除蒙顶山茶之外,杨晔对浙江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中晚唐诗人刘禹锡是这样描写蒙顶山茶、顾渚茶入贡的情景:“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其二,道之源——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
蒙顶山茶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在唐代荣耀无比,宋代以后逐渐没落,到了明代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连许多爱茶的雅士都弄不清楚蒙顶山茶到底是哪儿产的,甚至有人以为蒙顶山茶为山东蒙山所产。
昔日大名鼎鼎的蒙顶山茶到哪儿去了?
明末杭州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给出了答案:“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夷人专之”,即专门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做什么茶?做藏茶!
于是,茶文化源头的雅安,又多了一个名头——川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蒙顶山茶:“仙味”皇茶
相传在西汉甘露年间(前53-前50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手植的7株茶树后来被保护起来成了“皇茶园”。从唐至清,雅安的“贡茶”几乎都来自“皇茶园”的7株茶树及蒙顶山上的原生态茶园。
唐宋时期,与蒙顶山、蒙顶山茶相关的诗词比比皆是,到了明清时期就几乎没有了。“今不复有”,大多数人喝不到,没有感觉,写蒙顶山茶的人自然少了。
好在蒙顶山茶还在进贡,在北京故宫,现存清代贡茶100多种,其中四川的贡茶有10多种,8种出自雅安,其中7种是蒙顶山茶,还有一种是荥经观音茶。
“贡茶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中国古代最好茶叶的样子。”2024年3月27日,“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展览,在四川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开幕,展示了仙茶、名山茶、春茗茶、蒙山茶、观音茶、陪茶、菱角湾茶等7种12件清代茶文物。
历史文献《蒙顶茶说》记载“仙茶”由来:“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昔日的“仙茶”,正是今天蒙顶山茶中的精品“蒙顶甘露”。
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万多首,虽然与茶有关的并不多,却也有一首说到了蒙顶山茶:“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在《烹雪叠旧作韵》茶诗中,乾隆描写了煮茶的过程和品茶的悟叹。
乾隆皇帝不仅喜欢喝蒙顶山茶,还将蒙顶山茶赏赐给嫔妃、近臣品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初二,他将30年间积攒的410瓶“银瓶茶”赏赐给妃嫔和阿桂、和珅等近臣,上演了一出“大清茶宴”的盛景。
可见,“夷人专之,不复出山”的蒙顶山茶,还是有进入皇宫的,只是老百姓喝不到罢了。
“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在蒙顶山,有一通“天下大蒙山”碑,讲述了西汉甘露年间吴理真在这里种植茶树的故事。因此蒙顶山被中国茶学界视为“世界上有文字可考最早种植茶叶的地方”,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今天的蒙顶山,已是AAAA级景区。蒙泉井、甘露石室、皇茶园,一个个茶文化符号扑面而来。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句。如“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其实白居易、刘禹锡、文同、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人,并没有到过蒙顶山,但他们品尝过蒙顶山茶,要不然也不会写下众多的华章佳句。
最有意思的当属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嗜茶成癖,有300多首茶诗存世,很多茶诗都跟蒙顶山茶有关。先是“自作蒙山紫笋茶”,再是“自烧沉水瀹紫笋”,最后想到自己壮志难酬,便是一声叹息:“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留下了他与蒙顶山笋紫茶的千古佳话。
蒙顶山的天盖寺常年云雾缭绕,山高雨多,茶香浓郁。天盖寺里有12株银杏树,俗称“蒙顶十二钗”。千年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犹如华盖遮顶,十分清凉。坐在天盖寺品尝黄芽、甘露等蒙顶山特有的香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已故四川文化名人伍松乔,生前十分推崇蒙顶山。在伍松乔眼里,四川人喝茶有两个最佳去处。一是成都锦江剧场,那是老川戏的“窝子”。春来桃花开时,剧场内的一棵大桃树花团锦簇,花香四溢,坐在树下喝茶,实属难得的享受,“那里有浓厚的‘烟火味’”。另一个是在蒙顶山的天盖寺喝茶。“坐在天盖寺的千年银杏树下喝茶,一边喝蒙顶山茶,一边吟诵蒙顶山茶诗,飘飘然间,一股子‘仙味’就会油然而来!”
伍松乔对蒙顶山茶情有独钟。有一次,他到蒙顶山品茶,欣然留下了一副楹联:“唐诗宋词原上草,巴山蜀水蒙山茶”。“原上草”,正是伍松乔主编的《四川日报》副刊名。一时之间,这副楹联被四川文艺界、茶文化界传为佳话。
山不在高,有茶则“雅”。
蒙顶山与峨眉山、青城山合称“蜀中三大名山”,不同于“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以风景独特见长,蒙顶山的山色景观虽然不算秀美幽雅,但却以漫山遍野的葱绿和厚重的茶文化,让蒙顶山有了“天下雅”之别称,吸引着四方游人和八面茶客。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便成了蒙顶山的“镇山之宝”,这也是蒙顶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