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正在查看枇杷苗栽种情况
(上接1版)
对于新品种枇杷如何栽种,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宇星有自己的“种植经”。为了确保种苗栽植规范,他指导工人们严格按照株行距“4米×5米”的间隔栽种,同时务必将培育好的枇杷种苗根系保护好,嫁接口不要埋在土里。
“根据汉源示范点的气候和土壤情况,为了提高枇杷苗定植的成活率,我们特意选择了营养钵嫁接苗。”指着高不过10厘米的幼苗,邓群仙说,这批引进示范的黄肉和白肉枇杷新品种不仅具有抗性强、丰产、优质等特点,结出的果子还能达到50克以上。
下一步,新品种枇杷栽种好之后,还将在枇杷林里实行粮经套种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种上马铃薯、大豆等作物,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增加农户收入,实现“一地多收”。
政策护航:
人才与资金双支撑
为了示范推广枇杷新品种,汉源县积极加强校县合作,成立枇杷专家工作团队,积极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运用“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农户掌握疏花疏果、套袋防虫等关键技术。同时,还大力推广无人机施肥、病虫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简易修剪等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近年来,汉源县深化“产、学、研”协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同时,还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持续优化特色枇杷产业4900亩,提升改良枇杷1100亩,提高枇杷优良品种栽培基数,制定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开创“泡沫网+果袋”技术,结合汉源枇杷的生长环境和风味特色,制定了详细的产地环境、种植采摘、产品分级等标准,汉源枇杷的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从枇杷新品种引进示范、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到果园粮经立体套种、种养循环模式实践,从科技赋能到品牌崛起,汉源枇杷产业的每一步升级,都是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相信随着“白马王子”系列、“白雪公主”系列、 “果真好”系列的引进示范种植,汉源县枇杷产业的这颗“金果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