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
□陈谋
近日,四川省作家协会2024年度重点扶持作品《蜀道》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正式推出。该诗集由诗人黎阳创作,是其基于入川十五年生活体验,从地理、历史、人文、草木等多维度展现四川独特魅力的心血之作。
诗行里,既有成都“东郊记忆”的工业记忆与“兴隆湖上看兴隆”的未来想象,也有雅安“两岁孩子交给战士”的温情瞬间;既有泸州“玉碗盛来琥珀光”的酒文化史诗,也有宜宾“竹秋凝视龙抬头”的民俗密码。从乐山“大佛禅院听风”的禅意,到绵阳越王楼下每个涪江字符,都沉淀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基因。从自贡“自流井盐水落”的盐都记忆,到攀枝花“夫妻树”下的岁月相守……《蜀道》中,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川,字符中都沉淀着“蜀”地域文化的独特基因。
从成都到甘孜的“车牌号结构”:一场文学实验的野心
《蜀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以四川21个地市州车牌字母(如川A成都、川B绵阳)划分章节的结构设计,构建起一部诗歌版“四川志”。“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文化解码。”诗人黎阳在采访中解释,“车牌是现代社会的地理图腾,当‘川J’指向遂宁,它既标记方位,也暗示着这个地方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坐标。”
在“川A成都”章节中,诗人身处东郊记忆,“在砖瓦的缝隙里,寻觅光阴的碎片”;“川T雅安”以“心在草木九宫间”呼应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川E泸州”则用“玉碗盛来琥珀光”解构酒城文化基因。
“川U阿坝”章节中,“飘下雪山的红旗”与羌族刺绣的“云云鞋”形成时空对话;“川V甘孜”则捕捉“达古冰川的风云里”的现代性震颤。这种全景式扫描,使诗集成为一部“诗歌人类学”田野报告。
“碎片化本就是现代人认知地域的方式,这种‘公路片’式的叙事——每个章节既是独立景观,又通过诗人的行走连成精神版图。”该诗集编辑李卫平说:“从编辑的角度看,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创新性。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在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文字打磨和版式设计,让这本诗集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读者。比如在章节衔接和视觉排版上,我们反复斟酌,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
十五年沉淀:从“他者”到“在地者”的视角转换
作为东北籍的蓉漂诗人,黎阳在四川生活的十五年成为创作底色。
“早期写四川总带着异乡人的猎奇,出版过《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西岭笔录》两部诗集。”他坦言,“但《蜀道》是更深度的观察,想呈现的是‘溶解后的感知’——都江堰的水不只是风景,它流动的方式就是蜀人应对无常的历史隐喻。”
这种深度观察体现在《川H广元墨痕》那一章节,写蜿蜒的古道,写在“缝隙里听唐朝的吟诵声”,作者将目光投向被时光侵蚀的摩崖石刻,那些模糊的字迹里藏着戍边将士的乡愁。在他笔下,蜀道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险途,而是一卷铺展的立体史书,每一道褶皱里都蜷缩着未被诉说的传奇,每一粒尘埃都在轻声复述着历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