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活动现场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喜讯:汉源县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这块沉甸甸的“国字号”招牌,是对这座川西南山区县矢志不渝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至高褒奖,也是对汉源未来发展寄予的美好期许,更是该县28万余名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生动诠释。
漫步汉源,处处都是温馨和谐的文明图景。斑马线前,驾驶员自觉减速礼让,行人点头致谢;城乡各处,“红马甲”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治理、群众服务、人居环境整治一线;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讲堂、非遗传承、科普宣讲等活动轮番上演,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汉源儿女心中。
当文明之风吹过黎州大地,汉源由治到变、由变到好、由好到美,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城的特色文明创建之路,描绘了一幅“经济强、百姓富、城乡美、治理优”的现代化汉源新图景。
全民共建:一场凝心聚力的幸福接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无形资产,更是最具含金量的“金字招牌”之一。对汉源而言,这场创建征程是一份镌刻着民生温度的郑重承诺。汉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将民生福祉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党群联心+服务联动”的工作格局,一场凝聚全民力量的幸福接力由此展开。
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有事来协商”“争做文明汉源人”等行动,在大美汉源App开设创文热线、“文明汉源大家谈”“文明实践大讲堂”等专栏,搭建“微民生”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群众意见。依据收集的370余条建议,改造提升20条背街小巷、3个城区农贸市场,助力26个小区实现规范管理。
基层治理是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富林镇滨湖社区率先开展“小网格大管家”行动,建立起“社区全科网格—居民小组网格—小区网格—楼栋网格”四级网格体系,身着红色马甲的“网格员”化身社区管家,以便民服务、认领服务等多元化举措,解决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民生难题。社区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自发清理卫生死角、劝导不文明行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城市治理的智慧,同样彰显着全民共建的决心。在汉源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执法人员借助“隔空喊话”系统,远程提醒商家规范经营。商家杨女士表示:“执法人员的提醒让我意识到占道经营的问题,现在已经改正了。这套系统也督促我们养成好习惯,共同维护城市环境。”从传统的“人追摊贩”到如今的“云喊话”智慧执法,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推动全民维护城市形象的共识进一步凝聚,实现了从“单向付出”到“双向奔赴”的质变,全民参与的热潮正推动汉源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民生提质:一份枝叶关心的幸福承诺
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份熠熠生辉的集体荣誉,更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住汇福苑小区的刘爷爷感慨:“现在有了电梯,上下楼再也不用走几步就歇一歇,按个按钮就能轻松到家。”九襄镇多个老旧小区同样迎来了“华丽变身”。居民李大爷不禁感叹:“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没想到晚年还能住上‘新房子’!”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改变,源于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汉源县将全县84个小区(安置点)纳入改造范围,为每个老旧小区量身定制个性化改造计划,累计完成50个小区基础设施升级。无论是化粪池清淤、雨污分流等看不见的隐蔽工程,还是路面恢复、新增停车位、既有住宅安装电梯等直观可见的功能完善,每一项改造都紧扣群众生活痛点,让越来越多的老小区实现“逆生长”。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