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郦邻
坦白说,孩子呱呱坠地时,我这个27岁的“大龄青年”,心里还没掂量出肩上的分量。看着襁褓里白白胖胖的小家伙,只觉得像个会哭笑的活玩具。直到孩子哭闹不止、妻子手忙脚乱的那一刻,我才猛然惊觉:妻子成了母亲,我也当上了父亲。
我家没什么显赫的家风传承。硬要说有,或许就是在孩子面前“装”出大人的模样——毕竟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修炼的过程。
记得孩子刚开始学吃东西,我总爱跟他抢食。故意做些滑稽表情逗得他咯咯直笑,小家伙边笑边跟我争,每次都吃得比我多。说来也怪,两个孩子从小体质就好:老大14岁、老二8岁,很少生病,连点滴都没打过,感冒时吃几副药就痊愈了。
但我并非凡事都跟孩子争。上学后,我从不强求他们的成绩:课堂学多少算多少,从不额外加压。所以我家孩子没背过几首唐诗宋词,也没补过课、学过奥数——对普通家庭而言,健康长大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孩子作文总写不长,往往几句话就收尾。这也难怪:每天家校两点一线,除了洗碗扫地,生活里实在没多少素材可写。于是我重新拿起笔,把童年趣事、邻里琐事整理成文字,发表在《青衣江》《雅安日报》等地方报刊上,拿给孩子看。渐渐地,他们作文有了起色:视野开阔了,能展开联想了,不仅达到字数要求,字里行间也有了生活气息。
作业多的时候,孩子字迹难免潦草。我一度无计可施,后来每天回家就临帖练字——既打发时间,也免得被肥皂剧占据眼球。没想到孩子偷偷翻看我给的《钢笔书法精选》,现在检查作业时,能看出笔画渐渐规范了。
我们一家都是“吃货”。《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美食节目是全家的最爱。妻子喜欢动手实践,除了海鲜,节目里的菜她都试着做过;我进货时遇到人气旺的餐馆,就记下来周末复刻,让孩子在一旁围观帮忙。炒河粉、折耳根回锅肉……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也满是欢喜。
家里遇到大事,我都会让孩子参与决策。之前想买块好砚台,就被他们投票否决了,理由是“写不好字不能怪砚台”。得,听孩子的。
从学说话走路到上学读书,从洗红领巾到学做家务,孩子每前进一步,我都尽量多些包容:切的回锅肉太厚?没关系。煮的面条太硬?没关系。我总夸他们“比上次有进步”,戴着“高帽子”的孩子,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我喜欢带他们逛菜市场,那里有最鲜活的生活气息。
为了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我把家里的电脑搬到铺子,手机换成简易的老年机。还帮学校写了“远离手机”的倡议书,想为孩子守住一片纯净的天地。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开始慢跑后,我拉着孩子一起跑,边跑边聊旧事,也念叨“跑步长个子”的道理。不知不觉中,老大快跟我一般高了,身姿挺拔,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朝气。
作为普通家长,我从不给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不强迫他们学不喜欢的东西。只希望他们做人做事阳光坦荡,在生活里学会热爱与担当。愿孩子们都能拥有幸福的心境,始终向着太阳,走在充满正气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