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
铁坪山采风雅集之际,诗人陈智泉率先创作出献给雅安、宝兴与铁坪山的诗篇。有幸先读这组作品,便萌生了写一篇短评的想法——借由陈智泉诗歌带来的审美愉悦,抒发对铁坪山的感触与祝福。
诗人的眼光往往是挑剔而敏锐的,否则那些饱含灵感、情感与哲思的诗行何以流淌笔端?陈智泉便兼具这种特质。偌大一座雅安城,他以六行诗《过雅安》浓缩了欣悦与感悟。这背后,是对繁华与秀丽的取舍凝练:黄桷树的苍劲、雅安话的质朴、小贩的叫卖声、雅雨的缠绵、雅鱼的鲜美……这些我们同行者共同经历的元素,被他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般迅速提炼入诗。而诗作的点睛之笔,落在对人的赞美上——他借同行诗人之语,将雅安人之美喻为“雅雨中那袭不打花伞的青衣”,既不俗艳,又深富内涵:雨中不打伞,是亲近自然的从容,是笑对风雨的豁达,更是澡雪精神的通透。这种美,在《在雨城,廊桥听雨》中延续:“文成公主弹奏的古筝”呼应历史,骑行从雅安零公里到法国凯旋门的罗维孝的笑容映照现实,诗人以轻盈笔触,将历史与现实的厚重圆融于雨丝之中。
捕捉最朴实、最具新意与独特性的事物或意象,以情感为经、哲思为纬,编织诗歌锦缎,是诗人的绝技。陈智泉亦精于此道,其过人之处在于:捕捉意象时去华丽、趋朴实,艺术表现上却忌惮平庸、求新求变。
这种“出乎意料”的诗思,在他笔下铁坪山的意象中尤为鲜明。其一,“宝兴城的夜,是从铁坪山的脚下一寸一寸地爬上来的”——铁坪山海拔五千多米,我们尚未徒步登顶,他已捕捉到这份独特的时空感知;其二,“泡在烧酒里的龙门阵说:‘月亮是翻越夹金山的向导’”——魔幻的诗性表达,引人反复品味;其三,《在揽星台唱一首老歌》将奇石与熊猫、现实与历史、近景与远方交织,构思之巧,令人称奇。
这第三个“出乎意料”,值得细说。揽星台的背后,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帮扶干部阿杜,带着“把爱留在雅安”的初心,运用高科技与新媒体助力铁坪山村致富。他发现村民高德华种植的洋姜颇具特色,却苦于销路。冥思之际,一块巨石映入眼帘。阿杜将石片带回成都,请成都理工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赵德军博士检测,证实这是距今3.5亿年的奇石。他为巨石命名揽星台,题字标注年份,与村民一同清理浮土、铲除杂草,让这块奇石展露真容。如今,阿杜正计划借洋姜花期直播宣传,举办采挖节,助力高德华增收。
陈智泉或许未必知晓这段故事,但他定然感受到了揽星台的深意,才为此赋诗。
从阿杜打造的揽星台到陈智泉笔下的揽星台,实践者与诗人的目光在此交汇。在红军翻越的夹金山旁,铁坪山的人与诗、现实与梦想,正书写着新的篇章,未来可期。
陈智泉对题材的独特理解与处理,成就了其诗歌的鲜明风格。《在揽星台唱一首老歌》本是组诗《雨城,一袭不打伞的青衣》的收束之作,构思妥帖——在揽星台吟唱关于熊猫的老歌,引人遐思,沉醉其中。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智泉已出版《独弦琴》《秋水谣》《风吹陌巷》等诗集,堪称诗坛熟手。此次描写雅安、宝兴、铁坪山的组诗,或许正展现着他诗风与诗意的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