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之“蛇”:从古至今的图腾文化

(上接1版)

实际上,不止伏羲女娲,中国远古传说中的许多神或英雄都有着“人首蛇身”的形象,像赤发人面蛇身的共工、钟山之神烛龙、共工的大臣相柳等。

《列子・黄帝篇》就提到,“疱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那么,女娲的形象是如何从 “蛇身” 转变为 “人身” 的呢?这与神话传说中女娲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相关史料了解到,汉代以前,女娲作为独立的创世女神,地位极为崇高。她的形象在《淮南子》《山海经》《楚辞》等古籍中都有详细记载。最初,女娲以大地女神的形象出现,历经化神、化万物,再到造人、斩鳌治水、炼石补天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个传说都彰显着她的伟大。

然而到了汉代,女娲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在东汉时期,她逐渐被描绘成伏羲的妹妹和妻子,曾经辉煌的创世神话也慢慢被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所取代。此后,随着“男权”意识的逐渐兴起,女娲的神格慢慢被弱化,她的形象也开始有了向“人身”转变的趋势。

汉代之后,伏羲女娲的形象不断向外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就连边远地区,如吐鲁番、高句丽等地都出现了伏羲女娲像,而且这些画像的穿着打扮还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随着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宋以后的官方开始重视对伏羲女娲的祭祀活动,宋太祖赵匡胤将伏羲女娲列入三皇,三年一祭;元代则每年在三月三和九月九祭祀三皇。

就这样,伏羲女娲逐渐完成了从“人首蛇身”到“完全人形”的转变。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史前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雅安,高达28米的“女娲补天”雕像不仅凝聚着雅安人对女娲的崇敬之情,更体现了淳朴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由女娲文化衍生出的 “三雅”文化如今已然成为雅安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标识和亮丽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本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