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漫长的守望

□魏存威

我对诗歌的热爱,由来已久。这份热爱,宛如一束光,照亮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眼中满是希望,对世界也始终充满信心。古人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深以为然,诗歌的灵魂就在于以真情实感触动读者的心灵。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努力践行这一点,即便这条探索之路充满了孤寂、清冷,且无比漫长。

还记得初中时,班主任老师常给我们讲起,他有个学生才华出众,高中时代便开始创作小说。这番话,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对文学敬仰的种子。1988年,我在重庆读书,想到毕业后将踏入工矿区,与工人兄弟们一同奋斗,心中便涌起一股冲动。工人,是值得歌颂的群体,若能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那时的我,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于是,课余时间里,我一头扎进了文学的海洋。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诗经》,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之后,我加入了学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参加了几次活动,也写了几行诗。只是时光流转,那些诗的具体内容,早已在记忆中模糊。

直到2005年,在岁月的沉淀之后,我才真正踏上诗歌创作的道路。我永远记得那个特别的日子——2005年12月31日,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前夕,家乡的市级报刊《雅安日报》副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冬至》和《记忆》两首小诗。那一刻,我心中满是喜悦,仿佛听到了诗神在远方轻轻地呼唤。《冬至》是我对大地母亲的深情告白,饱含着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记忆》则是我对重庆市歌乐山的往昔与今朝的浅吟低唱,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单位几经变动,生活中的琐事也时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但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我从未停下脚步。我怀着一颗忧患之心,用饱含同情的笔触,描绘着世间的百态。无论风雨如何侵袭,我都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

有一年,在冰雪消融、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登上了峨眉山。在等候上山缆车时,候车室墙上的一幅画吸引了我。画面中,一列火车身披白雪,缓缓驶向温暖的春日。那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看着这幅画,我不禁思考,面对美好的春光,我们不仅要有迈向暖阳的脚步,更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描绘美好的能力。我渴望自己能成为那支描绘美好春光的笔,用诗歌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动。

近二十年来,我的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前十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我的作品数量较少;而近两三年,创作逐渐多了起来。我从这些年的作品中挑选出一部分,集结成了《开往春天的小火车》这本诗集。诗集共分为五辑,第一辑主要抒发我对故土的眷恋之情;第二辑侧重于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色;第三辑大多是我在羁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第四辑记录了我的旅行足迹和感悟;第五辑则是日常生活中心绪的点滴记录。看着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字,我心中满是感慨,仿佛为过去的岁月,也为即将到来的时光,画上了一个独特的符号,而且是以诗歌的名义。

诗歌创作,于我而言,是一种坚守。它不仅仅是将内心的情感诉诸文字的过程,更是自我约束、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品尝到了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甜蜜,也体会到了用诗歌表达爱憎、进行歌唱与批判的快意。

当然,诗歌要想真正打动人心,除了真情实感,还需要用艺术的魅力去征服读者。而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进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业余时间里探索这个充满爱与恨、情与思、歌与泪的世界,用诗歌展现生活的独特魅力。哪怕前方的道路漫长,我步伐蹒跚,我也会始终坚守这份热爱,不停歇地行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