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的“川西堡垒”

——雅安市人民医院在“国考”“省考”分别获评A和A+系列报道二

□本报记者 周代庆

在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的楼群矗立如峰。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生命堡垒”的医院,在2023年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中获评A等级,四川省等级医院评审(“省考”)中斩获A+,成为守护川西群众生命健康的核心阵地。

从震后废墟上的生死竞速,到日常急诊室的分秒必争,再到高原云端的医疗突围,这家区域医疗中心用行动诠释:评级不是终点,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托举的起点。

优质医疗服务诠释:

生命的日常守护

在市人民医院,日常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却和往常一样忙碌。正月初三凌晨3时,介入手术室的灯光格外明亮。神经内科值班医生陈钊、周江浩穿着10多公斤重的铅衣,为一位突发脑梗死的患者做手术。

脑梗死,这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特点的疾病,让每一位患者都在与“死神”赛跑,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时间就是大脑。除夕至正月初三这短短四天里,这样的急诊手术就进行了六次。“我们用专业和坚守,在万家团圆的时刻,守护着生命的希望。”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说。

春节期间,神经内科急诊量不降反升。

据统计,除夕至正月初三,科室接诊病人100余人、共收治24名病人,其中危重患者11例。“春节期间,人们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大,加上寒冷天气刺激,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面对数量激增的患者,神经内科的医护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守岗位,时刻准备与“死神”较量。

除了神经内科,心内科也在春节期间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正月初三,心内科团队和重症医学科(ICU)为一位72岁的心梗患者章文军(化名)实施手术。16年前,章文军在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但此后一直未复查。

此次发病,他的三根心脏主要血管中,两根已经堵塞99%,另一根堵塞程度超过90%,生命垂危。手术难度极大,稍有闪失,患者就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心内科主任张海波和副主任陈元国没有放弃,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支持下,经过4个半小时的奋战,成功疏通了堵塞的血管,恢复了患者心脏的正常供血。

术后,章文军被转入ICU进行进一步治疗,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非常感谢!”看见父亲从手术室出来,章文军的儿子不停地向医护人员致谢。对于张海波和陈元国来说,这场手术只是他们繁忙工作中的一部分。手术结束后,他们又立即投入下一台急诊手术中。“作为医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患者的生命。”张海波说,无论多累多忙,只要患者需要,他们都会全力以赴。

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大战每天都在市人民医院上演,每一名医务人员都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回馈患者和家属的信任,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每一个生命。

“零死亡”凸显:

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震碎川西宁静。市人民医院急诊楼内,警报声与脚步声交织成紧张的协奏曲。急诊科主任吴艺抓起急救箱冲向救护车时,手机弹出妻子发来的消息:“家里没事,孩子我带着,放心救人。”

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派出第一支应急救援医疗队4人加入雅安高原紧急救援快反小分队,奔赴泸定开展医疗救援工作。随后,又派出一支4人应急救援医疗队赴石棉县开展医疗救援。

在石棉县人民医院,88岁的地震病人杨强(化名)因肺挫伤出现心脏骤停,市人民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队员与其他救治人员一起,争分夺秒地为该伤员实施心肺复苏。医务人员跪在抢救床上持续进行心肺复苏40分钟,直到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从40%艰难回升。“他的儿子握着我的手说‘阿爸的手温回来了’,那一刻才感觉自己腿软。”吴艺回忆道。

“9·5”泸定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展开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立即成立医疗救治指挥部,组建转诊联络、急诊分诊、院前急救等小组,开通绿色通道,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救治专用病房。同时,涉及地震救治的科室医务人员通宵值守,随时准备接收并救治伤员。

转诊联络小组随时保持与泸定、石棉两地的联络,精准掌握转运伤员的信息,对伤员分诊及医疗资源提前进行安排,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

“9·5”泸定地震,市人民医院共处置地震伤员86例,其中60岁以上患者40人,高龄患者占比49%,危重患者占比28%,在该院完成手术43例。收治的伤员均实现了“全治愈、零死亡、零疫情、零舆情”目标,救治工作获得了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6·1”芦山地震和“9·5”泸定地震中,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区域医疗龙头作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应急救援队伍奔赴灾区。(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