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河奔腾风帆竞

——四川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胡旭 张泉

打开中国地图,四川西衔青藏、东出长江,这里四周山势雄峻,盆地沃野平畴,千河奔腾不息。

2024年,四川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清洁能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2025年一季度,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46.92亿元,同比增长5.5%。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大后方”是四川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担当。狠抓消费和投资扩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国际空间……四川积极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着眼引领西部、服务全国,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新增长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挖潜能

扩大内需“两手抓”

夜幕降临,晚风轻抚,成都交子大道灯火璀璨、人潮如织。“交子环”下,哪吒IP雕塑火热吸睛;双子塔上,川剧脸谱光影流转;沿街25栋“盒子屋”化身城市生活实验场,首店首展首秀不断,汇聚资深书迷、咖啡星人、潮玩达人……

文旅资源和市场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四川,把文旅经济作为促消费的“主阵地”,在丰富供给、提升服务上全面发力,下功夫吸引更多海内外“头回客”和“回头客”。

“3月份我们接待了100多个泰国团,20多个泰语导游都忙不过来!”成都自在旅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志宏感叹,做了20多年入境游,没在四川见过这么多东南亚游客,大熊猫、九寨沟、三星堆等都是打卡点。

400多家离境退税商店分布全川,吸引境外游客“买买买”。一季度,四川办理离境退税境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04.78%,退税商店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00.91%,办理退税额同比增长211.64%。

聚焦夜间消费、焕新消费、潮流消费等重点领域,四川以最大力度释放消费潜力。2025年一季度,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消费和投资是扩内需的“双引擎”。四川以高质量供给促进消费,以高质量项目拉动投资,消费、投资“两手抓”,全力做好扩内需这篇大文章,守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新春开工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标志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施工按下“快进键”。中铁八局成都车站站房项目部负责人刘凌龙说,车站高架广场上部主体结构施工已过半,力争年内全面完成。

一季度,320个川渝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完成年度投资111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25.4%。

“我们加强土地供给、环境总量、能耗指标等省级统筹,不断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先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说,全省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京东方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推进。

一季度,四川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增速比1至2月高0.8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全年1.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说,四川内需挖潜扩量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稳住西部地区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体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蓄动能

科技创新“打头阵”

3月28日,位于四川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4月21日,四川省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率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浪潮。

从国家实验室到大科学装置,从高等院校到大院大所,四川科技研究力量富集。为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四川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链接“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技术转移经理人队伍,完善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沿途下蛋”。

在成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持续攻关生物治疗前沿;在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团队与长虹集团联合研发的新一代放疗设备投入临床试验;在宜宾,以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技术为支撑的四川首个固态电池产业园加紧建设。

经济挑大梁,工业挺脊梁。实体经济是经济大省的坚实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31个制造业门类的省份,四川让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中“当先锋”,实施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