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说,目前四川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单项冠军企业29家,并已规划布局25条产业新赛道,新兴产业呈现争先竞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季度,四川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全年加快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增加值增长8.1%,比上年全年加快4.8个百分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四川经济增长的含新量、含智量不断提升,有望进一步推动周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激活更多地区的发展潜力,带动更多地方迎头赶上。
提势能 改革开放“勇闯关”
亮码检查、扫码评价、过度检查预警阻断……2月21日,成都启动涉企“一码检查”改革。目前,全市390万市场主体、2.9万执法人员、403项检查事项已全部接入,用“透明执法”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所在。四川省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刘凤说,作为经济大省,四川有条件有责任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成为西部地区表率、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以经营主体获得感为切入点,四川持续推出多项改革举措,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地、用能等生产经营成本,深入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拖欠企业账款、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执法检查“五个专项治理”,并加强政策落地执行监测,确保政策适配、稳定、有效。
改革发力,市场有感。2024年,四川平均每天净增涉税市场主体超过1300户。“首字招牌”也持续上新,中商数据显示,成都2019年以来累计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去年平均每天有超过两家首店开业。
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四川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构筑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打造贯通东西的进出口集散中心,特色单品表现亮眼。“我们平均每月从成都航空口岸进口三文鱼超560吨。”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项目经理张栋栋介绍,其中九成以上进口智利三文鱼从成都中转至其他城市。
2024年,成都航空口岸进口三文鱼超过1万吨,同比增长超3倍。从进口、加工到集散,三文鱼在四川“游”出一条高质量的外贸产业链,背后是不断升级的国内消费市场、更加便利的通关保障,以及持续延长、加密的四川开放通道。
“我们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全方位推进四川开放发展。”四川省商务厅厅长惠朝旭说,四川正积极探索贸产联动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拓展多元国际市场,大力培育贸易新增长点,不断扩大“四川造”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一季度,四川外贸进出口规模突破2500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外资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32.2%。同时,四川外贸主体队伍进一步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同比增加6.7%。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表示,四川要从全国发展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担负起稳增长重任,奋力攻坚克难,挺身应对挑战,以四川发展之“进”,服务全国大局之“稳”,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新华社成都4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