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忆烽火岁月中寻根铸魂

——探访雨城区八步镇“蚂蟥岗战斗”遗址

蚂蟥岗战斗遗址被命名为雨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蚂蟥岗战斗遗址石碑

烈士公墓纪念碑

□杨华蓉 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黄伟

在雨城区八步镇的群山之间,有一座名为蚂蟥岗的山脊静静矗立。

这里曾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的战场,革命先烈在此挥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勇无畏的壮歌。

岁月流转,如今的蚂蟥岗已被苍翠的植被覆盖,但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却在当地百姓和历史守护者的心中代代相传,从未褪色。

红色印记

蚂蟥岗上的烽火岁月

蚂蟥岗战斗战壕遗址位于雨城区八步镇八步村,工事依山而建。

踏入蚂蟥岗,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山脊线上,21道环形战壕如同大地的指纹,深深烙印在北纬30度的晨雾中。这些战壕深达2米,宽1.5米,最长的达200米,部分还保留着双层甚至三层结构,3处机枪射击口依然清晰可辨。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来蚂蟥岗,指着那些战壕说,‘这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要永远记住,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今年80岁的张怡华,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作为土生土长的八步镇人,张怡华的父亲曾是当地游击队的联络员,他从小就听关于红军的故事长大,对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

《中国共产党雅安市雨城历史(1921—1978)》记载:1935年11月末,薛岳率领的国民党军从洪雅进入雅安南部,该路敌军为59师和61师,经将军庙、炳灵分两路进军,先后占领李坝、沙坪、望鱼和大河,企图控制雅安南部,与围困雅安城池的刘文辉部汇合,解除被红军围困的局面,阻止红军北上。1935年12月13日,敌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别在望鱼的大平溪、小平溪、土地垭,沙坪的四基坪,八步的马鞍腰、蚂蟥岗同时发起攻击。英勇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队员团结一致,共同抗敌,血染热土。

《地名与名胜》(雅安市地名办公室1986年版)“八步乡篇”中记载:1935年11月15日,国民党薛岳部五十九师、六十一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进攻八步、紫石、马鞍腰、蚂蝗岗,游击队长何登贵率领队员配合红军一个连激战一天,红军伤亡80多人。

据当年红军战士的后人张冰收集到的国民党战报显示:红军凭堡恃险,顽强抗战,肉搏数十次。

相关资料记载,在这场阻击战中,为确保大部队安全撤退,红军英勇还击,何登贵率游击队全力支援,战斗异常惨烈。经过两天激战,歼敌380余人,红军牺牲80余人,圆满完成阻击任务。

一首传唱至今的歌谣,诉说着军民同心的情谊:“你在打,我在退,就是打不到游击队。想要打到真红军,除非我在棚子里头睡瞌睡。”

守护传承

让历史记忆永不磨灭

历经风雨侵蚀,昔日的战场逐渐被荒草、竹林和青苔覆盖。残存的战壕平均高度仅余0.5米,战壕间的木板和简易掩体大多湮灭无存。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似乎即将被时光掩埋。

然而,历史的回响总会有人聆听。当战斗的记忆在村民口述中逐渐模糊,一群怀着敬畏之心的人踏上了追寻之路。他们翻阅《雅安市红军长征遗址概览》《中国共产党雅安市雨城历史》等文献,在字里行间找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他们用脚步丈量山脊,拨开荒草,辨识残存的工事轮廓。

张怡华便是这群追寻者中的代表。2005年退休后,他发现蚂蟥岗的战壕正被自然侵蚀。“不能让英雄被遗忘!”他毅然决定投身遗址保护工作。起初,家人并不理解:“你一大把年纪了,整天往山上跑什么?”

但张怡华十分坚持:“我是党员,守护红色记忆是我的责任。”

为了还原那段历史,张怡华四处打听,找到当年红军战士的后人张冰,收集到国民党战报。这份战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每一步战略推进都异常艰难。

“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民族幸福付出代价的先辈。”怀着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张怡华不仅积极参与遗址保护,还主动担任党史宣教员,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在张怡华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遗址保护站,竖起20余处纪念碑和标识牌,为历史留下清晰注脚。他们还定期清理杂草、维护设施,确保遗址的完整性。

2018年,一条连通蚂蟥岗、盘旋31公里的林区公路开始修建。令人感动的是,村民们没有一家索要占地赔偿,200余人自发投工投劳。壮劳力开山修路,妇女们则负责后勤保障。这条“红军路”,不仅连通了山野,更将后人的心与先辈的足迹紧密相连。

张怡华说:“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也不应忘记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烈。每个人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段历史永久传承。”

2020年,雨城区文管所、西康博物馆等单位工作人员多次前往蚂蟥岗调研,策划了“天天讲红军故事,年年传承红军精神”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推送战斗故事,让尘封的历史首次集中呈现在公众视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6月,蚂蟥岗战斗遗址被正式命名为雨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精神之光

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欢迎来到蚂蟥岗,我将为大家讲述红军当年在这里战斗的故事……”如今,只要有人来走红军路、看战壕,张怡华和儿子张再雄都会陪同讲解,向来访者讲述当年的战斗情形。

漫步在蚂蟥岗上,冷杉低语,山花烂漫。青苔覆盖的战壕静默无言,却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每一道战壕、每一处纪念碑,都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张怡华经常带着参观群众来到这里,深情讲述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如同山间的松涛,在人们心中回荡。

蚂蟥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这份精神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雨城区充分利用蚂蟥岗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民兵徒步拉练中,特邀张怡华为民兵讲述战斗故事。民兵们深受感动,“我们一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学校也经常组织孩子们来这里,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历史,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蚂蟥岗的红色精神,如同一股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在这里,人们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汲取了穿越时空的信仰之力。大家表示,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如今,蚂蟥岗已成为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他们不仅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更被深厚的红色历史打动。

站在蚂蟥岗之巅,俯瞰这片曾经烽火连天的土地,每一寸都浸透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不朽的精神。在雨城区相关部门和张怡华等人的努力下,这片红色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他们将继续守护这里的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