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父
在《柚果落地》中,作者李丽以一种极具电影质感的写作方式,将乡村生活的片段与情感编织成一幅独特的文学画卷,为读者呈现出一部如电影般生动、富有冲击力的乡村故事。这种以电影方式写作的手法,让文章在展现乡村风貌、刻画人物形象和传达情感主题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镜头的组接,打破时空限制,创造出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表意效果。在《柚果落地》里,作者巧妙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实现场景的快速切换与组合。开篇便聚焦石匠家,从石匠的房子、碓窝、水缸等静物,到石匠房檐下虚幻出的身影,如同电影镜头从全景逐渐拉近至特写,细致入微地展现石匠虽已离世,但他的生活痕迹与名字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紧接着,镜头又迅速切换到石匠家的院子,冬瓜藤蔓延、柚果坠落、指甲花绽放,这些充满生机却又带着荒芜感的场景一一呈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复杂多面。
随后,作者转动电影胶片,将视角转向村口的红豆杉、白果树移走后留下的炮弹坑,以及村子里不同人家的生活场景。从石匠家到杀猪匠家,再到“六点”家,一家一家的场景切换,如同电影中的长镜头,在不动声色中展示了乡村的整体风貌和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这种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部情节丰富的电影之中,不断被新的场景和故事所吸引。
特写镜头下的细腻刻画。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能够突出细节,强化观众对关键元素的感知。在《柚果落地》中,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类似特写镜头的描写手法,对人物、事物的细节进行细腻刻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描写柚果时,“鸡油黄的柚果在树上坠坠着,果碰碰的。柚果与柚果之间充盈的仿佛不是柚叶的盈盈绿气,是凄凉。树下落了一圈果子,围着高树圈了一个黄圆”,通过对柚果颜色、形态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将柚果的饱满与树下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一颗颗沉甸甸的柚果,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孤独与落寞。
在刻画人物时,特写手法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描写石匠老爹递柚瓣给“我”时,“柚粒晶亮,鼓胀。我一粒一粒抠着吃,捏着肉粒儿尾巴对着太阳朝嘴里丢,门牙一切,一汪甜水儿,就像一口多汁的初冬在田野中爆炸泛滥”,这一细节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柚果的美味,更通过“我”吃柚果的动作和感受,展现出乡村生活中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而在描写老人们时,“老人们你挤我,我挨你,像柴垛堆里的干木柴。木柴与木柴之间,大概有火焰,以及火焰散发出的光和热”,将老人们比作干木柴,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看似平淡却又蕴含温暖的生活状态,一个简单的比喻,如同特写镜头般捕捉到了老人们生活的精髓。
象征与隐喻的画面表意。电影常常借助画面中的象征和隐喻元素,传达深层次的主题和情感。在《柚果落地》中,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这种电影式的表意手法。文中的柚果落地,这一反复出现的画面不仅仅是乡村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更象征着乡村生命的陨落和乡村文化的逐渐消逝。柚果自生自落,无人收拾,就像乡村中那些被遗忘的生命和故事,在岁月的流转中默默结束,无人问津。
白果树被移走后留下的炮弹坑,也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这个“没有回填泥巴的伤口,像是张着大嘴向人间讨要什么”,它象征着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创伤,以及乡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白果树被运到没有大山和河流的地方,“站在没有乡音和方言的地方,默默无声,想说什么,不知说什么”,这不仅是对白果树命运的描写,更是对那些离开乡村、失去根脉的人的隐喻,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孤独无依,无法言说内心的乡愁。
多重视角的叙事镜头。电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头视角来讲述故事,给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看体验。在《柚果落地》中,作者也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使文章更加立体丰富。文章以“我”的视角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乡村的变化和人物的命运。“我”回到村子,看到石匠家的衰败、与老人们聊天了解到村里人的近况,这些都是“我”作为观察者和参与者的亲身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我”内心的情感波动。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类似上帝视角的描写手法,对乡村的整体环境和不同人物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如对村子里不同人家的描写,从石匠家到杀猪匠家,再到其他人家,作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将乡村的全貌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对乡村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如同电影中不同镜头视角的切换,让文章在叙事上更加灵活自如,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柚果落地》以其独特的电影式写作手法,成功地将乡村生活搬上了文学的银幕。通过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特写镜头下的细腻刻画、象征与隐喻的画面表意以及多重视角的叙事镜头,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充满情感张力的乡村世界。这种写作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更使文章在传达乡村主题和情感方面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观看了一部精彩的乡村电影,深刻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变迁与无奈,以及作者对乡村深深的眷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