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张思洁 耿鹏宇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宣布“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根植于六国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得到了中亚各国元首一致认同与支持,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朝着命运共同体目标加强合作规划了清晰路径。
6月22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撰写的智库报告《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面向全球发布。报告全面深入解读、阐释了中国-中亚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双方合作的巨大机遇和广阔前景。
报告认为,在新的时代,中国与中亚成为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在亚欧大陆开创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局面,探索形成了“中国-中亚精神”,共同为世界打造了区域合作的样板和典范。
中国-中亚
打造区域合作典范
6月19日,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再添“中亚味道”——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苹果饮料,搭乘中欧班列抵达西安,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舌尖上的选择”。
2015年,看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开始了“国外种地”的创业之路。经过10年深耕,爱菊集团已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立起年产百万吨的农产品经贸园区,并把哈萨克斯坦的蜂蜜、饼干、冰淇淋等农产品运至国内。以哈萨克斯坦面粉为原料做成的油泼面,受到消费者追捧。
这是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的一个缩影。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办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经贸合作潜力不断释放,贸易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总额达94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54亿美元,较建交初期的4.6亿美元增长上百倍。
《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智库报告指出,新时代以来,中国-中亚合作在经贸往来、基础设施、能源合作、新兴领域、发展能力建设、文明互学互鉴、维护和平安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互通,为中国-中亚深化合作奠定基础。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和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分别投运,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开通中亚班列和空中航线,使中亚各国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中国同中亚经贸合作更加通畅,民众往来更加便捷。中国的减贫经验、鲁班工坊等助力中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文明互学互鉴筑牢精神纽带,为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报告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明对话不断深化,双方在医疗、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增强合作,中亚国家旅游年、文化年、艺术节在中国广受欢迎,《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等中国影视作品走红中亚,为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人文动力。如今,中亚是中国入境旅游增长最快和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中国也是中亚地区的主要客源国。
——和平安全稳定筑牢发展基础,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树立典范。2024年9月,中国-中亚公安内务部长会晤机制首次会议在连云港启动;2024年11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举行……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以共建安全共同体为目标,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共同筑牢地区安全防护网。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卢山冰说,一个稳定团结和平的中亚正在加速形成,为地区长治久安注入强劲动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更加牢固。
中国-中亚合作
蕴含巨大机遇
回望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如今,随着中国同中亚合作全方位提速升级,绵延千年的丝路情谊焕发更多新活力。
《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智库报告认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中国-中亚合作带来巨大机遇,双方正加快丰富多元的新领域合作,不仅增进地区福祉,也将为亚欧大陆繁荣注入新动能。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新机遇新空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最高的国家。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与中亚国家共同做大互利互惠蛋糕,双方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为产供链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中哈、中乌实现互免签证,去年仅中哈人员往来就超过120万人次。随着签证互免等政策红利释放与市场需求不断升级,中国与中亚国家文旅合作将进入新的机遇期。
——绿色、数字等新领域合作蕴含巨大潜力。中亚国家可再生资源丰富,有着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需求,中国可为中亚提供所需的投资与技术,深化清洁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全方位合作。伴随中欧班列数字化升级、海外仓储和物流网络不断扩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与物流配套网络建设、提升数字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广阔合作前景。(紧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