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仁义镇六城村一隅
陈文(右一)入户与高合明老两口拉家常
陈文(左)与村民探讨中药材种植管理
□黄子鑫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六月的川西天全县,山间云雾缭绕,田野生机盎然。6月17日清晨,天全县仁义镇六城村二组的药材地里,村民王建兵正用左手熟练地挥动锄头,精心打理着长势喜人的毛慈菇。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沿着田埂走来——正是天全县纪委监委驻天全县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组员、派驻仁义镇六城村第一书记陈文。他习惯性地在村里“巡查”,看到王建兵忙碌的身影,便停下脚步与他攀谈起来。
“去年毛慈菇行情好,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贷款,发展种苗种植,今年光是苗子就卖了13万元。”王建兵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陈文认真地听着,既为王建兵这位右手残疾的村民实现实实在在的增收感到高兴,也为他在今年4月就主动还清贷款的诚信之举点赞:“好好学技术,成品的价值更高,以后的收入会更可观!”
从2017年踏上驻村之路至今,从原来的大庙村到如今的六城村,从驻村工作队队员到驻村第一书记,陈文早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村民的相遇。
“八年驻村时光,有太多故事值得铭记,有太多面孔让人难忘。”陈文感慨道。
冷孃孃的新房:
从破旧山居到幸福家园
2017年4月,陈文来到天全县最北端的大庙村(现已并入仁义镇六城村五组),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这个只有200多人的小山村,给他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不小。
当时,75岁的冷春兰老人独自一人居住在高高的山坡上,她家与1.2公里外的通组公路之间,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老人下山一次需要近一个小时。眼看雨季汛期即将来临,老人年久失修的老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陈文和同事们连夜商议后决定:“冷孃孃的生命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尽快转移!”
经过一番耐心劝说,冷春兰同意搬到山下一处闲置农房暂住。也正是这次转移,让陈文与这位朴实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距离近了,交通便利了,陈文“串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大家都希望冷春兰能正式搬到山下居住,这样既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也更加安全。
在精准帮扶政策的支持下,2018年7月,冷春兰的新家在原大庙村活动室对面破土动工。同年10月,一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
“搬新家那天,老人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陈文回忆道。
从此,这座与村活动室隔着球场相望的小院,成了陈文经常“打卡”的地方。冷春兰也总是喜欢坐在门口,与陈文聊聊家长里短,聊聊村里的发展变化,还常常开玩笑说:“又来‘检查工作’啦,我给你‘记考勤’哦!”
老人的生活越发幸福美满:儿子回到家乡结婚成家,不再外出务工,要么在附近找活干,要么上山管理黄柏林……
2023年6月,冷春兰因病离世。但陈文依然坚持到老人家中“打卡”,只是打招呼的对象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杨玉兵。
“陈书记,又来‘视察’啦!”每次听到这句熟悉的话,陈文总会想起老人常说的那句话:“党的政策好,你们这些帮扶干部也很实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杨阿伯的徽章:
五十载党心映照初心使命
2017年,陈文初次见到杨名权老人时,心中曾泛起一丝疑惑:老人住着二层小楼,子女在外务工,怎么之前会是贫困户呢?
经过深入走访,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动。
受“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杨名权家的房屋遭到严重损毁。这位1966年入党、23岁担任村支书的老党员,没有等待观望、依赖救济,而是主动带领家人异地重建家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
后来,面对杨名权等村民因灾致贫的情况,六城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结合脱贫攻坚中的就业扶贫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务工渠道,帮助大家实现稳定就业。
“我家是村里第一批脱贫户。”杨名权的儿子王朝敏说。
这种在灾难面前不低头、不伸手的坚韧品格,以及一名共产党员的自律与担当,让陈文深感敬佩:“虽然杨阿伯早已退休,但他对党的忠诚从未改变。”
陈文对杨名权的敬佩,还体现在老人作为一名党员的执着坚守上。每次村里召开党员大会,无论刮风下雨,杨名权总是准时到场,坐在前排认真聆听,生怕漏掉会议内容,还积极为村上的发展建言献策。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对组织纪律最生动的诠释。”陈文说。
2021年7月1日,在六城村“七一”建党节活动上,杨名权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多年过去了,陈文仍然清晰记得老人抚摸着金灿灿的纪念章时说的话:“我曾举手宣誓,我的心永远向着党。”
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六城村都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会上门慰问杨名权等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村民。
“杨阿伯多次叮嘱我,‘我家日子好过了,不用过多关照,可以多去看看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家庭’。”陈文深受触动,“这让我再次深刻理解了‘初心’的真正含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不是安逸,而是担当。”
高阿伯的点赞:
梨儿坪的美丽蜕变
“这些树都是我栽的!”6月17日,在六城村五组梨儿坪,年近八旬的村民高合明与陈文并肩而行,指着村道旁枝繁叶茂的林木自豪地说,“我要把这些林子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守着青山就能收获财富。”
陈文与高合明相识,是在他驻村工作5个月后。当时,通往梨儿坪的公路刚刚完成硬化,脱贫攻坚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在随后的8个月时间里,陈文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一次次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同时,作为纪检干部的陈文,一次次来到梨儿坪,协调项目落地实施,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
终于,8个月后,梨儿坪迎来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尤其是4户7名留守老人的家:加固后的住房更加安全,翻新后的厨房和厕所整洁卫生,硬化后的院坝不再泥泞。路旁新安装的路灯和防护栏,让老人们在傍晚也能安心出门散步,村民们的出行安全也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从偏远山村的“角落”到如今的“幸福山居”,梨儿坪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人居环境上,更在于基础设施完善后,近千亩黄柏顺利运出并卖出好价钱,村民们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
“自从家里变了样,我们这里出去的年轻人回家的次数明显增多了,还经常把家乡的变化拍成照片、短视频发到网上。”回想起过去,再看看现在,高合明不禁点赞道,“感谢共产党和党的好干部,让我们过上了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高合明还曾写下一封感谢信,请陈文帮忙修改。
“虽然字迹有些歪扭,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充满了温度。”陈文说,这些朴实的话语,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还有早些年外出务工时因伤致残,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建兵。陈文清楚地记得,当年王建兵受伤回家时,村里和驻村工作队考虑给他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解决基本生活来源,但王建兵拒绝了,“我只是右手残疾了,还有左手、有双脚、有力气,加上有扶贫政策和驻村帮扶干部的帮助,别人能通过产业脱贫,我也一定可以。”
在路上,陈文再次遇到了王建兵。“你看,我现在不仅脱了贫,还实现了产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建兵抹了把汗水,骄傲地说。
挥手告别王建兵,陈文登上了可以俯瞰仁义镇“红色粮仓”核心区的森林防火瞭望台。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稻田一片翠绿,连绵成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村里现在的发展思路是‘山上林药,山下种粮’,6000多亩黄柏、1100多亩水稻,还有这两年面积扩大到140亩的毛慈菇,都是我们发展的坚实基础。”陈文表示,他将继续扎根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与勤劳善良的村民和村干部们携手共进,把六城村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编后语:八年驻村路,丈量的是脚下泥土的温度,书写的是初心如磐的坚守。从冷孃孃的新房里溢出的欢笑声,到杨阿伯胸前“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闪光;从梨儿坪老人感谢信里歪扭却滚烫的字迹,到王建兵药田里蓬勃生长的毛慈菇——陈文用脚步串联起的,不仅是乡村变化的轨迹,更是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无数像陈文这样的驻村干部将根扎进乡土,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诺言刻进年轮。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奔走中,让政策红利化作田间的苗、枝头的果、村民脸上的笑。当六城村的稻田与黄柏林在阳光下铺展成画,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产业兴旺的图景,更是无数初心汇聚成的时代答卷——这,正是新时代驻村故事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