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勇
在新时期文旅演艺领域,如何突破传统戏剧模式,为观众营造新颖的剧场体验,并深刻传达生态保护等议题,成为创作者探索的关键。雅安市文旅集团创作的大型史诗剧《熊猫归来》,通过在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剧场的多维度创新,为文旅演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范例。
时空折叠与物种叙事的突围
《熊猫归来》以“百万年时空折叠”为核心叙事策略,非线性链接冰河纪生物灭绝、1869年物种发现、当代生态保护和未来星际文明四个时空维度。舞台借助全息投影与威亚装置,实现虫洞穿越的视觉效果。当黑白星飞船在银河系边缘与雅安竹林形成量子纠缠时,观众得以见证物种进化史与文明发展史的双重解构。
传统生态剧多采用线性叙事,而该剧的叙事模式突破此局限,构建“生命共同体”宇宙观,为生态剧叙事结构带来全新体验。外星熊猫“黑白”的设定推动物种叙事范式跃迁,其机甲外壳与生物本能的矛盾,隐喻科技文明与自然本真的张力。当拥有百万年进化史的星际熊猫通过机械舞步与人类保育员碰撞时,舞台以肢体语言完成“他者”视角的生态启蒙,打破传统文旅演艺拟人化表达的窠臼,将大熊猫从文化符号还原为生命体,堪称新型舞台剧的范式标杆。
舞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冰川纪生态模型,通过粒子特效模拟猛犸象群迁徙轨迹。当阿尔芒·戴维的望远镜视野转化为AR增强现实界面,19世纪博物学观察与当代生态监测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将科技手段转化为生态叙事语言的创新,使舞台成为连接自然史与未来学的超维疆域,是科技与生态叙事深度融合的成功尝试。
重构观赏性的美学感官
《熊猫归来》以观赏为前提重构美学感官,构建“五感共振”舞台系统。例如,雅宝出生时育婴箱温控装置释放竹叶清香;野化训练场景中地面震动装置模拟森林地震波;星际穿越段落里负离子发生器制造银河星云触感。这种突破视觉中心主义的设计,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层面完成对生态议题的全新认知。观众调查反馈显示,多介质交互的感官设计极大提升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主创注重舞蹈语汇的生态编码,通过肢体语言形成独特“熊猫密码”。野化训练中的“竹枝功”融合川剧变脸的迅捷与太极的圆融,盗猎场景的“困兽舞”通过关节扭曲展现生命挣扎。当20位舞者以量子纠缠姿态演绎物种灭绝时,身体的离散与聚合构成震撼的生命图腾,将生态哲学转化为舞蹈语汇,开创生态舞剧新范式,搭建人类与自然互通的桥梁。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