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斌
作为赵良冶先生相交数十年的老友,我曾有幸成为他多篇南丝路散文的“第一读者”,深知他对家乡雅安、对南方丝绸之路这条文明动脉怀有深厚情感。当他的新著《历史深处的南丝路》置于案头,那份厚重感不仅来自书本本身,更源于一种预感:这将是作者倾注毕生情感与思考的一次“文化返乡”。翻开书卷,预感成真。赵良冶凭借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娴熟的散文笔法,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结构宏大、内容丰盈的作品。
作者虽在后记中详述了谋篇布局,我仍想分享个人的一点阅读感受。
本书清晰地勾勒出那条纵贯川滇贵、连接中外的“经线”——南方丝绸之路。生于斯长于斯的赵良冶,精准描绘了这条古老通道的地理脉络,尤其着重刻画了其故乡雅安作为重要起点与枢纽的地位。然而,他笔下的南丝路绝非冰冷的地理标识,而是一条跃动的文明传输带,是物资、思想、技艺交融碰撞的走廊,为全书奠定了坚实而富有张力的空间基础。
在这条穿越中国西南的千年古道上,星罗棋布着文化重镇、历史名城,生活着众多共同创造中华多元文化的西南少数民族。赵良冶笔下串联起这条“经线”的,是川滇贵地区的大城市、古镇、驿站、平原、山地与坝子——锦绣成都、神秘的夜郎故地、物阜民丰的古滇国昆明、安宁河谷的筰都……一一展现其迷人风貌。
在宏大的地理“经线”之上,作者以史家的眼光和散文家的笔触,娴熟地编织着时间的“纬线”。他选取并生动再现了跨越数千年的历史节点与关键人物:从古蜀先王蚕丛、鱼凫开国的渺茫传说,到秦昭王派李冰治蜀、修筑都江堰,奠定“天府之国”根基;从卓氏冶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佳话,到司马相如经略西南夷,展现汉武帝雄才大略,也点明这位丝路之子对巩固边疆的贡献;从忍辱负重、皓首穷经著成《史记》的司马迁,到全书收官的诸葛亮平定南中——赵良冶将其置于终章,意味深长,因为安定西南、经营丝路,自西汉起便是维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方略。这些事件与人物,在时间维度上构建起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赋予古道深厚的时间纵深。
若仅止于此,《历史深处的南丝路》已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叙事。但赵良冶更深邃的成就,在于他为这些“经纬”骨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作者自身的情感与足迹:这是贯穿全书的灵魂。赵良冶在后记中坦言:“如果这本书得到您的青睐,那首先要归功于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世代居住雅安,家学渊源深厚,自身长期从事文化工作,身处南丝路重镇,他自喻为“南丝路的儿子”,对古道的深情已融入血脉。行走南丝路四十余年,书中所写的每一处,都印刻着他的足迹。大渡河、青衣江、怒江、澜沧江、横断山间的历史遗迹,古道、关隘、文物古迹,在他饱含深情的描述中,不再是冰冷的遗存,而是承载先民血汗、回响历史足音的“现场”。他的行走,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桥梁,引领读者重返历史。作为他的读者和多次旅途的同行者,我亲历了云南盐津朱提故郡的五尺道拐子窝、昭通的诸葛亮孟获雕塑、昆明博物馆的滇中文明之光,更目睹了雅安丝路上每一个重要节点。这份情感,是亲历者对历史的深切体认。
默默耕耘的考古文物工作者:他们是钩沉历史、连接现实的力量。书中没有忘记那些在荒野、库房、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历史侦探”与“文明守护者”。作者深情讲述了考古人、文物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发掘、研究、保护古道遗存的故事:川师大段渝教授的儒雅,凉山考古人刘弘的豪爽(书中详述了他对盐源老龙头青铜器发掘的执着与重大发现),长江边合江文管所王庭福的质朴与坚守(生动描绘了他排除万难发掘汉代石棺的事迹),赵良冶与这些专家学者多有交流切磋。书中呈现的重要考古发现,为宏大叙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石和可信的细节支撑。他们是沉默历史的代言人,其奉献本身正是古道求索精神在当代的回响。
古道沿线生活的人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他们都是古道生命延续的见证。除了重大事件和人物,赵良冶同样深情关注着古道沿线的普通居民。“刘盛,字息懆,今四川芦山县人,东汉艺术大师。他创作的石雕、石刻雄浑大气,粗犷生动,神形兼备,构思独到,尽展汉代精湛的工艺技巧。书法具有相当艺术价值,为历代金石家推崇。存世作品有樊敏阙及石刻、高颐阙、王晖石棺等”。这样一段闪现思想火花,澎湃激情的评价,是一种宣言,是他对家乡东汉艺术大师刘盛的深深推崇,也是源于对家乡文化深厚的自豪。书中那些鲜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合江汉代石棺曾经被农民用作猪槽的趣闻(农妇耿直地言道,“既然是石方子,当然交公家,但得等猪儿吃完猪食子”),生动展现了文物古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交织。无论是赵家百年前雅安中大街的老院,还是后来文定街的居所,都紧邻南丝路雅安的起点南门坎。作者与今日丝路沿线的居民一样,并非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古道文明绵延至今的“活载体”,无声地诉说着:古道从未远去,其精神与记忆,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流淌。
正是这“经”与“纬”的宏大架构,融入了作者的情怀、行者的足迹、今人的生活和考古者的心血,才使得《历史深处的南丝路》超越了静态的历史描述,复活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线。南方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远不止尘封的遗迹和泛黄的史册。它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坚韧不拔、交流互鉴的精神,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融入川滇贵乃至更广阔区域的文化基因与族群血脉之中,持续塑造着今天的发展轨迹、地域性格和文化认同。对我和许多文化爱好者而言,这部著作提供了一把理解自身文化根源的钥匙,激起了深切的共鸣与自豪。
《历史深处的南丝路》是赵良冶献给故乡、古道与时代的赤诚之作。它源于一个“南丝路之子”的生命自觉,成于一位散文家的深厚笔力。他将数十年的情感积淀、文化思考与行走感悟,最终淬炼成这部气象开阔的力作。它不仅书写古道的历史,更参与塑造着这条文明之河的当下与未来。合上书页,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声。您仿佛能听到:茶马集市熙攘的人声未曾消散,考古刷下泥土的沙沙声仍在继续,世代传唱的古调依然悠扬——这条古道,在赵良冶的深情书写中,在每一个被其精神滋养的灵魂里,依然奔流向前,通向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