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子铭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正是其中之一。
培育城市文明,要在文化的滋养涵育下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城市风貌和群众面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传承历史文脉
彰显城市特色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全长1606米的苏州平江路,北接拙政园,南眺罗汉院双塔,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作为苏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里,缂丝匠人用通经断纬织出水墨渐变,评弹艺人以琵琶演绎百转千回,江南韵味在城市街巷间氤氲绵延。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是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
城市“有记忆”便丰富多彩,倘“失忆”则千城一面。
曾几何时,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部分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推倒,城市特色难觅踪影。
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中国城市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文化名城竞相涌现。
放眼全国,云南丽江纳西族民居依山而建,吸引大家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四川阆中,山、水、城相融,“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院落让历史鲜活可触;海南海口延续骑楼街区风貌特色,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在此交融……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把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面向未来,要按照意见精神,扎实开展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禁止拆真建假、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等一系列要求,让文脉更久远、让岁月更绵长。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走进湖南长沙乐之书店长沙一中店,翻书声此起彼伏,读者们享受着美好的阅读时光。长沙市民章学辉是书店的常客,“这里环境优美且中学生多,阅读氛围特别好。”章学辉说。
迥异于书店的传统面孔,乐之书店不再是单一的售书场地,而是蝶变为集阅读学习、文化交流、创意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空间。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培育城市文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成效也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的丰盈上,检验于群众文化获得感的提升中。(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