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相较于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集中、市场成熟,农村老人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
中央财政安排2.96亿元支持59个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支持农村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各地整合利用村级活动中心、闲置校舍、农家大院等资源建设互助养老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覆盖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加大支持力度 助力老有所为
既要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不是社会的包袱。”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尤其对于低龄老年人来说,他们拥有相对健康的体魄,多受过良好教育,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人生经验、知识技能、资源力量。
支持有意愿的老年人持续发光发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是支持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乐享幸福晚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老年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开展。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实施《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展省际对口援助。从2003年起,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超700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广大老年志愿者为助力乡村振兴、科教兴国、健康中国等贡献力量。
老年文体教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4.1万门(个)课程资源,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7亿人次;出台政策文件,推进老年阅读工作,鼓励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有线电视收视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老年人教育和文体服务等供给更加高效,参与社会活动质量进一步提高。
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日趋成熟,亿万老年人生活将更幸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温暖。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