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心灵窗户”

□本报记者 周代庆 整理

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但近年来,我国儿童近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这背后,除了遗传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尤其是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是重要诱因。保护孩子的视力,需要从生命最初阶段开始重视,科学规避风险,培养健康用眼习惯。

0-3岁:视力发育的“黄金关键期”,请远离电子产品

从出生到3岁,是儿童视力发育最迅猛的阶段,也是眼球结构和功能成熟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眼球从“远视”状态逐渐向正常视力过渡,眼轴长度的变化尤为关键:新生儿眼轴约16毫米,3岁时增长至21毫米-22毫米,之后增速放缓,成年后稳定在24毫米左右。

眼轴长度与近视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度数就可能增加200度-300度。0-3岁时,孩子的眼球壁尚未发育成熟,睫状肌(控制晶状体调节的“橡皮筋”)脆弱敏感,若过早接触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容易引发两大问题:

一是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导致痉挛或疲劳。电子产品的屏幕光线闪烁、画面切换快,孩子的眼睛需要不断调节焦距才能看清,就像让“橡皮筋”一直紧绷,久而久之会失去弹性,影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

二是加速“远视储备”的消耗。新生儿的“远视”其实是一种“储备视力”,就像银行里的“存款”,能缓冲未来近视的风险。过早近距离用眼会快速消耗这笔“存款”,一旦储备不足,近视就会提前找上门。

因此,雨城区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建议:0-3岁的婴幼儿应完全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家长可以用绘本、积木、亲子游戏等替代电子娱乐,既能保护视力,又能促进亲子互动和认知发展。

青少年儿童护眼:5个科学妙招,让“小眼睛”亮晶晶

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需要接触书本、电子设备,此时更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守护视力。以下5个实用妙招,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实践——

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让阳光成为“天然护眼剂”。多晒太阳是国际公认的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可以分次累计),阳光中的自然光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能有效抑制眼轴过快增长,延缓近视发展。

户外活动时,孩子的眼睛会自然看向远处,睫状肌处于放松状态,相当于给眼睛“做按摩”。此外,户外开阔的视野能让孩子的眼球得到充分“舒展”,减少近距离用眼的压力。建议家长每天固定时间带孩子去公园、操场,玩球类、跑步、观察自然等,让孩子在运动中“滋养”眼睛。

“一尺一拳一寸”,读写姿势要“帅”更要对。“眼离书一尺(约33厘米),胸离桌一拳(约10厘米),手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这句口诀看似简单,却是保护视力的“基础功”。不良的读写姿势会让眼睛长期处于近距离聚焦状态,加速眼轴增长。

家长要注意,孩子写字时,桌椅高度要与身高匹配(坐下时膝盖呈90度,桌面与肘部平齐);看书时不要趴在桌上、歪着头,更不能躺着看。可以给孩子准备坐姿矫正器,或在书桌旁贴一张“姿势提醒图”,让孩子保持挺拔,既保护视力,又能培养良好体态。

“20-20-20”法则+眼保健操,给眼睛“放个假”。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的“加速器”。无论是看书、写作业,还是用电脑、平板,每40分钟就该停下来,让眼睛休息10分钟。更精准的“放松公式”是“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看向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保持20秒以上,让睫状肌从“收缩”切换到“放松”状态。

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也很重要。眼保健操通过按摩攒竹、睛明、四白等穴位,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家长要引导孩子认真做,力度适中,穴位准确,别把它当成“走过场”的任务。

避开“危险场景”,别让眼睛“超负荷工作”。有些场景下,眼睛更容易受伤或疲劳,必须坚决避开:比如走路、吃饭、躺床上时看书、玩平板。这些姿势下,眼睛与物体的距离不稳定,光线忽明忽暗,睫状肌需要频繁调节,极易疲劳;晃动的车辆(如公交车、私家车)也同理,路面颠簸会让画面不断晃动,眼睛为了“追焦”会过度消耗精力。

另外,光线过暗或过强的环境也不适合用眼。太暗时,瞳孔会放大,眼睛需要更用力才能看清,容易酸胀;阳光直射下,强光会刺激视网膜,可能造成慢性损伤。建议读写时用40-60瓦的白炽灯或护眼台灯,光线从左前方照射,避免直射眼睛。

给电子产品“设限”,别让眼睛“加班”。随着线上学习的普及,孩子难免需要用电子产品,但必须严格控制时间:

用于学习时,每30-40分钟就要暂停,远眺10分钟;用于娱乐时(如看动画片、玩游戏),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

此外,还要注意电子设备的使用细节:屏幕中心要低于视线10°-15°(避免仰头看),距离保持50厘米-70厘米(约一臂长);选择屏幕较大的设备(如平板优于手机),开启“护眼模式”减少蓝光刺激;晚上使用时,要开一盏背景灯,避免屏幕强光与环境光反差过大。

守护视力,是给孩子未来的“清晰礼物”

孩子的眼睛需要从小呵护,从0-3岁拒绝电子产品,到成长过程中坚持科学用眼,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他们能否清晰地看见黑板上的字迹、窗外的飞鸟、四季的色彩。

家长是孩子视力的“第一守护者”:既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要耐心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记住,视力保护没有“捷径”,但只要坚持科学方法,就能让孩子的“心灵窗户”永远明亮,用清澈的眼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