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宝峰彝族乡风光
□市融媒体中心 曹莉雪
8月26日,一场热闹非凡的“同运动·一家亲”“村BA”篮球赛在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成功举办。这场“村BA”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宝峰彝族乡向外界展示其独特民族风情和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乡,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外界展示着“茶海彝乡·钱城宝峰”的独特魅力。
突围寻新路 向绿谋发展
宝峰彝族乡位于荥经县城北部,距县城14公里,户籍人口约0.3万人。
回顾宝峰彝族乡的过往,这里既有汉代邓通铸钱遗址的千年古韵,也藏着“千亩梯田栉比排”的农耕诗意。曾经的它,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小乡。这份诗意背后,藏着太多发展的困境,当周边乡镇乘着发展东风加速奔跑时,宝峰彝族乡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交通不便发展活力不畅,基础设施薄弱撑不起民生期待,基层治理的“堵点”制约当地发展……
转折始于一场“向山要路、向绿要富”的突围。
近年来,宝峰彝族乡锚定“生态茶乡+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用实打实的举措破解困局,通过完善设施、做大产业、优化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等举措,打造出产业强、治理优、环境美、村民富、共进步的“茶海彝乡·钱城宝峰”,绘就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底色和发展成色。
宝峰彝族乡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等荣誉称号,下辖田坝村还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抓设施 促民生福祉
走进宝峰彝族乡,青山环绕,茶园连绵,一栋栋具有彝族特色的新居错落有致,宽敞的硬化道路直通家家户户。夜晚,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彝乡的每一个角落。
“以前我们这里路不好走,晚上出门都是黑漆漆的。现在好了,路修好了,灯也亮了。”村民高兴地说。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宝峰彝族乡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
近年来,该乡大力实施道路硬化黑化工程,拓宽产业道路10公里,美化黑化产业道路7.1公里,新建生产便道7.5公里、溪桥2座。如今,该乡的茶园从“多个点”连成了“一个面”,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显著提升。
除了道路硬化,宝峰彝族乡还大力实施环境美化、夜间亮化工程。在“德舍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篮球场上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田坝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民宿错落有致,餐厅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香气。民族文化走廊、火把广场更是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好去处。夜幕降临,490余盏太阳能路灯如繁星点点,点亮了乡道和群众聚居点。
“现在,我们宝峰不仅环境美了,外地游客也能来玩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闭塞的小乡了。”村民满脸自豪地说道。
抓发展 促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宝峰彝族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乡里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宝峰彝族乡实施了“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计划,通过党建引领,布局全乡产业。在“支部+合作社+基地+企业+党员+农户”的创新模式下,该乡发展高山生态茶园5000余亩,一片片翠绿的茶园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茶叶丰收时,每亩地能为农户多挣 1000 元以上,“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的愿景照进现实。更可喜的是,辖区内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还成功跻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产业发展装上了“强引擎”。
除了茶产业,乡里还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依托距离成都最近的彝族乡和独具特色的彝家新寨资源优势,举办了火把节、青少年研学、彝族年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了超5万人次的游客前来体验。
产业发展不止步,集体经济再添新动能。除了茶叶产业,宝峰彝族乡还立足农业根基,在杏家村规划建设了优质肉鸭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条集孵化、养殖、种蛋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2024年,肉鸭养殖产业收入达270余万元,纯收入近30万元,杏家村集体经济发展到中上水平,获市级“乡村振兴先进村”荣誉。
抓治理 促乡风文明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宝峰彝族乡创新工作举措,统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村风民俗转变、民主法治建设等,全力打造文明乡风。
在田坝村村委会,村干部与村民正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完善村规民约。
“咱得把这村规民约再细化细化,让大家都清楚该干啥、不该干啥。” 一位村干部说。同时,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这两个村民自治组织也在有序运作。
宣传发动“双语制”、村级治理“网格制”、环境治理“积分制”、矛盾化解“德古制”等基层治理行动也全面铺开,让基层治理工作如齿轮般紧密咬合,有序运转。
“彝汉共治”网格体系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通过发挥乡综治中心的枢纽作用,宝峰彝族乡组建了“彝汉共治”网格队伍。
由“党组织+网格长(员)+党员”和“彝族乡(村)干部+彝族党员+德古”组成的70余人的队伍,正按照“日常工作到网格、服务群众到网格、社会治理到网格”的要求,穿梭在乡间地头。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这里同样亮点纷呈。
通过推行“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建立“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指导抓、包村干部协助抓、村党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如今,当地正加速从 “要我整治” 向 “我要整治” 转变,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抓融合 促民族团结
在宝峰彝族乡的坝坝会上,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民族政策。
一位彝族大爷笑着说:“这种宣讲方式好,我们听得懂、记得住。”这便是宝峰彝族乡实践“三化三融入”宣传的生动场景。该乡结合各类活动,充分利用坝坝会、民俗活动等媒介,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
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乡干部耐心地和结对的彝族困难户商量致富计划。“大姐,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把家里的茶叶产业做大,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乡干部鼓励道。
宝峰彝族乡围绕“做一名让群众感知度达到极致的乡干部”目标,实施“五个一”结对帮扶,让每名干部都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目前,已发展致富带头人2名,解决各类问题60余个。
产业基地里,彝族同胞和汉族群众一起劳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地头。宝峰彝族乡推进产业、生活、风俗“三融入”战略,让彝族同胞在产业上有保障,生活上有依靠。
如今,宝峰彝族乡正以实际行动,抓融合、促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