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巴蜀云纹青铜鞘剑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在雅安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柄战国时期的文物——巴蜀云纹青铜鞘剑。它不仅是巴蜀地区特有的兵器,更藏着适应山地环境的军事巧思。
1974年,芦山县清源乡(现属芦阳街道)大同村村民在清源河西岸平坝上挖水塘时,于距地表1.8米至2米的砂卵石层中,意外发现了一批青铜兵器,其中有两套战国时期的巴蜀云纹青铜鞘剑,如今市博物馆展出的正是其中一套。结合出土现场散落的残断兵器,以及出土地点与开明城遗址仅一山之隔的地理线索,学者推测,这批文物或许是蜀王开明三世保子帝攻伐青衣羌人的战场遗物。
作为巴蜀地区特有的兵器,巴蜀式带鞘青铜短剑与北方长剑截然不同,它剑身更为短小,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正是为适配四川盆地“山多林密”的地理环境。
整套鞘剑通体以青铜打造,剑鞘鞘长23.3厘米,鞘宽13.8厘米,由前后两片铜片合成。整体略呈三角形,两侧饰翼、中空为菱形,正面满布云纹、背面素净,一繁一简间尽显审美巧思。
鞘内暗藏“玄机”,不仅收纳着两柄柳叶形短剑(一剑长28厘米,一剑长28.4厘米),还配有一柄长15厘米、宽2.3厘米的小削。两柄短剑均为扁茎无格、隆脊造型,其中一柄剑的茎部至刃后端还刻有神秘的巴蜀符号;而小削直背弧刃、素面无纹,可能用于日常切削或辅助作战。
巴蜀剑的纹饰多为云雷纹与老虎纹,其中虎纹最常见,这是由于古代巴人以虎为图腾,象征自己的民族像老虎一样骁勇善战。这种带鞘剑并非芦山独有,它与四川博物院馆藏1973年成都西郊青羊宫战国土坑墓出土的鞘剑形制相同,同类带鞘剑在绵竹、峨眉等地也有出土,均为一鞘装两柄短剑。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内出土的此类青铜鞘剑仅六把,芦山就占了两把,占比达三分之一。芦山出土的青铜短剑剑鞘完整,更直观地展现了此种剑的配置情况,其珍贵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