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县域经济 系统赋能乡村振兴

——雅安探索高质量金融生态服务新路径

□本报记者  蒋阳阳

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是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系统思维构建“各安其位、协同高效、精准赋能”的金融生态为抓手,找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关键点,推动雅安金融行业走向“高质量共生”,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致力于以金融合力高效推动雅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布局

构建分层有序金融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明确定位,立足自身优势,找准优势赛道,形成“分层有序、互补共生”的发展格局。例如,中国银行雅安分行除提供授信支持外,还可为企业办理外汇业务,让客户在国外订单结汇方面拥有更专业的选择。而在部分种植、养殖类场景中,雅安农商银行依托人缘地缘优势,可派出更多了解产业特性的专业人员,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

工行雅安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推进服务与产品创新,差异化服务各类经营主体,不再局限于围绕大项目开展业务。结合雅安区域发展特点,该行创新推出“花椒贷”“樱桃贷”“猕猴桃贷”等特色产品,精准服务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和种植合作社,将金融活水引至真正需要的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协同联动

打造高效服务网络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部门联动,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网络”。一方面,建立常态化跨部门协同机制,人民银行地方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等主体定期会商,互通政策、共享信息;另一方面,搭建跨部门服务平台,对接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企业数据与金融机构需求,为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支撑。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助力金融机构从“应对多重要求”的内耗中解脱,更加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目标。

同时,提升政策传导效能,打好精准发力“组合拳”。推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合力:货币政策借助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为重点领域释放低成本资金;财政政策配套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服务风险;产业政策明确技术标准与市场导向,引导资金流向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领域。

各类银行机构也结合自身优势,为“三农”及县域金融提供差异化、互补性服务。县域农商银行依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做精“网格化服务”,通过客户经理驻村入户实现“一户一策”;城商行聚焦区域产业集群,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优化“小额、分散、线上”的普惠贷款模式,降低服务长尾客户成本。

服务创新

拓宽非金融赋能路径

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不能仅停留在“资金输血”层面,更需通过“服务活血”精准对接“三农”群体需求。当前,越来越多银行深耕“非金融服务”,针对社区、园区等标签鲜明的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产业园区企业提供非金融支持,既增强客户黏性,又能及时把握有效需求。

建行雅安分行秉持“先服务、后金融”理念,将非金融服务作为深入了解“三农”的重要途径,借此与“三农”群体建立信任连接,精准挖掘潜在需求。例如,该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公益捐赠、帮扶慰问、消费扶贫等活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服务,让“三农”群体真切感受到银行不仅是存钱借钱之处,更是贴心伙伴,同时也为后续金融服务筑牢信任基础。

“非金融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面对面’沟通与‘心贴心’服务,精准捕捉‘三农’群体的真实需求,为金融服务精准覆盖提供依据。”建行雅安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前期非金融服务,该行深入了解了客户“需要什么、特点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希望银行怎么做”,再根据沉淀的需求图谱,针对“三农”群体特点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实现从“有什么给什么”到“需要什么提供什么”的转变,让金融服务真正精准触达所需。

下一步,该行将积极探索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科技为驱动、以创新产品为抓手、以乡村金融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例如,通过智慧食堂助力老年食堂建设,依托信息化技术助推智慧社区搭建,凭借专业金融服务帮助“三农”群体做好养老规划和财富管理等。通过持续深化非金融服务创新,更精准洞察“三农”需求,进而延伸至信贷支持、消费金融、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领域,系统打造“需求洞察—服务创新—产品适配”的全链条赋能机制,让金融服务精准覆盖“三农”各领域,走出一条“从连接到融入、从服务到赋能”的乡村振兴金融新路径。

聚焦实体

精准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各异,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也有较大差别。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需紧扣当地特色产业,同时结合市场对产品和技术需求的变化,在服务方式和手段上因地制宜推进创新。

近年来,我市聚焦特色产业,积极打造金融精准赋能的“服务生态”。农业主产区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创新开发信贷产品,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针对文旅特色产业,创新“民宿经营权质押”等产品,推动金融服务与产业特色同频共振。通过“产业需求—金融创新”精准对接,引导资金流向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领域。

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构建信息畅通的“技术底座”。以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一方面,搭建跨部门、跨区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整合税务、环保、社保等非金融数据,助力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企业信用与需求;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风控模型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借助线上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半径,使金融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此外,各银行机构积极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从“竞争”走向“竞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编后语: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活水,服务地方的关键在于精准与融入。雅安以系统思维构建分层互补的金融格局,不仅优化供给布局、强化政策协同,更创新以非金融场景深入“三农”一线,从传统的“竞争”走向“竞合”,体现出金融服务从“单向放贷”到“生态共建”的深刻转变。这一探索,既体现了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政策要求,也展现了基层以融助产、以服促兴的实践智慧。唯有持续推动资源下沉、科技赋能和跨域协同,才能在县域沃土中筑牢金融生态基底,真正赋能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