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产业兴乡村 办实事富百姓

——芦山县大川镇人大代表杨卫东乡村振兴实干记

□罗婷耀 李贤君 本报记者 张婧

9月9日,芦山县大川镇三江村高山生态蔬菜基地,薄雾缭绕,这个海拔1000余米的“天然空调房”,让各类时令蔬菜生机勃勃,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采收季。

这一切,离不开大川镇人大代表杨卫东的四处奔走。他看准本地高海拔、大温差的生态优势,把目光投向了高山生态蔬菜种植,主动牵线搭桥,成功引进禾源农业落地三江村,为村里带来了富民新产业。

让高山蔬菜走出大山

走进基地,工人们正在田间忙碌,熟练地将新鲜蔬菜采入筐中,准备第一时间发往周边市场。“土地有租金,打工还有工资,太巴适了。”村民尹显均正在采摘莲花白。

今年年初,首期70多亩高山生态蔬菜基地开建时,杨卫东几乎“泡”在地里,既要协调土地整理、灌溉用水、道路通行,又要帮企业组织村民参与育苗、种植。他把田间地头当作代表“联络点”,认真听取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推动下,基地优先吸纳本地老龄劳动力与闲散务工人员,每年有6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那段时间,他比种自己的地还上心。”村民邓发蓉对杨卫东的付出看在眼里,“前段时间,我们采摘了110余吨白菜,接下来还要种植莴笋、棒菜。”

按照计划,禾源农业要在3年里把种植规模扩大到600亩,建立标准化的高山蔬菜基地。杨卫东忙前忙后,一边对接农技专家提供技术支援,联系成都、雅安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为蔬菜找销路;另一方面,他还大力动员村民参加种植技术和管理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地生金,务工有岗,乡村振兴才有底气!”看着基地里村民忙碌的身影,杨卫东欣慰地说道。

让乡村资源留住游客

大川镇生态环境优良,当地引导村民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推动农家乐的兴起,但不少村民心存疑虑:“这么远的山村,会有人愿意来旅游?”

杨卫东选择用行动回应。他率先改造自家庭院,创办“清风苑”农家乐,突出川西民居风格和地方特色菜品,很快吸引一批批来自成都、重庆的游客。

他不仅自己摸索经验,还将所学无私分享。村里组织厨师培训、服务礼仪课程,他带头参加、认真记录,再挨家挨户示范讲解;他还积极推动村民加入度假旅游联盟,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标准,避免恶性竞争;主动对接周边农户,建立土鸡、竹笋、野菜等原生态食材稳定供应链,让游客吃得鲜美、买得安心。

目前,三江村农家乐已发展至100余家,杨卫东并未满足。作为大川镇人大代表,他充分发挥自身职责,积极提交建议,呼吁开发森林徒步、冰雪旅游等四季旅游项目。他深知,只有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留得住,还想来,乡村才能真正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