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左)和同事在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指挥调度巡逻防控
□雨城公安 本报记者 李晓明
清晨的街道还未苏醒,他已踏上出警之路;深夜的霓虹逐渐熄灭,他仍在守护城市安宁。
“来,我帮您看看还缺啥。”近日,看到一名神色焦急的市民踏进青江派出所的大厅,他语气里满是关切,接过群众手中的资料,帮忙答疑解惑。
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辅警便是雨城区公安分局青江派出所辅警唐超。从师范院校的青涩学子,到雨城警营的“多面手”辅警,他用7年的日夜坚守换来如今群众的信赖和同事的肯定。
在同事眼中,他传承雨城公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胜仗的优良传统,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2019年以来,先后获得个人五等奖2次、四等奖2次。
综合指挥的“贤内助”
他助推指挥中枢作用发挥
2023年因工作原因,唐超被轮换到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工作。“综合指挥室就是派出所的中枢神经,所以一点马虎都不能有!”初到新岗位的唐超告诉自己。
每天早上来到工作岗位,唐超会第一时间仔细检查电脑、视频、呼机等各种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随后,按照清单内容,分析梳理昨日警情、监督护学到岗、指挥调度巡逻防控,提醒近期工作任务,并将当天需要及时完成的工作任务推送至小分队,跟踪记录完成情况,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连喝口水都顾不上。这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摸索出的“一日工作清单”工作模式。
与此同时,唐超还与同事不断探索磨合,依托《两队一室工作考核机制》,推动形成“分工明确、高效配合”的两队一室模式。
实践是检验模式是否行之有效的标准。在今年4月的一起案件中,唐超发挥“一室”指挥中枢的作用,按照“指令——执行——监督——分析——反馈”闭环机制,组织人员对警情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指令社区警务队利用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神经末梢”的优势,联合辖区网格员加大对重点区域场所的巡逻防控。
同时,指令案件打击队迅速分组走访周围群众,深挖关键线索。很快,在“两队一室”高效运转保障支撑下,警方发现了嫌疑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并成功将嫌疑人抓获归案。
“有他在综合指挥室,我们都很安心!”青江派出所案件侦查队民警李羡说道。
“烟火气”的守护者
他推动组建群防群治力量
唐超所在的青江派出所辖区商圈具有“三圈”兼“三多两大”的特点,辖区形势也较为复杂(“三圈”:党政中心圈、商业聚集圈、交通枢纽圈;“三多两大”:实有人口多、行业场所多、安保勤务多,接处警量大、安保维稳压力大)。如何做到更加快速地发现警情、有效处置,是青江派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唐超经常思考的。
唐超认真总结分析,并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很多快速发现、有效处置警情的经典案例。他找到了破解“快速发现警情、有效处置难题”的一把钥匙——发动群防群治力量,提前防患未然。
在他的建议下,青江派出所发动孝廉社区辖区的小区安保力量组建起“580”群防群治队伍,建立起“公安+物业”“警保联动”机制,组织各小区物业力量,主动发现上报风险隐患、矛盾纠纷。
联动辖区万达、时代天街、商贸城、第一金街四大商圈安保力量,在重点时段对重点部位针对性开展巡逻检查,维护社会稳定,护航商圈经济,切实为人间“烟火气”拧紧“安全阀。”
派出所的“反诈先锋”
他努力守护好群众“钱袋子”
“我们是老百姓钱袋子的守护者,在与骗子斗智、与时间赛跑的路上,早一点、多一点宣防手段,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唐超经常说。
但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辖区内有的群众接到预警电话时反而不配合。
为提高群众的信任感和识别度,在“派出所主防”总体目标指引下,唐超与同事一起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不同的反诈方案。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辖区各小学,围绕“刷单返利、借卡转账”等组织开展宣防进校园活动;在小区、商业点等,围绕“网上贷款、冒充国家公职人员”等进行“扫楼”式上门见面宣防。除了传统的线下方式,唐超还采取“互联网+新手段”,运用微信、QQ群,结合辖区警情动态,实时发布犯罪分子最新诈骗手段及辖区群众受骗情况。
随着群众的信任感和识别度的增加,辖区群众防骗识诈能力逐步提升。
从社区小巷到指挥中枢,唐超用行动诠释着“平安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藏在一件件为民小事中”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当谈起如何把工作干得越来越好时,唐超腼腆地说道:“我每次帮助群众后,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协助破案抓到嫌疑人后,看到正义的伸张……这些都让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提升。”
夕阳西下,唐超又一次巡逻到青衣江岸边。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广场上传来孩子们嬉戏的欢笑声。他整了整警服,胸前的编号在落日余晖中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