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79岁

——“十四五”我国卫生健康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新华社记者 李恒 田晓航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1.9%……一组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

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医疗服务质效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和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9万所,卫生人员达到1578万人,每千人口医疗资源差距逐步缩小,基层医疗服务占全国诊疗人次比例呈上升趋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绍,五年来,国家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据介绍,目前已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从今年开始,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医疗巡回服务,有望实现所有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此外,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雷海潮介绍,全国8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5500多家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发展到3756所,2024年开展的诊疗人次达1.3亿。

公卫防护网更牢

疾控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关键防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国家疾控体系系统重塑、快速发展的五年,中国特色现代化疾控体系初步构建,疾控核心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更加灵敏。传染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8.4万家医疗机构、2.8万家发热门诊和1041家哨点医院,监测渠道从发热门诊、哨点医院,拓展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病媒生物和城市污水监测站点等。

——应急处置能力更加高效。29个省份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所有省级和90%以上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应急队伍力量不断加强,建成25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每个地市和区县都有传染病应急小分队,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应对。

——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成功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得到进一步控制,结核病、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或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强化“一老一小”健康保障和生育支持

聚焦“一老一小”,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健康老龄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超6000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有老年医学科。

老年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不断优化,超九成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有老年人“绿色通道”,我国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约1.4亿人次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我国努力提升儿科服务能力,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2024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4.39万人,比2020年增加近50%。此外,我国针对0至6岁儿童开展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2024年覆盖率已达到95.4%。

人口是国之大者,生育事关千家万户。“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多项生育支持政策,2024年,全国托位数达到573.7万个,比“十三五”末提高126%。此外,我国出台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向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截至9月10日,全国已提交超2400万条申报信息,占目标人群的80%左右。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