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花撬动产业链

(上接1版)

初筛后的桂花被放在置物架上,随后将被运往萎凋室进行烘干。

“12个小时左右,便可完成一批桂花的烘干工作;20个萎凋室同时投入使用,单次可烘干鲜桂花3万公斤。”种茶人公司总经理蔡耀松表示,这些桂花主要被用来制作干桂花、桂花茶、提取细胞液等。

“一年中,桂花的最佳收购时间只有半个月,最近这几天正是集中收购高峰。按照今年接到的订单量,我们预计收购鲜桂花300吨。相较去年50吨的收购量,增长了6倍。”蔡耀松说。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种茶人公司与名山区部分村集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花茶契约”的形式,确保了桂花原料的稳定供应。

随着桂花采摘季的到来,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詹肇杰也开始了新的忙碌。

临近午间,骑龙村为农服务中心花香阵阵,当地村民正将采摘的鲜桂花运往这里。詹肇杰奔波其中,看花、称量、计价、打包……

“骑龙村7500亩的茶园,套种了几千株桂花树,去年桂花市场火热,村民自主打花销售,为了卖花常需跑到百丈、黑竹等镇,十分不便。”詹肇杰说道。

为解决村民卖花难题,村里和种茶人公司达成合作——村里的桂花由该公司全部收购,采摘的鲜花由村集体集中收购,再统一转运到该公司。

村民吴波正切身感受到村企合作带来的便利。他家种有100来棵桂花树,往年家人忙着采茶,只能任由桂花凋谢。

9月初,在外工作的吴波返乡休假,正赶上桂花采摘季,他和朋友在树下忙了四五天,卖了七八千元,“效益非常可观,而且村里就有收购点,鲜花损耗也少。”

村里有了固定的鲜花收购点,村民采了桂花不愁卖,个个积极性都很高。“平均每天能收500多公斤,多的时候能翻倍。”詹肇杰说。

花茶共生新业起

在名山区,“打桂花”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被人们所熟知,却是近两年的事。一切,始于一场茶饮市场的变革。

桂花一边落,吕锦华一边打量着门前的桂花树。“都是长了十五六年的树了。”他感慨道。

21世纪初,名山区依托茶产业,开始探索“茶+贵(珍贵树木)”发展模式,带动广大茶农在茶园中种植大量桂花树。吕锦华家的60余棵桂花树便是在2010年种下的。

卖树,是名山茶农一开始选择种植桂花树的目的。然而,受市场影响,桂花树价格一度低迷。这些年来,吕锦华只卖出10来棵树,一棵一两百元的价格,让他一度很“受伤”。

树卖不动了,花却悄然登场。吕锦华说,早几年,名山市场上只有零星茶厂在收购鲜桂花,每年所需的量比较少,一般都是茶厂有需求了再组织人现摘,“今年,我熟悉的多个茶叶收购商,都在大量收桂花。”

随着新茶饮品牌创新产品,将桂花从传统茶饮的点缀升级为风味核心,桂花的市场需求开始增长。加之名山区首条新茶饮原料加工生产线的投产,今年全区的桂花市场热度惊人。

“目前,我们已经迎来了收购高峰期,日收购鲜桂花量在3万至4万公斤左右,一天差不多就能收购去年一年所需的量。”蔡耀松回忆,前些年桂花收购量小且不稳定,主要是传统茶饮对桂花的使用量有限。直到2021年,桂花收购量才开始明显增多,这些增量桂花主要被用来制作新茶饮的茶底原料。

蔡耀松表示,如今各类新茶饮品牌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受此带动,今年他们新茶饮原料订单量较去年增长了约20%。

在为国内新茶饮头部品牌提供茶底原料的同时,种茶人公司也有自己的打算。

“桂花可以入药,也可以通过提取细胞液开发香料、香水等产品,市场用途比较广泛,前景广阔。”蔡耀松介绍,“我们正在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条,突破传统单一的茶饮应用场景,利用‘鲜花+’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拓展多元市场空间。此外,雅安到甘孜的海拔落差造就了丰富的鲜花资源,也是我们拓展产品的又一自然优势。”

在这场秋日的“浪漫农事”中,新茶饮与茶农和茶厂完成了双向奔赴。当年轻消费者捧起一杯杯桂花茶饮时,杯中那缕清香,或许是来自名山区这片金黄的桂花林,来自吕锦华、李志军们挥动的竹竿,来自村集体与企业的创新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