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韩俊说,过渡期以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是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对监测识别有返贫致贫风险的600多万群众进行精准帮扶,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
二是增强了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十四五”以来,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每年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的作用,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帮扶的浓厚氛围。
三是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8505亿元。脱贫地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现在脱贫地区底子还比较薄、基础还比较弱,一些群众返贫致贫风险将长期存在。”韩俊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抓好常态化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保障相结合,长久、永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水平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说,“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有了更多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约76%,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使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了45%。许多村庄通过环境整治,告别了“脏乱差”,提升了颜值。
基础设施完备度稳步提高。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持续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464万公里,建成了众多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不仅连起了乡村的好风光,也串起了老百姓致富的新希望。
公共服务便利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等在农村深入实施,农村学龄儿童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累计建设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的养老服务。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