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4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风洞古碑里的清溪往事(下)

□ 张永承

2017年初夏,我三上风洞山访碑。这次来访,是怀着对汉源文教先贤冯镇峦、清溪县知县官政的敬意而来。

随着阅读的增加,清溪的历史遗存我已烂熟于心,汉源县境内历史文化也逐渐涉及,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对风洞古碑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慢慢挖掘清理出来了。

建黎乡早已合并入清溪镇,现在的清溪镇已成为汉源县大樱桃主产区,仅种植大樱桃便收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农户比比皆是。为了方便管理果树,上风洞山也修好了水泥公路,小车可直达。但我却选择走老路上山。

我缓步走在上山的石路上,思绪翩翩。190多年前,68岁的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汉阳进士朱华(字石笙)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就走的这条路。他二人走在这路上,我想定会边走边聊起当年的收成、仕子们的学业、新作的诗文……

沿石径下到风洞底,越过石门,我走进内洞,手触风洞铭碑,高声诵读:“治北十余里有风洞山,横冈峻岭。忽凹然成穴,直下丈许……丁亥二月十八日同权清令汉阳进士朱公石笙,肃将祀事,遂泐铭洞中。铭曰:帝出乎震,和畅其德;六子分司,万物齐洁。匪暴也仁,享祀不忒;煦煦休休,为安乐国。”

冯镇峦(1760年—1830年),字远村,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评点过《聊斋志异》,著有《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笔记》等。清道光初年,冯镇峦到清溪县任训导职务,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冯镇峦在清溪县二十年,“一官沈黎,寒毡终老”。汉源著名的崃山书院就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而崃山书院的文脉绵延,一直影响今天。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十八日,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朱华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事毕,作《风洞碑铭并序》并镌石于洞中。在冯镇峦的生命中,清溪的劲风给他带来了无限感触。风洞勒铭,是冯镇峦致力于地方风土地理的一个剪影。

“郭外平岗古洞奇,传云大块气通之。松阴独覆千年久,石磴单开一径危。苔藓满崕浓点翠,藤萝四壁密牵丝。我来欲见风神迹,唯有凋残几断碑。”这是风洞中的另一通碑,称为“游诗碑”,为江西临川府幕邓光烈所作。然而遍查汉源各版本县志及史料,都没有此人的记载。或许他只是清溪千年古道上的匆匆过客,从遥远的江西临川府游历至清溪古城,闻得白崖山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洞穴,乘兴游玩,写下诗句。被人刻下,安放在风洞之中。

重修风神庙记碑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溪知县萧茂芝与守备开泰见风神庙年久失修,遂召集会首,倡导重修风神庙,并带头捐出银钱。工程尚未完工,萧茂芝离任而去。继任的知县官政认真对待风神庙重建工程,也捐出俸银,终使工程完工,因而民众刻碑以记其事。可惜的是民国版《汉源县志》在收录风神庙条目时,将官政误写为官德。查知官德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任的知县,与官政到任时间相比,二人相差124年。

但清溪的老百姓是知道他们功劳的。直至现在,这三碑古碑被当作神物,披红挂彩,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受到百姓的供奉,这也算是对有过功绩的官政知县一个慰藉。

古城清风劲吹,风洞涛声轰鸣。世事虽已往,但碑刻依旧,其事迹仍旧……(完)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1, PREBM=003, NUM=3, GUID=134758912951969382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4,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1/09/004/1347589129519693824.html, DOCPUBTIME=2021-01-09 02: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张永承 2017年初夏,我三上风洞山访碑。这次来访,是怀着对汉源文教先贤冯镇峦、清溪县知县官政的敬意而来。 随着阅读的增加,清溪的历史遗存我已烂熟于心,汉源县境内历史文化也逐渐涉及,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对风洞古碑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慢慢挖掘清理出来了。 建黎乡早已合并入清溪镇,现在的清溪镇已成为汉源县大樱桃主产区,仅种植大樱桃便收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农户比比皆是。为了方便管理果树,上风洞山也修好了水泥公路,小车可直达。但我却选择走老路上山。 我缓步走在上山的石路上,思绪翩翩。190多年前,68岁的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汉阳进士朱华(字石笙)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就走的这条路。他二人走在这路上,我想定会边走边聊起当年的收成、仕子们的学业、新作的诗文…… 沿石径下到风洞底,越过石门,我走进内洞,手触风洞铭碑,高声诵读:“治北十余里有风洞山,横冈峻岭。忽凹然成穴,直下丈许……丁亥二月十八日同权清令汉阳进士朱公石笙,肃将祀事,遂泐铭洞中。铭曰:帝出乎震,和畅其德;六子分司,万物齐洁。匪暴也仁,享祀不忒;煦煦休休,为安乐国。” 冯镇峦(1760年—1830年),字远村,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评点过《聊斋志异》,著有《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笔记》等。清道光初年,冯镇峦到清溪县任训导职务,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冯镇峦在清溪县二十年,“一官沈黎,寒毡终老”。汉源著名的崃山书院就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而崃山书院的文脉绵延,一直影响今天。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十八日,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朱华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事毕,作《风洞碑铭并序》并镌石于洞中。在冯镇峦的生命中,清溪的劲风给他带来了无限感触。风洞勒铭,是冯镇峦致力于地方风土地理的一个剪影。 “郭外平岗古洞奇,传云大块气通之。松阴独覆千年久,石磴单开一径危。苔藓满崕浓点翠,藤萝四壁密牵丝。我来欲见风神迹,唯有凋残几断碑。”这是风洞中的另一通碑,称为“游诗碑”,为江西临川府幕邓光烈所作。然而遍查汉源各版本县志及史料,都没有此人的记载。或许他只是清溪千年古道上的匆匆过客,从遥远的江西临川府游历至清溪古城,闻得白崖山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洞穴,乘兴游玩,写下诗句。被人刻下,安放在风洞之中。 重修风神庙记碑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溪知县萧茂芝与守备开泰见风神庙年久失修,遂召集会首,倡导重修风神庙,并带头捐出银钱。工程尚未完工,萧茂芝离任而去。继任的知县官政认真对待风神庙重建工程,也捐出俸银,终使工程完工,因而民众刻碑以记其事。可惜的是民国版《汉源县志》在收录风神庙条目时,将官政误写为官德。查知官德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任的知县,与官政到任时间相比,二人相差124年。 但清溪的老百姓是知道他们功劳的。直至现在,这三碑古碑被当作神物,披红挂彩,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受到百姓的供奉,这也算是对有过功绩的官政知县一个慰藉。 古城清风劲吹,风洞涛声轰鸣。世事虽已往,但碑刻依旧,其事迹仍旧……(完), BM=004版, type=0, ZB_DROP=0, TXS=1303, NODEID=null, DOCTITLE=风洞古碑里的清溪往事(下),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 张永承

2017年初夏,我三上风洞山访碑。这次来访,是怀着对汉源文教先贤冯镇峦、清溪县知县官政的敬意而来。

随着阅读的增加,清溪的历史遗存我已烂熟于心,汉源县境内历史文化也逐渐涉及,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对风洞古碑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慢慢挖掘清理出来了。

建黎乡早已合并入清溪镇,现在的清溪镇已成为汉源县大樱桃主产区,仅种植大樱桃便收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农户比比皆是。为了方便管理果树,上风洞山也修好了水泥公路,小车可直达。但我却选择走老路上山。

我缓步走在上山的石路上,思绪翩翩。190多年前,68岁的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汉阳进士朱华(字石笙)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就走的这条路。他二人走在这路上,我想定会边走边聊起当年的收成、仕子们的学业、新作的诗文……

沿石径下到风洞底,越过石门,我走进内洞,手触风洞铭碑,高声诵读:“治北十余里有风洞山,横冈峻岭。忽凹然成穴,直下丈许……丁亥二月十八日同权清令汉阳进士朱公石笙,肃将祀事,遂泐铭洞中。铭曰:帝出乎震,和畅其德;六子分司,万物齐洁。匪暴也仁,享祀不忒;煦煦休休,为安乐国。”

冯镇峦(1760年—1830年),字远村,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评点过《聊斋志异》,著有《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笔记》等。清道光初年,冯镇峦到清溪县任训导职务,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冯镇峦在清溪县二十年,“一官沈黎,寒毡终老”。汉源著名的崃山书院就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而崃山书院的文脉绵延,一直影响今天。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十八日,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朱华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事毕,作《风洞碑铭并序》并镌石于洞中。在冯镇峦的生命中,清溪的劲风给他带来了无限感触。风洞勒铭,是冯镇峦致力于地方风土地理的一个剪影。

“郭外平岗古洞奇,传云大块气通之。松阴独覆千年久,石磴单开一径危。苔藓满崕浓点翠,藤萝四壁密牵丝。我来欲见风神迹,唯有凋残几断碑。”这是风洞中的另一通碑,称为“游诗碑”,为江西临川府幕邓光烈所作。然而遍查汉源各版本县志及史料,都没有此人的记载。或许他只是清溪千年古道上的匆匆过客,从遥远的江西临川府游历至清溪古城,闻得白崖山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洞穴,乘兴游玩,写下诗句。被人刻下,安放在风洞之中。

重修风神庙记碑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溪知县萧茂芝与守备开泰见风神庙年久失修,遂召集会首,倡导重修风神庙,并带头捐出银钱。工程尚未完工,萧茂芝离任而去。继任的知县官政认真对待风神庙重建工程,也捐出俸银,终使工程完工,因而民众刻碑以记其事。可惜的是民国版《汉源县志》在收录风神庙条目时,将官政误写为官德。查知官德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任的知县,与官政到任时间相比,二人相差124年。

但清溪的老百姓是知道他们功劳的。直至现在,这三碑古碑被当作神物,披红挂彩,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受到百姓的供奉,这也算是对有过功绩的官政知县一个慰藉。

古城清风劲吹,风洞涛声轰鸣。世事虽已往,但碑刻依旧,其事迹仍旧……(完)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47589129519693824, IR_CONTENT=□ 张永承 2017年初夏,我三上风洞山访碑。这次来访,是怀着对汉源文教先贤冯镇峦、清溪县知县官政的敬意而来。 随着阅读的增加,清溪的历史遗存我已烂熟于心,汉源县境内历史文化也逐渐涉及,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对风洞古碑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慢慢挖掘清理出来了。 建黎乡早已合并入清溪镇,现在的清溪镇已成为汉源县大樱桃主产区,仅种植大樱桃便收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农户比比皆是。为了方便管理果树,上风洞山也修好了水泥公路,小车可直达。但我却选择走老路上山。 我缓步走在上山的石路上,思绪翩翩。190多年前,68岁的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汉阳进士朱华(字石笙)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就走的这条路。他二人走在这路上,我想定会边走边聊起当年的收成、仕子们的学业、新作的诗文…… 沿石径下到风洞底,越过石门,我走进内洞,手触风洞铭碑,高声诵读:“治北十余里有风洞山,横冈峻岭。忽凹然成穴,直下丈许……丁亥二月十八日同权清令汉阳进士朱公石笙,肃将祀事,遂泐铭洞中。铭曰:帝出乎震,和畅其德;六子分司,万物齐洁。匪暴也仁,享祀不忒;煦煦休休,为安乐国。” 冯镇峦(1760年—1830年),字远村,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评点过《聊斋志异》,著有《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笔记》等。清道光初年,冯镇峦到清溪县任训导职务,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冯镇峦在清溪县二十年,“一官沈黎,寒毡终老”。汉源著名的崃山书院就是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而崃山书院的文脉绵延,一直影响今天。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十八日,冯镇峦陪同清溪县令朱华到白崖山风神庙祭祀风神。事毕,作《风洞碑铭并序》并镌石于洞中。在冯镇峦的生命中,清溪的劲风给他带来了无限感触。风洞勒铭,是冯镇峦致力于地方风土地理的一个剪影。 “郭外平岗古洞奇,传云大块气通之。松阴独覆千年久,石磴单开一径危。苔藓满崕浓点翠,藤萝四壁密牵丝。我来欲见风神迹,唯有凋残几断碑。”这是风洞中的另一通碑,称为“游诗碑”,为江西临川府幕邓光烈所作。然而遍查汉源各版本县志及史料,都没有此人的记载。或许他只是清溪千年古道上的匆匆过客,从遥远的江西临川府游历至清溪古城,闻得白崖山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洞穴,乘兴游玩,写下诗句。被人刻下,安放在风洞之中。 重修风神庙记碑刻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溪知县萧茂芝与守备开泰见风神庙年久失修,遂召集会首,倡导重修风神庙,并带头捐出银钱。工程尚未完工,萧茂芝离任而去。继任的知县官政认真对待风神庙重建工程,也捐出俸银,终使工程完工,因而民众刻碑以记其事。可惜的是民国版《汉源县志》在收录风神庙条目时,将官政误写为官德。查知官德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任的知县,与官政到任时间相比,二人相差124年。 但清溪的老百姓是知道他们功劳的。直至现在,这三碑古碑被当作神物,披红挂彩,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受到百姓的供奉,这也算是对有过功绩的官政知县一个慰藉。 古城清风劲吹,风洞涛声轰鸣。世事虽已往,但碑刻依旧,其事迹仍旧……(完),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109004.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09/wKhuul_4ndWANUh3AAngSp9yPKk350.png, ZB_AREA_LIST=, FB=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4, YEAR=2021, PAPERDATE=2021/01/09, DA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