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校园书声琅 生活有希望

——“见证·脱贫”系列报道

倪成友(后中)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指导学生画画

倪成友(后中)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指导学生画画

编前语

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在雅安这方生态之地上演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和精彩篇章。在参与中见证,在见证中感动,在感动中铭记。走进基层,抵达一线,聆听不同人们对脱贫攻坚的感受,更能让我们从细微之处深刻感知平凡人在拼搏中凝聚的伟大精神,在岁月中谱写的光辉赞歌,在收获时洋溢的灿烂笑脸,为新的征程激发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

今日起,本报推出“见证·脱贫”系列报道,将从我市脱贫攻坚一线参与者、受益者的视角,真实、客观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脱贫故事,回味那些曾在山巅河畔、田垄茶园间印刻着时代之光的拼搏岁月。

见证者小档案:

今年53岁的倪成友,至今已在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任教32年。在这所覆盖6个行政村,459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近年来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倪成友感触颇深。

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原名洗马姑学堂,建校已100余年。

1月5日,小寒,哈气成雾的清晨,学校也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搓搓手、缩缩领,三年级一班语文老师倪成友手握教本,快步走进教室:“就要期末考试了,松不得劲!”

“声母b和p容易混淆,平翘舌也有难度……”第一堂课是拼音和汉字的归类复习,倪成友不时提高嗓门,用彝语和汉语交替上课。双语教学是这所学校的特色之一。

“得益于脱贫攻坚,现在好多了!”倪成友说,仅回隆镇,这几年因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举不胜举。

见证学生之变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在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阿支是倪成友班上一名曾因家庭困难差点失学的学生。

“家里希望她回家帮助照顾因意外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走访中,罗阿支眼神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让倪成友至今难以忘怀。

还好有教育扶贫的全学段帮扶。

“不仅免除书本费、学杂费,给予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学校也会优先考虑助学金申请……”在倪成友和扶贫干部多次耐心劝解下,罗阿支重回课堂,并在学业上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为免除这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回隆镇政府在多方协调后,将罗阿支一家5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范畴。

相似经历同样体现在非贫困家庭学生吉差约沙身上。

“家里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大哥就是读书才不用务农的,但我8岁那年父亲脚受伤后,作为家里重要收入来源的山羊就没人照料了。”吉差约沙说,每次放羊时,自己都会格外想念课堂的欢乐时光。

此后,经学校帮助解决生活费,镇政府帮助解决家庭养殖产业发展难题,吉差约沙重返学校。

临近午饭时分,校园里饭菜飘香。

厨房里,脱贫户邱玉芳已为孩子们做好了美味可口的营养午餐。就在去年,得知其正在为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发愁,学校专门为她提供了炊事员的岗位,让其务工顾家两不误。

“孩子有学上,家里有收入,再也不用担心被贫穷压倒。”看着大口吃着饭菜的孩子们,邱玉芳笑了。

一旁的倪成友此时也露出笑容。在他看来,山村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今日因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可用一句话概括:“观念大转变、校园书声琅;生活有希望,未来有盼头!”

见证教学之变

丰富乡村孩子成长底色

变化除了孩子们的应读就读、当地群众的观念,还有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要下雨了,空气会很闷,鱼儿会浮到水面透气,燕子会飞到低处捉虫子……”当天下午课后服务,随着倪成友的操作,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通过宽带连接的电子白板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改过去的枯燥乏味。

“科技带来的生活变迁咱农村小学也能享受到。”受益于灾后重建和教育扶贫,倪成友从2016年起就告别了让自己患上慢性咽炎的“老朋友”——粉笔灰,享受起了现代科技在课堂上带给自己和孩子们的快乐。

“要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倪成友说,学校在脱贫攻坚前仅有几台电脑,无法满足教育教学,而现在已配上了专门的微机室,学生上课可人手一台电脑。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成立的彝族舞蹈、彝文、押加等10余个社团,每名学生都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激情跑操、武术操、健美操、篮球操也与民族舞蹈相结合,成为教学设施不断提升的有力佐证。

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山里娃也一样能实现全面发展。

“最美的风景在学校,最好的设备进校园!”倪成友的同事封龙琼还欣喜地透露,变化巨大的还有贫困家庭自从有了脱贫产业为支撑,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了!

而这些改变,在倪成友和同事们看来,也让他们的付出显得更有价值。 本报记者 吴丹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1, PREBM=001, NUM=1, GUID=1348676293079793664,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1/12/002/1348676293079793664.html, DOCPUBTIME=2021-01-12 02:00:07, DOCAUTHOR=吴丹, CLEAR_CONTENT= 编前语 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在雅安这方生态之地上演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和精彩篇章。在参与中见证,在见证中感动,在感动中铭记。走进基层,抵达一线,聆听不同人们对脱贫攻坚的感受,更能让我们从细微之处深刻感知平凡人在拼搏中凝聚的伟大精神,在岁月中谱写的光辉赞歌,在收获时洋溢的灿烂笑脸,为新的征程激发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 今日起,本报推出“见证·脱贫”系列报道,将从我市脱贫攻坚一线参与者、受益者的视角,真实、客观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脱贫故事,回味那些曾在山巅河畔、田垄茶园间印刻着时代之光的拼搏岁月。 见证者小档案: 今年53岁的倪成友,至今已在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任教32年。在这所覆盖6个行政村,459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近年来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倪成友感触颇深。 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原名洗马姑学堂,建校已100余年。 1月5日,小寒,哈气成雾的清晨,学校也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搓搓手、缩缩领,三年级一班语文老师倪成友手握教本,快步走进教室:“就要期末考试了,松不得劲!” “声母b和p容易混淆,平翘舌也有难度……”第一堂课是拼音和汉字的归类复习,倪成友不时提高嗓门,用彝语和汉语交替上课。双语教学是这所学校的特色之一。 “得益于脱贫攻坚,现在好多了!”倪成友说,仅回隆镇,这几年因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举不胜举。 见证学生之变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在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阿支是倪成友班上一名曾因家庭困难差点失学的学生。 “家里希望她回家帮助照顾因意外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走访中,罗阿支眼神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让倪成友至今难以忘怀。 还好有教育扶贫的全学段帮扶。 “不仅免除书本费、学杂费,给予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学校也会优先考虑助学金申请……”在倪成友和扶贫干部多次耐心劝解下,罗阿支重回课堂,并在学业上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为免除这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回隆镇政府在多方协调后,将罗阿支一家5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范畴。 相似经历同样体现在非贫困家庭学生吉差约沙身上。 “家里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大哥就是读书才不用务农的,但我8岁那年父亲脚受伤后,作为家里重要收入来源的山羊就没人照料了。”吉差约沙说,每次放羊时,自己都会格外想念课堂的欢乐时光。 此后,经学校帮助解决生活费,镇政府帮助解决家庭养殖产业发展难题,吉差约沙重返学校。 临近午饭时分,校园里饭菜飘香。 厨房里,脱贫户邱玉芳已为孩子们做好了美味可口的营养午餐。就在去年,得知其正在为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发愁,学校专门为她提供了炊事员的岗位,让其务工顾家两不误。 “孩子有学上,家里有收入,再也不用担心被贫穷压倒。”看着大口吃着饭菜的孩子们,邱玉芳笑了。 一旁的倪成友此时也露出笑容。在他看来,山村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今日因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可用一句话概括:“观念大转变、校园书声琅;生活有希望,未来有盼头!” 见证教学之变 丰富乡村孩子成长底色 变化除了孩子们的应读就读、当地群众的观念,还有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要下雨了,空气会很闷,鱼儿会浮到水面透气,燕子会飞到低处捉虫子……”当天下午课后服务,随着倪成友的操作,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通过宽带连接的电子白板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改过去的枯燥乏味。 “科技带来的生活变迁咱农村小学也能享受到。”受益于灾后重建和教育扶贫,倪成友从2016年起就告别了让自己患上慢性咽炎的“老朋友”——粉笔灰,享受起了现代科技在课堂上带给自己和孩子们的快乐。 “要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倪成友说,学校在脱贫攻坚前仅有几台电脑,无法满足教育教学,而现在已配上了专门的微机室,学生上课可人手一台电脑。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成立的彝族舞蹈、彝文、押加等10余个社团,每名学生都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激情跑操、武术操、健美操、篮球操也与民族舞蹈相结合,成为教学设施不断提升的有力佐证。 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山里娃也一样能实现全面发展。 “最美的风景在学校,最好的设备进校园!”倪成友的同事封龙琼还欣喜地透露,变化巨大的还有贫困家庭自从有了脱贫产业为支撑,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了! 而这些改变,在倪成友和同事们看来,也让他们的付出显得更有价值。 本报记者 吴丹,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1998, NODEID=null, DOCTITLE=校园书声琅 生活有希望,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倪成友(后中)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指导学生画画

倪成友(后中)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指导学生画画

编前语

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在雅安这方生态之地上演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和精彩篇章。在参与中见证,在见证中感动,在感动中铭记。走进基层,抵达一线,聆听不同人们对脱贫攻坚的感受,更能让我们从细微之处深刻感知平凡人在拼搏中凝聚的伟大精神,在岁月中谱写的光辉赞歌,在收获时洋溢的灿烂笑脸,为新的征程激发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

今日起,本报推出“见证·脱贫”系列报道,将从我市脱贫攻坚一线参与者、受益者的视角,真实、客观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脱贫故事,回味那些曾在山巅河畔、田垄茶园间印刻着时代之光的拼搏岁月。

见证者小档案:

今年53岁的倪成友,至今已在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任教32年。在这所覆盖6个行政村,459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近年来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倪成友感触颇深。

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原名洗马姑学堂,建校已100余年。

1月5日,小寒,哈气成雾的清晨,学校也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搓搓手、缩缩领,三年级一班语文老师倪成友手握教本,快步走进教室:“就要期末考试了,松不得劲!”

“声母b和p容易混淆,平翘舌也有难度……”第一堂课是拼音和汉字的归类复习,倪成友不时提高嗓门,用彝语和汉语交替上课。双语教学是这所学校的特色之一。

“得益于脱贫攻坚,现在好多了!”倪成友说,仅回隆镇,这几年因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举不胜举。

见证学生之变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在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阿支是倪成友班上一名曾因家庭困难差点失学的学生。

“家里希望她回家帮助照顾因意外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走访中,罗阿支眼神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让倪成友至今难以忘怀。

还好有教育扶贫的全学段帮扶。

“不仅免除书本费、学杂费,给予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学校也会优先考虑助学金申请……”在倪成友和扶贫干部多次耐心劝解下,罗阿支重回课堂,并在学业上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为免除这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回隆镇政府在多方协调后,将罗阿支一家5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范畴。

相似经历同样体现在非贫困家庭学生吉差约沙身上。

“家里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大哥就是读书才不用务农的,但我8岁那年父亲脚受伤后,作为家里重要收入来源的山羊就没人照料了。”吉差约沙说,每次放羊时,自己都会格外想念课堂的欢乐时光。

此后,经学校帮助解决生活费,镇政府帮助解决家庭养殖产业发展难题,吉差约沙重返学校。

临近午饭时分,校园里饭菜飘香。

厨房里,脱贫户邱玉芳已为孩子们做好了美味可口的营养午餐。就在去年,得知其正在为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发愁,学校专门为她提供了炊事员的岗位,让其务工顾家两不误。

“孩子有学上,家里有收入,再也不用担心被贫穷压倒。”看着大口吃着饭菜的孩子们,邱玉芳笑了。

一旁的倪成友此时也露出笑容。在他看来,山村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今日因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可用一句话概括:“观念大转变、校园书声琅;生活有希望,未来有盼头!”

见证教学之变

丰富乡村孩子成长底色

变化除了孩子们的应读就读、当地群众的观念,还有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要下雨了,空气会很闷,鱼儿会浮到水面透气,燕子会飞到低处捉虫子……”当天下午课后服务,随着倪成友的操作,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通过宽带连接的电子白板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改过去的枯燥乏味。

“科技带来的生活变迁咱农村小学也能享受到。”受益于灾后重建和教育扶贫,倪成友从2016年起就告别了让自己患上慢性咽炎的“老朋友”——粉笔灰,享受起了现代科技在课堂上带给自己和孩子们的快乐。

“要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倪成友说,学校在脱贫攻坚前仅有几台电脑,无法满足教育教学,而现在已配上了专门的微机室,学生上课可人手一台电脑。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成立的彝族舞蹈、彝文、押加等10余个社团,每名学生都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激情跑操、武术操、健美操、篮球操也与民族舞蹈相结合,成为教学设施不断提升的有力佐证。

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山里娃也一样能实现全面发展。

“最美的风景在学校,最好的设备进校园!”倪成友的同事封龙琼还欣喜地透露,变化巨大的还有贫困家庭自从有了脱贫产业为支撑,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了!

而这些改变,在倪成友和同事们看来,也让他们的付出显得更有价值。 本报记者 吴丹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48676293079793664, IR_CONTENT= 编前语 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在雅安这方生态之地上演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和精彩篇章。在参与中见证,在见证中感动,在感动中铭记。走进基层,抵达一线,聆听不同人们对脱贫攻坚的感受,更能让我们从细微之处深刻感知平凡人在拼搏中凝聚的伟大精神,在岁月中谱写的光辉赞歌,在收获时洋溢的灿烂笑脸,为新的征程激发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 今日起,本报推出“见证·脱贫”系列报道,将从我市脱贫攻坚一线参与者、受益者的视角,真实、客观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的脱贫故事,回味那些曾在山巅河畔、田垄茶园间印刻着时代之光的拼搏岁月。 见证者小档案: 今年53岁的倪成友,至今已在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任教32年。在这所覆盖6个行政村,459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近年来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倪成友感触颇深。 石棉县回隆镇第一小学,原名洗马姑学堂,建校已100余年。 1月5日,小寒,哈气成雾的清晨,学校也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搓搓手、缩缩领,三年级一班语文老师倪成友手握教本,快步走进教室:“就要期末考试了,松不得劲!” “声母b和p容易混淆,平翘舌也有难度……”第一堂课是拼音和汉字的归类复习,倪成友不时提高嗓门,用彝语和汉语交替上课。双语教学是这所学校的特色之一。 “得益于脱贫攻坚,现在好多了!”倪成友说,仅回隆镇,这几年因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举不胜举。 见证学生之变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在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阿支是倪成友班上一名曾因家庭困难差点失学的学生。 “家里希望她回家帮助照顾因意外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走访中,罗阿支眼神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让倪成友至今难以忘怀。 还好有教育扶贫的全学段帮扶。 “不仅免除书本费、学杂费,给予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学校也会优先考虑助学金申请……”在倪成友和扶贫干部多次耐心劝解下,罗阿支重回课堂,并在学业上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为免除这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回隆镇政府在多方协调后,将罗阿支一家5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范畴。 相似经历同样体现在非贫困家庭学生吉差约沙身上。 “家里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大哥就是读书才不用务农的,但我8岁那年父亲脚受伤后,作为家里重要收入来源的山羊就没人照料了。”吉差约沙说,每次放羊时,自己都会格外想念课堂的欢乐时光。 此后,经学校帮助解决生活费,镇政府帮助解决家庭养殖产业发展难题,吉差约沙重返学校。 临近午饭时分,校园里饭菜飘香。 厨房里,脱贫户邱玉芳已为孩子们做好了美味可口的营养午餐。就在去年,得知其正在为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发愁,学校专门为她提供了炊事员的岗位,让其务工顾家两不误。 “孩子有学上,家里有收入,再也不用担心被贫穷压倒。”看着大口吃着饭菜的孩子们,邱玉芳笑了。 一旁的倪成友此时也露出笑容。在他看来,山村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今日因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可用一句话概括:“观念大转变、校园书声琅;生活有希望,未来有盼头!” 见证教学之变 丰富乡村孩子成长底色 变化除了孩子们的应读就读、当地群众的观念,还有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要下雨了,空气会很闷,鱼儿会浮到水面透气,燕子会飞到低处捉虫子……”当天下午课后服务,随着倪成友的操作,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通过宽带连接的电子白板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改过去的枯燥乏味。 “科技带来的生活变迁咱农村小学也能享受到。”受益于灾后重建和教育扶贫,倪成友从2016年起就告别了让自己患上慢性咽炎的“老朋友”——粉笔灰,享受起了现代科技在课堂上带给自己和孩子们的快乐。 “要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倪成友说,学校在脱贫攻坚前仅有几台电脑,无法满足教育教学,而现在已配上了专门的微机室,学生上课可人手一台电脑。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成立的彝族舞蹈、彝文、押加等10余个社团,每名学生都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激情跑操、武术操、健美操、篮球操也与民族舞蹈相结合,成为教学设施不断提升的有力佐证。 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山里娃也一样能实现全面发展。 “最美的风景在学校,最好的设备进校园!”倪成友的同事封龙琼还欣喜地透露,变化巨大的还有贫困家庭自从有了脱贫产业为支撑,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了! 而这些改变,在倪成友和同事们看来,也让他们的付出显得更有价值。 本报记者 吴丹,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112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0A/wKhuul_8kkSAY_sMAAz0dcige0s106.png, ZB_AREA_LIST=, FB=

——“见证·脱贫”系列报道

, TS=倪成友(后中)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指导学生画画},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1, PAPERDATE=2021/01/12, DA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