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2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棵古树隐藏的脱贫密码

——脱贫“物”语系列报道

村民和村干部在酸枣树下谋划发展蓝图

村民和村干部在酸枣树下谋划发展蓝图

这是一棵被村民奉为“神树”的千年酸枣树,20世纪50年代,酸枣树遭遇大火,树干被烧空、枝丫被烧断……

这是一处偏僻的深山村落,信息闭塞,这里的人们一度延续着祖辈贫苦艰难的生活……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深山,人和树,浴火重生。

以树之名 吃上旅游饭

1月25日,寒潮已退,暖阳正好,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2组酸枣树旁,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围坐一起,谋划新的发展路子。

“最近正在选举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理事会成员,事关全村发展,大家要多上心才行。”“村上联系好了收购商来收购铁皮石斛,大家不必担心销路。”……当天上午,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军细数着2021年村里正在进行的几项大事,得到了一致点赞。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大家起身离去,见记者在给酸枣树拍照,王立军抬头看着十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颇有些感慨,寒来暑往,四季轮回,高大的酸枣树随着时令演绎着生命的进程,村民们早将它当作村里的一员,而它也在为村里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酸枣树就像是村里的‘守护神’,是我们的宝贝,以前是祖祖辈辈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神树’,现在更是不得了,已经成了给村里人带来持续收益的‘摇钱树’。”村民们对酸枣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机遇,来自脱贫攻坚的战鼓在山村擂响那刻。

突然之间,沉寂许久的古老村落热闹起来——酸枣树旁,运送着砂石地砖、钢筋水泥的人们来回奔忙,联户路修通了,生态游步道投用了,游客来了……原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新民村实施“一泉一树一片产业”发展路径,于2016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三索窝”。

景区创建成功后,酸枣树观景平台修起来了,村里愈发重视对酸枣树的保护。因措施得力,多年前被大火损伤裂开的树干,现已渐渐恢复。

在距离酸枣树不到50米的地方,村民王光孝开了一家小卖部。他对乡村旅游的体会特别深刻,“景区创建成功后的第一个元旦节,慕名而来的游客非常多,连带着小卖部生意也非常好,村上还有人开了农家乐。”

转型发展的村民中,有放弃货车司机工作,利用家中鱼塘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万学武;有承包村集体鱼塘,建起钓鱼平台的脱贫户刘仁友……脱贫攻坚,让三索窝变成了“金窝窝”。

以发展之名 走上致富路

临近春节,酸枣树褪去了满树青翠,棕褐皴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延伸向天空的枝条上,一些不起眼的“小疙瘩”正在蛰伏休眠,静待春来萌新芽。

“爸,你放心,堰渠修完后,果园的灌溉就更方便了,我仔细观察了好几天,我们家枇杷长势良好,肯定有个好收成……”25日下午,在离酸枣树500米远的果园内,村民曾文燚给外出务工的父亲打电话,详细说明村上正在施工的几个便民项目,以及家里枇杷的冬管情况。

与古酸枣树一样等待春天到来的,是新民村的1700亩枇杷。

“要按时做好果树管护,最近的农民夜校有乡上农技员给大家讲解管理技术,要来听哦!”不远处,新民村第一书记陈涛正通知村民参加夜校培训,接地气的培训内容深受大家喜欢。

从以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到现今大力发展枇杷、核桃等支柱产业,新民村下足了狠功夫,特别是在教授群众精细化管理枇杷技术上,更显示了帮扶的力量。

新民村的枇杷种植历史较早,在2013年左右已初具规模,但不懂技术成为制约产业壮大的重要因素。

脱贫攻坚开展后,各种帮扶措施接踵而来,打开了枇杷增收的“大门”。

“缺技术,就有科技特派员、驻村农技员和‘土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们刚开始不愿意学技术,我就告诉他们‘哪怕一天听懂一句,你的枇杷就能种出名堂。’”王立军说。

为了管好枇杷,村上依托女子服务队,成立了枇杷管理小组,主动到地里教授群众技术。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带头学习和实践枇杷管护方法,打消群众顾虑。脱贫户曾小林便是积极学习管理技术,成为当地“土专家”的一个代表。

因病、因学致贫,并没有让曾小林丧失发展的积极性,自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来告知有枇杷管理培训后,他便积极参加,在其带领下,周围的农户也纷纷开始注重枇杷管理。

“当时大家都担心修枝疏果影响产量,我便给他们算账,如果一株要结10个枇杷,都留下只能因个头小卖2元/公斤,但是修枝疏果到位的话,虽然一株只剩两三个,却能卖上40元/公斤的价格。”曾小林相信,跟着党和政府走准没错。

正因如此,2016年,新民村的枇杷喜获丰收,全村靠着销售枇杷带来了500多万元的收入,也于同年实现了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群众发展愿望也越来越足。

从1月25日算起,还有十天就是立春节气,可以想象,春暖之日,高大的酸枣树又将迎来新一轮生长周期,更多的嫩芽将冒头,更多的酸枣将挂果。历经雷火洗礼而愈发生机勃勃的酸枣树,必将继续见证这方土地新的蝶变。

本报记者 吴丹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1, PREBM=001, NUM=1, GUID=1354474498912616449,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8], DETAIL={BC=002,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1/28/002/1354474498912616449.html, DOCPUBTIME=2021-01-28 02:00:07, DOCAUTHOR=吴丹, CLEAR_CONTENT= 这是一棵被村民奉为“神树”的千年酸枣树,20世纪50年代,酸枣树遭遇大火,树干被烧空、枝丫被烧断…… 这是一处偏僻的深山村落,信息闭塞,这里的人们一度延续着祖辈贫苦艰难的生活……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深山,人和树,浴火重生。 以树之名 吃上旅游饭 1月25日,寒潮已退,暖阳正好,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2组酸枣树旁,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围坐一起,谋划新的发展路子。 “最近正在选举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理事会成员,事关全村发展,大家要多上心才行。”“村上联系好了收购商来收购铁皮石斛,大家不必担心销路。”……当天上午,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军细数着2021年村里正在进行的几项大事,得到了一致点赞。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大家起身离去,见记者在给酸枣树拍照,王立军抬头看着十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颇有些感慨,寒来暑往,四季轮回,高大的酸枣树随着时令演绎着生命的进程,村民们早将它当作村里的一员,而它也在为村里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酸枣树就像是村里的‘守护神’,是我们的宝贝,以前是祖祖辈辈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神树’,现在更是不得了,已经成了给村里人带来持续收益的‘摇钱树’。”村民们对酸枣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机遇,来自脱贫攻坚的战鼓在山村擂响那刻。 突然之间,沉寂许久的古老村落热闹起来——酸枣树旁,运送着砂石地砖、钢筋水泥的人们来回奔忙,联户路修通了,生态游步道投用了,游客来了……原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新民村实施“一泉一树一片产业”发展路径,于2016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三索窝”。 景区创建成功后,酸枣树观景平台修起来了,村里愈发重视对酸枣树的保护。因措施得力,多年前被大火损伤裂开的树干,现已渐渐恢复。 在距离酸枣树不到50米的地方,村民王光孝开了一家小卖部。他对乡村旅游的体会特别深刻,“景区创建成功后的第一个元旦节,慕名而来的游客非常多,连带着小卖部生意也非常好,村上还有人开了农家乐。” 转型发展的村民中,有放弃货车司机工作,利用家中鱼塘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万学武;有承包村集体鱼塘,建起钓鱼平台的脱贫户刘仁友……脱贫攻坚,让三索窝变成了“金窝窝”。 以发展之名 走上致富路 临近春节,酸枣树褪去了满树青翠,棕褐皴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延伸向天空的枝条上,一些不起眼的“小疙瘩”正在蛰伏休眠,静待春来萌新芽。 “爸,你放心,堰渠修完后,果园的灌溉就更方便了,我仔细观察了好几天,我们家枇杷长势良好,肯定有个好收成……”25日下午,在离酸枣树500米远的果园内,村民曾文燚给外出务工的父亲打电话,详细说明村上正在施工的几个便民项目,以及家里枇杷的冬管情况。 与古酸枣树一样等待春天到来的,是新民村的1700亩枇杷。 “要按时做好果树管护,最近的农民夜校有乡上农技员给大家讲解管理技术,要来听哦!”不远处,新民村第一书记陈涛正通知村民参加夜校培训,接地气的培训内容深受大家喜欢。 从以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到现今大力发展枇杷、核桃等支柱产业,新民村下足了狠功夫,特别是在教授群众精细化管理枇杷技术上,更显示了帮扶的力量。 新民村的枇杷种植历史较早,在2013年左右已初具规模,但不懂技术成为制约产业壮大的重要因素。 脱贫攻坚开展后,各种帮扶措施接踵而来,打开了枇杷增收的“大门”。 “缺技术,就有科技特派员、驻村农技员和‘土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们刚开始不愿意学技术,我就告诉他们‘哪怕一天听懂一句,你的枇杷就能种出名堂。’”王立军说。 为了管好枇杷,村上依托女子服务队,成立了枇杷管理小组,主动到地里教授群众技术。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带头学习和实践枇杷管护方法,打消群众顾虑。脱贫户曾小林便是积极学习管理技术,成为当地“土专家”的一个代表。 因病、因学致贫,并没有让曾小林丧失发展的积极性,自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来告知有枇杷管理培训后,他便积极参加,在其带领下,周围的农户也纷纷开始注重枇杷管理。 “当时大家都担心修枝疏果影响产量,我便给他们算账,如果一株要结10个枇杷,都留下只能因个头小卖2元/公斤,但是修枝疏果到位的话,虽然一株只剩两三个,却能卖上40元/公斤的价格。”曾小林相信,跟着党和政府走准没错。 正因如此,2016年,新民村的枇杷喜获丰收,全村靠着销售枇杷带来了500多万元的收入,也于同年实现了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群众发展愿望也越来越足。 从1月25日算起,还有十天就是立春节气,可以想象,春暖之日,高大的酸枣树又将迎来新一轮生长周期,更多的嫩芽将冒头,更多的酸枣将挂果。历经雷火洗礼而愈发生机勃勃的酸枣树,必将继续见证这方土地新的蝶变。 本报记者 吴丹, BM=002版, type=0, ZB_DROP=0, TXS=2080, NODEID=null, DOCTITLE=一棵古树隐藏的脱贫密码,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村民和村干部在酸枣树下谋划发展蓝图

村民和村干部在酸枣树下谋划发展蓝图

这是一棵被村民奉为“神树”的千年酸枣树,20世纪50年代,酸枣树遭遇大火,树干被烧空、枝丫被烧断……

这是一处偏僻的深山村落,信息闭塞,这里的人们一度延续着祖辈贫苦艰难的生活……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深山,人和树,浴火重生。

以树之名 吃上旅游饭

1月25日,寒潮已退,暖阳正好,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2组酸枣树旁,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围坐一起,谋划新的发展路子。

“最近正在选举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理事会成员,事关全村发展,大家要多上心才行。”“村上联系好了收购商来收购铁皮石斛,大家不必担心销路。”……当天上午,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军细数着2021年村里正在进行的几项大事,得到了一致点赞。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大家起身离去,见记者在给酸枣树拍照,王立军抬头看着十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颇有些感慨,寒来暑往,四季轮回,高大的酸枣树随着时令演绎着生命的进程,村民们早将它当作村里的一员,而它也在为村里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酸枣树就像是村里的‘守护神’,是我们的宝贝,以前是祖祖辈辈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神树’,现在更是不得了,已经成了给村里人带来持续收益的‘摇钱树’。”村民们对酸枣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机遇,来自脱贫攻坚的战鼓在山村擂响那刻。

突然之间,沉寂许久的古老村落热闹起来——酸枣树旁,运送着砂石地砖、钢筋水泥的人们来回奔忙,联户路修通了,生态游步道投用了,游客来了……原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新民村实施“一泉一树一片产业”发展路径,于2016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三索窝”。

景区创建成功后,酸枣树观景平台修起来了,村里愈发重视对酸枣树的保护。因措施得力,多年前被大火损伤裂开的树干,现已渐渐恢复。

在距离酸枣树不到50米的地方,村民王光孝开了一家小卖部。他对乡村旅游的体会特别深刻,“景区创建成功后的第一个元旦节,慕名而来的游客非常多,连带着小卖部生意也非常好,村上还有人开了农家乐。”

转型发展的村民中,有放弃货车司机工作,利用家中鱼塘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万学武;有承包村集体鱼塘,建起钓鱼平台的脱贫户刘仁友……脱贫攻坚,让三索窝变成了“金窝窝”。

以发展之名 走上致富路

临近春节,酸枣树褪去了满树青翠,棕褐皴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延伸向天空的枝条上,一些不起眼的“小疙瘩”正在蛰伏休眠,静待春来萌新芽。

“爸,你放心,堰渠修完后,果园的灌溉就更方便了,我仔细观察了好几天,我们家枇杷长势良好,肯定有个好收成……”25日下午,在离酸枣树500米远的果园内,村民曾文燚给外出务工的父亲打电话,详细说明村上正在施工的几个便民项目,以及家里枇杷的冬管情况。

与古酸枣树一样等待春天到来的,是新民村的1700亩枇杷。

“要按时做好果树管护,最近的农民夜校有乡上农技员给大家讲解管理技术,要来听哦!”不远处,新民村第一书记陈涛正通知村民参加夜校培训,接地气的培训内容深受大家喜欢。

从以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到现今大力发展枇杷、核桃等支柱产业,新民村下足了狠功夫,特别是在教授群众精细化管理枇杷技术上,更显示了帮扶的力量。

新民村的枇杷种植历史较早,在2013年左右已初具规模,但不懂技术成为制约产业壮大的重要因素。

脱贫攻坚开展后,各种帮扶措施接踵而来,打开了枇杷增收的“大门”。

“缺技术,就有科技特派员、驻村农技员和‘土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们刚开始不愿意学技术,我就告诉他们‘哪怕一天听懂一句,你的枇杷就能种出名堂。’”王立军说。

为了管好枇杷,村上依托女子服务队,成立了枇杷管理小组,主动到地里教授群众技术。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带头学习和实践枇杷管护方法,打消群众顾虑。脱贫户曾小林便是积极学习管理技术,成为当地“土专家”的一个代表。

因病、因学致贫,并没有让曾小林丧失发展的积极性,自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来告知有枇杷管理培训后,他便积极参加,在其带领下,周围的农户也纷纷开始注重枇杷管理。

“当时大家都担心修枝疏果影响产量,我便给他们算账,如果一株要结10个枇杷,都留下只能因个头小卖2元/公斤,但是修枝疏果到位的话,虽然一株只剩两三个,却能卖上40元/公斤的价格。”曾小林相信,跟着党和政府走准没错。

正因如此,2016年,新民村的枇杷喜获丰收,全村靠着销售枇杷带来了500多万元的收入,也于同年实现了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群众发展愿望也越来越足。

从1月25日算起,还有十天就是立春节气,可以想象,春暖之日,高大的酸枣树又将迎来新一轮生长周期,更多的嫩芽将冒头,更多的酸枣将挂果。历经雷火洗礼而愈发生机勃勃的酸枣树,必将继续见证这方土地新的蝶变。

本报记者 吴丹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54474498912616449, IR_CONTENT= 这是一棵被村民奉为“神树”的千年酸枣树,20世纪50年代,酸枣树遭遇大火,树干被烧空、枝丫被烧断…… 这是一处偏僻的深山村落,信息闭塞,这里的人们一度延续着祖辈贫苦艰难的生活……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深山,人和树,浴火重生。 以树之名 吃上旅游饭 1月25日,寒潮已退,暖阳正好,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2组酸枣树旁,村干部、党员和村民围坐一起,谋划新的发展路子。 “最近正在选举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理事会成员,事关全村发展,大家要多上心才行。”“村上联系好了收购商来收购铁皮石斛,大家不必担心销路。”……当天上午,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军细数着2021年村里正在进行的几项大事,得到了一致点赞。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大家起身离去,见记者在给酸枣树拍照,王立军抬头看着十人才能合抱的酸枣树,颇有些感慨,寒来暑往,四季轮回,高大的酸枣树随着时令演绎着生命的进程,村民们早将它当作村里的一员,而它也在为村里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酸枣树就像是村里的‘守护神’,是我们的宝贝,以前是祖祖辈辈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神树’,现在更是不得了,已经成了给村里人带来持续收益的‘摇钱树’。”村民们对酸枣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机遇,来自脱贫攻坚的战鼓在山村擂响那刻。 突然之间,沉寂许久的古老村落热闹起来——酸枣树旁,运送着砂石地砖、钢筋水泥的人们来回奔忙,联户路修通了,生态游步道投用了,游客来了……原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新民村实施“一泉一树一片产业”发展路径,于2016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三索窝”。 景区创建成功后,酸枣树观景平台修起来了,村里愈发重视对酸枣树的保护。因措施得力,多年前被大火损伤裂开的树干,现已渐渐恢复。 在距离酸枣树不到50米的地方,村民王光孝开了一家小卖部。他对乡村旅游的体会特别深刻,“景区创建成功后的第一个元旦节,慕名而来的游客非常多,连带着小卖部生意也非常好,村上还有人开了农家乐。” 转型发展的村民中,有放弃货车司机工作,利用家中鱼塘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万学武;有承包村集体鱼塘,建起钓鱼平台的脱贫户刘仁友……脱贫攻坚,让三索窝变成了“金窝窝”。 以发展之名 走上致富路 临近春节,酸枣树褪去了满树青翠,棕褐皴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延伸向天空的枝条上,一些不起眼的“小疙瘩”正在蛰伏休眠,静待春来萌新芽。 “爸,你放心,堰渠修完后,果园的灌溉就更方便了,我仔细观察了好几天,我们家枇杷长势良好,肯定有个好收成……”25日下午,在离酸枣树500米远的果园内,村民曾文燚给外出务工的父亲打电话,详细说明村上正在施工的几个便民项目,以及家里枇杷的冬管情况。 与古酸枣树一样等待春天到来的,是新民村的1700亩枇杷。 “要按时做好果树管护,最近的农民夜校有乡上农技员给大家讲解管理技术,要来听哦!”不远处,新民村第一书记陈涛正通知村民参加夜校培训,接地气的培训内容深受大家喜欢。 从以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到现今大力发展枇杷、核桃等支柱产业,新民村下足了狠功夫,特别是在教授群众精细化管理枇杷技术上,更显示了帮扶的力量。 新民村的枇杷种植历史较早,在2013年左右已初具规模,但不懂技术成为制约产业壮大的重要因素。 脱贫攻坚开展后,各种帮扶措施接踵而来,打开了枇杷增收的“大门”。 “缺技术,就有科技特派员、驻村农技员和‘土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们刚开始不愿意学技术,我就告诉他们‘哪怕一天听懂一句,你的枇杷就能种出名堂。’”王立军说。 为了管好枇杷,村上依托女子服务队,成立了枇杷管理小组,主动到地里教授群众技术。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带头学习和实践枇杷管护方法,打消群众顾虑。脱贫户曾小林便是积极学习管理技术,成为当地“土专家”的一个代表。 因病、因学致贫,并没有让曾小林丧失发展的积极性,自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来告知有枇杷管理培训后,他便积极参加,在其带领下,周围的农户也纷纷开始注重枇杷管理。 “当时大家都担心修枝疏果影响产量,我便给他们算账,如果一株要结10个枇杷,都留下只能因个头小卖2元/公斤,但是修枝疏果到位的话,虽然一株只剩两三个,却能卖上40元/公斤的价格。”曾小林相信,跟着党和政府走准没错。 正因如此,2016年,新民村的枇杷喜获丰收,全村靠着销售枇杷带来了500多万元的收入,也于同年实现了村“摘帽”、户脱贫的目标,群众发展愿望也越来越足。 从1月25日算起,还有十天就是立春节气,可以想象,春暖之日,高大的酸枣树又将迎来新一轮生长周期,更多的嫩芽将冒头,更多的酸枣将挂果。历经雷火洗礼而愈发生机勃勃的酸枣树,必将继续见证这方土地新的蝶变。 本报记者 吴丹,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128002.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20/wKhuumARqk2AQmGFAA2HuMApS6k703.png, ZB_AREA_LIST=, FB=

——脱贫“物”语系列报道

, TS=村民和村干部在酸枣树下谋划发展蓝图},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3, CODE=200, CURBM=002, YEAR=2021, PAPERDATE=2021/01/28, DAY=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