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眼山泉流淌的幸福滋味

——脱贫“物”语系列报道

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

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

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烈太村1800米的原始森林里,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有一股清泉从山顶石缝中流出,滋养着一方土地。

在山脚,4000米管道引渡来的山泉经多重过滤、杀菌等工序后,被注入印有“牛背清泉”字样的瓶中、袋中,整齐安置在水厂库房,等待质检。“原来靠山泉水也能脱贫致富。”如今,这一眼泉水,已成为烈太村的脱贫之源。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脱贫攻坚开始说起……

以水为媒

见证脱贫之变

1月30日,位于烈太村8组的通组道路上,村民们正自发投工投劳到道路修复中,丝毫未感冬日的寒意。

“大家加油干,把这条损毁道路修建完善,接下来运送货物就方便多了。”该村8组组长张庆锦深知道路通达的重要性,而村民们修路的积极性也颇高。

在当地村民眼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才是通往幸福的基石。“以前交通不便,大家想把林竹、黄柏拉出去卖都很困难,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张庆锦指着已铺到家门口的连户公路说,这条道路曾泥泞不堪,很多时候出入都要穿雨鞋才行。

烈太村8组(原名凉水井组)海拔最高,而位于该组的那眼山泉,也正是当地村民的幸福之源。“这里的泉水甘甜,就算下雨天水都是清澈的。”“当地村民长期喝此水,因水质优良,水壶底部也没有水垢。”在以往,不少人也曾想过利用这一生态优势,却苦于缺乏资金、项目的支持。

然而,脱贫攻坚却为这股泉水带来了机遇。

清泉旁,一条条管道架起,一堵堵墙面筑牢;山脚下,一个个机械化的设备安装到位,现代化的矿泉水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原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2017年,牛背山清泉水厂建成投产,“牛背清泉”正式走进大众视野。

当时,为让天然泉水加工厂顺利建成,水源附近的村民们响应水源附近1000米范围内,不发展种植养殖要求;该村6组群众尽管有用水困难问题,也主动寻求其他方法解决,配合完成水源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在大家积极配合下,山泉得以开发。“得益于脱贫攻坚,山泉水终于为山村带来了新希望。”烈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胡明说。

以水为源

带来脱贫之喜

从山上往下走,来到牛背清泉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装水、封瓶、贴标……一整套工艺流程下来,一袋袋、一瓶瓶、一桶桶天然山泉水经过滤、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后,呈现在大家眼前。

“数十个小时后,这些山泉水便会出现在市民家中。”雅安牛背清泉水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泽明说,每日生产线若照常运转,日产量能达到200吨,年产值2000万元。

当初,为实现脱贫攻坚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丁泽明与烈太村达成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扶贫模式推进。

资源撬动后,带来的是利益共享。在发展中,为了考虑如何让村集体、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牛背清泉帮扶模式”也由此诞生。

“通过村产业资金入股企业年利率按7%分红、企业每年支持村发展产业基金1万元以及每销售一桶水、一瓶水分别捐赠0.1元、0.01元的帮扶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年以上!”烈太村党支部书记洪栋梁算着经济账,表示分红至今,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0.18万元。

这样一来,“空壳村”现状被打破,有了稳定资金的持续注入,烈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壮大。

同样,为了扩大帮扶成效,当地还采取党支部牵线、企业担保、政府贴息方式,脱贫户向片区农信社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按固定收益率前3年8%、9%、10%和3年后不低于10%的形式分红,实现脱贫户每年固定收益3000元至4000元。如今,脱贫户入股享受分红达11.2万元。

“水资源产生效益了,我们不就是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吗?”当地村民刘琼通过公司劳动用工,成了该公司的工作人员。

当日下午,刘琼正站在分装流水线前,认真检查流水线上每瓶水包装是否规范达标。“在这儿上班有三年多时间了,每月能挣3000余元,很满足、很感激。”刘琼每日从家里骑电瓶车到水厂,只要近20分钟时间,“牛背清泉”不仅让烈太村脱了贫,也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愿望。

加工厂建起来后,与刘琼一样,部分村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各岗位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且务农务工两不误。

将“沉睡”资源变成“流动”财源,烈太村村民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更让人高兴的是,山泉水让烈太村人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烈太村人也用自身行动回报着山泉水。

“4亩油茶套种绿茶,加上养猪、养鸡,一家年收入达5万元。”当地脱贫户刘明虎说,为了保持水源干净无污染的环境,周边村民都不搞养殖业,且自愿维护水源和山泉水管。目前,该村已种植油茶1200余亩,建成2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种植800余亩绿茶。

“沉睡山泉”变“脱贫源泉”,在烈太村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一汪清泉,最终实现了脱贫奔康。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2, PREBM=002, NUM=2, GUID=1358098377828663296,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2/07/003/1358098377828663296.html, DOCPUBTIME=2021-02-07 02:00:07, DOCAUTHOR=吴丹, CLEAR_CONTENT= 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烈太村1800米的原始森林里,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有一股清泉从山顶石缝中流出,滋养着一方土地。 在山脚,4000米管道引渡来的山泉经多重过滤、杀菌等工序后,被注入印有“牛背清泉”字样的瓶中、袋中,整齐安置在水厂库房,等待质检。“原来靠山泉水也能脱贫致富。”如今,这一眼泉水,已成为烈太村的脱贫之源。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脱贫攻坚开始说起…… 以水为媒 见证脱贫之变 1月30日,位于烈太村8组的通组道路上,村民们正自发投工投劳到道路修复中,丝毫未感冬日的寒意。 “大家加油干,把这条损毁道路修建完善,接下来运送货物就方便多了。”该村8组组长张庆锦深知道路通达的重要性,而村民们修路的积极性也颇高。 在当地村民眼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才是通往幸福的基石。“以前交通不便,大家想把林竹、黄柏拉出去卖都很困难,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张庆锦指着已铺到家门口的连户公路说,这条道路曾泥泞不堪,很多时候出入都要穿雨鞋才行。 烈太村8组(原名凉水井组)海拔最高,而位于该组的那眼山泉,也正是当地村民的幸福之源。“这里的泉水甘甜,就算下雨天水都是清澈的。”“当地村民长期喝此水,因水质优良,水壶底部也没有水垢。”在以往,不少人也曾想过利用这一生态优势,却苦于缺乏资金、项目的支持。 然而,脱贫攻坚却为这股泉水带来了机遇。 清泉旁,一条条管道架起,一堵堵墙面筑牢;山脚下,一个个机械化的设备安装到位,现代化的矿泉水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原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2017年,牛背山清泉水厂建成投产,“牛背清泉”正式走进大众视野。 当时,为让天然泉水加工厂顺利建成,水源附近的村民们响应水源附近1000米范围内,不发展种植养殖要求;该村6组群众尽管有用水困难问题,也主动寻求其他方法解决,配合完成水源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在大家积极配合下,山泉得以开发。“得益于脱贫攻坚,山泉水终于为山村带来了新希望。”烈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胡明说。 以水为源 带来脱贫之喜 从山上往下走,来到牛背清泉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装水、封瓶、贴标……一整套工艺流程下来,一袋袋、一瓶瓶、一桶桶天然山泉水经过滤、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后,呈现在大家眼前。 “数十个小时后,这些山泉水便会出现在市民家中。”雅安牛背清泉水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泽明说,每日生产线若照常运转,日产量能达到200吨,年产值2000万元。 当初,为实现脱贫攻坚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丁泽明与烈太村达成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扶贫模式推进。 资源撬动后,带来的是利益共享。在发展中,为了考虑如何让村集体、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牛背清泉帮扶模式”也由此诞生。 “通过村产业资金入股企业年利率按7%分红、企业每年支持村发展产业基金1万元以及每销售一桶水、一瓶水分别捐赠0.1元、0.01元的帮扶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年以上!”烈太村党支部书记洪栋梁算着经济账,表示分红至今,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0.18万元。 这样一来,“空壳村”现状被打破,有了稳定资金的持续注入,烈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壮大。 同样,为了扩大帮扶成效,当地还采取党支部牵线、企业担保、政府贴息方式,脱贫户向片区农信社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按固定收益率前3年8%、9%、10%和3年后不低于10%的形式分红,实现脱贫户每年固定收益3000元至4000元。如今,脱贫户入股享受分红达11.2万元。 “水资源产生效益了,我们不就是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吗?”当地村民刘琼通过公司劳动用工,成了该公司的工作人员。 当日下午,刘琼正站在分装流水线前,认真检查流水线上每瓶水包装是否规范达标。“在这儿上班有三年多时间了,每月能挣3000余元,很满足、很感激。”刘琼每日从家里骑电瓶车到水厂,只要近20分钟时间,“牛背清泉”不仅让烈太村脱了贫,也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愿望。 加工厂建起来后,与刘琼一样,部分村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各岗位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且务农务工两不误。 将“沉睡”资源变成“流动”财源,烈太村村民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更让人高兴的是,山泉水让烈太村人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烈太村人也用自身行动回报着山泉水。 “4亩油茶套种绿茶,加上养猪、养鸡,一家年收入达5万元。”当地脱贫户刘明虎说,为了保持水源干净无污染的环境,周边村民都不搞养殖业,且自愿维护水源和山泉水管。目前,该村已种植油茶1200余亩,建成2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种植800余亩绿茶。 “沉睡山泉”变“脱贫源泉”,在烈太村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一汪清泉,最终实现了脱贫奔康。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121, NODEID=null, DOCTITLE=一眼山泉流淌的幸福滋味,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

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

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烈太村1800米的原始森林里,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有一股清泉从山顶石缝中流出,滋养着一方土地。

在山脚,4000米管道引渡来的山泉经多重过滤、杀菌等工序后,被注入印有“牛背清泉”字样的瓶中、袋中,整齐安置在水厂库房,等待质检。“原来靠山泉水也能脱贫致富。”如今,这一眼泉水,已成为烈太村的脱贫之源。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脱贫攻坚开始说起……

以水为媒

见证脱贫之变

1月30日,位于烈太村8组的通组道路上,村民们正自发投工投劳到道路修复中,丝毫未感冬日的寒意。

“大家加油干,把这条损毁道路修建完善,接下来运送货物就方便多了。”该村8组组长张庆锦深知道路通达的重要性,而村民们修路的积极性也颇高。

在当地村民眼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才是通往幸福的基石。“以前交通不便,大家想把林竹、黄柏拉出去卖都很困难,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张庆锦指着已铺到家门口的连户公路说,这条道路曾泥泞不堪,很多时候出入都要穿雨鞋才行。

烈太村8组(原名凉水井组)海拔最高,而位于该组的那眼山泉,也正是当地村民的幸福之源。“这里的泉水甘甜,就算下雨天水都是清澈的。”“当地村民长期喝此水,因水质优良,水壶底部也没有水垢。”在以往,不少人也曾想过利用这一生态优势,却苦于缺乏资金、项目的支持。

然而,脱贫攻坚却为这股泉水带来了机遇。

清泉旁,一条条管道架起,一堵堵墙面筑牢;山脚下,一个个机械化的设备安装到位,现代化的矿泉水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原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2017年,牛背山清泉水厂建成投产,“牛背清泉”正式走进大众视野。

当时,为让天然泉水加工厂顺利建成,水源附近的村民们响应水源附近1000米范围内,不发展种植养殖要求;该村6组群众尽管有用水困难问题,也主动寻求其他方法解决,配合完成水源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在大家积极配合下,山泉得以开发。“得益于脱贫攻坚,山泉水终于为山村带来了新希望。”烈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胡明说。

以水为源

带来脱贫之喜

从山上往下走,来到牛背清泉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装水、封瓶、贴标……一整套工艺流程下来,一袋袋、一瓶瓶、一桶桶天然山泉水经过滤、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后,呈现在大家眼前。

“数十个小时后,这些山泉水便会出现在市民家中。”雅安牛背清泉水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泽明说,每日生产线若照常运转,日产量能达到200吨,年产值2000万元。

当初,为实现脱贫攻坚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丁泽明与烈太村达成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扶贫模式推进。

资源撬动后,带来的是利益共享。在发展中,为了考虑如何让村集体、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牛背清泉帮扶模式”也由此诞生。

“通过村产业资金入股企业年利率按7%分红、企业每年支持村发展产业基金1万元以及每销售一桶水、一瓶水分别捐赠0.1元、0.01元的帮扶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年以上!”烈太村党支部书记洪栋梁算着经济账,表示分红至今,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0.18万元。

这样一来,“空壳村”现状被打破,有了稳定资金的持续注入,烈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壮大。

同样,为了扩大帮扶成效,当地还采取党支部牵线、企业担保、政府贴息方式,脱贫户向片区农信社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按固定收益率前3年8%、9%、10%和3年后不低于10%的形式分红,实现脱贫户每年固定收益3000元至4000元。如今,脱贫户入股享受分红达11.2万元。

“水资源产生效益了,我们不就是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吗?”当地村民刘琼通过公司劳动用工,成了该公司的工作人员。

当日下午,刘琼正站在分装流水线前,认真检查流水线上每瓶水包装是否规范达标。“在这儿上班有三年多时间了,每月能挣3000余元,很满足、很感激。”刘琼每日从家里骑电瓶车到水厂,只要近20分钟时间,“牛背清泉”不仅让烈太村脱了贫,也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愿望。

加工厂建起来后,与刘琼一样,部分村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各岗位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且务农务工两不误。

将“沉睡”资源变成“流动”财源,烈太村村民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更让人高兴的是,山泉水让烈太村人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烈太村人也用自身行动回报着山泉水。

“4亩油茶套种绿茶,加上养猪、养鸡,一家年收入达5万元。”当地脱贫户刘明虎说,为了保持水源干净无污染的环境,周边村民都不搞养殖业,且自愿维护水源和山泉水管。目前,该村已种植油茶1200余亩,建成2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种植800余亩绿茶。

“沉睡山泉”变“脱贫源泉”,在烈太村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一汪清泉,最终实现了脱贫奔康。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58098377828663296, IR_CONTENT= 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烈太村1800米的原始森林里,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有一股清泉从山顶石缝中流出,滋养着一方土地。 在山脚,4000米管道引渡来的山泉经多重过滤、杀菌等工序后,被注入印有“牛背清泉”字样的瓶中、袋中,整齐安置在水厂库房,等待质检。“原来靠山泉水也能脱贫致富。”如今,这一眼泉水,已成为烈太村的脱贫之源。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脱贫攻坚开始说起…… 以水为媒 见证脱贫之变 1月30日,位于烈太村8组的通组道路上,村民们正自发投工投劳到道路修复中,丝毫未感冬日的寒意。 “大家加油干,把这条损毁道路修建完善,接下来运送货物就方便多了。”该村8组组长张庆锦深知道路通达的重要性,而村民们修路的积极性也颇高。 在当地村民眼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才是通往幸福的基石。“以前交通不便,大家想把林竹、黄柏拉出去卖都很困难,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张庆锦指着已铺到家门口的连户公路说,这条道路曾泥泞不堪,很多时候出入都要穿雨鞋才行。 烈太村8组(原名凉水井组)海拔最高,而位于该组的那眼山泉,也正是当地村民的幸福之源。“这里的泉水甘甜,就算下雨天水都是清澈的。”“当地村民长期喝此水,因水质优良,水壶底部也没有水垢。”在以往,不少人也曾想过利用这一生态优势,却苦于缺乏资金、项目的支持。 然而,脱贫攻坚却为这股泉水带来了机遇。 清泉旁,一条条管道架起,一堵堵墙面筑牢;山脚下,一个个机械化的设备安装到位,现代化的矿泉水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原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2017年,牛背山清泉水厂建成投产,“牛背清泉”正式走进大众视野。 当时,为让天然泉水加工厂顺利建成,水源附近的村民们响应水源附近1000米范围内,不发展种植养殖要求;该村6组群众尽管有用水困难问题,也主动寻求其他方法解决,配合完成水源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在大家积极配合下,山泉得以开发。“得益于脱贫攻坚,山泉水终于为山村带来了新希望。”烈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胡明说。 以水为源 带来脱贫之喜 从山上往下走,来到牛背清泉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装水、封瓶、贴标……一整套工艺流程下来,一袋袋、一瓶瓶、一桶桶天然山泉水经过滤、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后,呈现在大家眼前。 “数十个小时后,这些山泉水便会出现在市民家中。”雅安牛背清泉水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泽明说,每日生产线若照常运转,日产量能达到200吨,年产值2000万元。 当初,为实现脱贫攻坚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丁泽明与烈太村达成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扶贫模式推进。 资源撬动后,带来的是利益共享。在发展中,为了考虑如何让村集体、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牛背清泉帮扶模式”也由此诞生。 “通过村产业资金入股企业年利率按7%分红、企业每年支持村发展产业基金1万元以及每销售一桶水、一瓶水分别捐赠0.1元、0.01元的帮扶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年以上!”烈太村党支部书记洪栋梁算着经济账,表示分红至今,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20.18万元。 这样一来,“空壳村”现状被打破,有了稳定资金的持续注入,烈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得以持续壮大。 同样,为了扩大帮扶成效,当地还采取党支部牵线、企业担保、政府贴息方式,脱贫户向片区农信社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按固定收益率前3年8%、9%、10%和3年后不低于10%的形式分红,实现脱贫户每年固定收益3000元至4000元。如今,脱贫户入股享受分红达11.2万元。 “水资源产生效益了,我们不就是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吗?”当地村民刘琼通过公司劳动用工,成了该公司的工作人员。 当日下午,刘琼正站在分装流水线前,认真检查流水线上每瓶水包装是否规范达标。“在这儿上班有三年多时间了,每月能挣3000余元,很满足、很感激。”刘琼每日从家里骑电瓶车到水厂,只要近20分钟时间,“牛背清泉”不仅让烈太村脱了贫,也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愿望。 加工厂建起来后,与刘琼一样,部分村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各岗位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且务农务工两不误。 将“沉睡”资源变成“流动”财源,烈太村村民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更让人高兴的是,山泉水让烈太村人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烈太村人也用自身行动回报着山泉水。 “4亩油茶套种绿茶,加上养猪、养鸡,一家年收入达5万元。”当地脱贫户刘明虎说,为了保持水源干净无污染的环境,周边村民都不搞养殖业,且自愿维护水源和山泉水管。目前,该村已种植油茶1200余亩,建成2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种植800余亩绿茶。 “沉睡山泉”变“脱贫源泉”,在烈太村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一汪清泉,最终实现了脱贫奔康。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207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2C/wKhuumAe2UuAMFGGAGpS883UPrI061.png, ZB_AREA_LIST=, FB=

——脱贫“物”语系列报道

, TS=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1, PAPERDATE=2021/02/07, DA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