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黄土地变“聚宝盆”

——脱贫“物”语系列报道

万坪村村民在牛膝地里守望丰收

万坪村村民在牛膝地里守望丰收

土壤肥沃、人少地多,本应该是汉源县片马彝族乡万坪村的发展优势,但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技术等因素,导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停留在靠山吃山的最初阶段。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山,这片土地才真正焕发出生机。

2020年 药田丰收

6日,记者来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海拔约2200米的万坪村。

在一处标有“万坪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地方,土地呈现黄、褐两种颜色,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坪说,这是牛膝已经采收和还未采收的缘故。

趁着天晴,杨国坪要翻土,还要带着工人揉种子。

“采收完牛膝的土地要翻土,才能在开春时种出品质好的牛膝,藏在花里的种子,经过太阳暴晒后,一揉就出来了。”杨国坪示范着将一大把黄色牛膝花放在手心里,用力揉着。

牛膝虽然一年就可收获,但为了错峰销售,也便于土地休养生息,当地许多药农选择轮换种植。

“每年10月开始上市,我们家120亩牛膝能够带来150万元的收入。商贩直接将车开到地里,非常方便。”杨国坪说,“采收期有2个月,那时候,这片山上全是人。”

为了方便采收和销售,去年3月,杨国坪花30万元购入一辆挖掘机,既节约了人工,又方便了采收和运输。

“还是因为吃了亏。”杨国坪坦言,“2019年,我挖了70吨牛膝堆放在田里,由于当时天气和道路原因,收购商的车辆无法到达,牛膝未及时卖出,亏损了10余万元。”

杨国坪的土地在万坪村5、7、14组,位置偏远,贫困户居多。如今,他们跟杨国坪一样,尝到了种植牛膝带来的甜头,脱贫户阿呷布罗便是其中一个。

“种植中药材的前景很好,今年每公斤能卖到5元—7元。收了一部分,准备等到过年之后,错峰销售。”阿呷布罗有80余亩牛膝,去年靠卖牛膝收入20余万元,为家庭持续增收注入了新鲜血液。

苦味不再,甘味绵长。2020年,万坪村种植的1300亩牛膝采收了800亩,收入约1200万元。

2017年之前 种地只能糊口

当天上午,阿呷布罗来到自家中药材地里,查看牛膝的长势。只见他用手仔细地将覆盖在牛膝上的泥土刨开,动作轻柔,露出的牛膝根部便是能换成钱的部分。

“以前这片土地种土豆和莲花白。”阿呷布罗说,经济效益低、人工耗费大,每到土豆收获时,村子里的人轮番帮忙,销售还要用马驮出去,挣的钱只够用来糊口。

“那时一天三顿都吃土豆和荞馍馍,粮食不够还要借。”回想起脱贫前的日子,阿呷布罗很感慨,木头搭建的房屋四面透风,卫生环境堪忧。

村民阿木子跟阿呷布罗有着同样的记忆。

常年在外务工的阿木子,曾到西藏、新疆等地谋生,收入微薄没有结余。2016年,他也想跟着村上一些想谋发展的人种植当归,观望后发现,当归必须当年采收,不能放,而且因种植面积小,找不到销路。

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的发展始终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块肥沃的黄土地在当时还只是糊口的薄地。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红火

万坪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全村虽栽种了4600亩核桃,但也只适合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该村5、7、14组海拔较高、位置较偏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我们坚持‘一核多元、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核桃产业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全村大力发展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扩宽增收渠道。”万坪村第一书记刘平介绍,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万坪村的产业逐渐红火了起来。

脱贫攻坚的大力开展,无疑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组公路的修通,村民出行不再难;蓄水池的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作物灌溉的问题;机耕道等产业道路修到田间地头,货物运输撑起了产业桥梁……

看着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受着重建脱贫双攻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万坪村5、7、14组村民的心也热了起来。

2017年,杨国坪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准备试种牛膝,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牛膝的价格好,总比种土豆强。”杨国坪说,加上第一书记积极帮忙跑销路,他更坚信能够闯出一条好路子。

2018年,看着牛膝长势良好,周围的村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牛膝种植。

“第一次不敢投入太多,只投资了2000元试种了2亩地,没想到第二年收入非常可观。”拿着卖牛膝的第一笔资金,阿呷布罗高兴地为家里增添了一辆运货用的三轮车,同时,毫不犹豫地将牛膝面积扩大到80亩。

而这背后,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强大支撑:缺技术,有农技员和土专家前来教授;缺资金,有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缺销路,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收购商,寻找电商搭建平台……

如今,正在动工分段修建的760米产业环线,更让村民看到了牛膝产业增收的希望。

“黄土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外出务工的人也赶着回来守着这方土地,真正印证了那句话,‘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因为脱贫攻坚的开展变了样’。”片马彝族乡副乡长吴治儀感慨地说。

帮扶有力,发展继续——在核桃林下套种喜阴中药材黄精,发展立体化农业,并采用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种苗、销路,村里提供土地、人工、管理方式,共同将中药材产业逐步打造成万坪村新的支柱产业。 郭睿 本报记者 吴丹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2, PREBM=002, NUM=2, GUID=1358823153207541760,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2/09/003/1358823153207541760.html, DOCPUBTIME=2021-02-09 02:00:07, DOCAUTHOR=吴丹, CLEAR_CONTENT= 土壤肥沃、人少地多,本应该是汉源县片马彝族乡万坪村的发展优势,但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技术等因素,导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停留在靠山吃山的最初阶段。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山,这片土地才真正焕发出生机。 2020年 药田丰收 6日,记者来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海拔约2200米的万坪村。 在一处标有“万坪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地方,土地呈现黄、褐两种颜色,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坪说,这是牛膝已经采收和还未采收的缘故。 趁着天晴,杨国坪要翻土,还要带着工人揉种子。 “采收完牛膝的土地要翻土,才能在开春时种出品质好的牛膝,藏在花里的种子,经过太阳暴晒后,一揉就出来了。”杨国坪示范着将一大把黄色牛膝花放在手心里,用力揉着。 牛膝虽然一年就可收获,但为了错峰销售,也便于土地休养生息,当地许多药农选择轮换种植。 “每年10月开始上市,我们家120亩牛膝能够带来150万元的收入。商贩直接将车开到地里,非常方便。”杨国坪说,“采收期有2个月,那时候,这片山上全是人。” 为了方便采收和销售,去年3月,杨国坪花30万元购入一辆挖掘机,既节约了人工,又方便了采收和运输。 “还是因为吃了亏。”杨国坪坦言,“2019年,我挖了70吨牛膝堆放在田里,由于当时天气和道路原因,收购商的车辆无法到达,牛膝未及时卖出,亏损了10余万元。” 杨国坪的土地在万坪村5、7、14组,位置偏远,贫困户居多。如今,他们跟杨国坪一样,尝到了种植牛膝带来的甜头,脱贫户阿呷布罗便是其中一个。 “种植中药材的前景很好,今年每公斤能卖到5元—7元。收了一部分,准备等到过年之后,错峰销售。”阿呷布罗有80余亩牛膝,去年靠卖牛膝收入20余万元,为家庭持续增收注入了新鲜血液。 苦味不再,甘味绵长。2020年,万坪村种植的1300亩牛膝采收了800亩,收入约1200万元。 2017年之前 种地只能糊口 当天上午,阿呷布罗来到自家中药材地里,查看牛膝的长势。只见他用手仔细地将覆盖在牛膝上的泥土刨开,动作轻柔,露出的牛膝根部便是能换成钱的部分。 “以前这片土地种土豆和莲花白。”阿呷布罗说,经济效益低、人工耗费大,每到土豆收获时,村子里的人轮番帮忙,销售还要用马驮出去,挣的钱只够用来糊口。 “那时一天三顿都吃土豆和荞馍馍,粮食不够还要借。”回想起脱贫前的日子,阿呷布罗很感慨,木头搭建的房屋四面透风,卫生环境堪忧。 村民阿木子跟阿呷布罗有着同样的记忆。 常年在外务工的阿木子,曾到西藏、新疆等地谋生,收入微薄没有结余。2016年,他也想跟着村上一些想谋发展的人种植当归,观望后发现,当归必须当年采收,不能放,而且因种植面积小,找不到销路。 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的发展始终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块肥沃的黄土地在当时还只是糊口的薄地。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红火 万坪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全村虽栽种了4600亩核桃,但也只适合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该村5、7、14组海拔较高、位置较偏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我们坚持‘一核多元、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核桃产业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全村大力发展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扩宽增收渠道。”万坪村第一书记刘平介绍,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万坪村的产业逐渐红火了起来。 脱贫攻坚的大力开展,无疑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组公路的修通,村民出行不再难;蓄水池的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作物灌溉的问题;机耕道等产业道路修到田间地头,货物运输撑起了产业桥梁…… 看着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受着重建脱贫双攻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万坪村5、7、14组村民的心也热了起来。 2017年,杨国坪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准备试种牛膝,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牛膝的价格好,总比种土豆强。”杨国坪说,加上第一书记积极帮忙跑销路,他更坚信能够闯出一条好路子。 2018年,看着牛膝长势良好,周围的村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牛膝种植。 “第一次不敢投入太多,只投资了2000元试种了2亩地,没想到第二年收入非常可观。”拿着卖牛膝的第一笔资金,阿呷布罗高兴地为家里增添了一辆运货用的三轮车,同时,毫不犹豫地将牛膝面积扩大到80亩。 而这背后,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强大支撑:缺技术,有农技员和土专家前来教授;缺资金,有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缺销路,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收购商,寻找电商搭建平台…… 如今,正在动工分段修建的760米产业环线,更让村民看到了牛膝产业增收的希望。 “黄土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外出务工的人也赶着回来守着这方土地,真正印证了那句话,‘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因为脱贫攻坚的开展变了样’。”片马彝族乡副乡长吴治儀感慨地说。 帮扶有力,发展继续——在核桃林下套种喜阴中药材黄精,发展立体化农业,并采用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种苗、销路,村里提供土地、人工、管理方式,共同将中药材产业逐步打造成万坪村新的支柱产业。 郭睿 本报记者 吴丹,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268, NODEID=null, DOCTITLE=黄土地变“聚宝盆”,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万坪村村民在牛膝地里守望丰收

万坪村村民在牛膝地里守望丰收

土壤肥沃、人少地多,本应该是汉源县片马彝族乡万坪村的发展优势,但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技术等因素,导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停留在靠山吃山的最初阶段。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山,这片土地才真正焕发出生机。

2020年 药田丰收

6日,记者来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海拔约2200米的万坪村。

在一处标有“万坪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地方,土地呈现黄、褐两种颜色,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坪说,这是牛膝已经采收和还未采收的缘故。

趁着天晴,杨国坪要翻土,还要带着工人揉种子。

“采收完牛膝的土地要翻土,才能在开春时种出品质好的牛膝,藏在花里的种子,经过太阳暴晒后,一揉就出来了。”杨国坪示范着将一大把黄色牛膝花放在手心里,用力揉着。

牛膝虽然一年就可收获,但为了错峰销售,也便于土地休养生息,当地许多药农选择轮换种植。

“每年10月开始上市,我们家120亩牛膝能够带来150万元的收入。商贩直接将车开到地里,非常方便。”杨国坪说,“采收期有2个月,那时候,这片山上全是人。”

为了方便采收和销售,去年3月,杨国坪花30万元购入一辆挖掘机,既节约了人工,又方便了采收和运输。

“还是因为吃了亏。”杨国坪坦言,“2019年,我挖了70吨牛膝堆放在田里,由于当时天气和道路原因,收购商的车辆无法到达,牛膝未及时卖出,亏损了10余万元。”

杨国坪的土地在万坪村5、7、14组,位置偏远,贫困户居多。如今,他们跟杨国坪一样,尝到了种植牛膝带来的甜头,脱贫户阿呷布罗便是其中一个。

“种植中药材的前景很好,今年每公斤能卖到5元—7元。收了一部分,准备等到过年之后,错峰销售。”阿呷布罗有80余亩牛膝,去年靠卖牛膝收入20余万元,为家庭持续增收注入了新鲜血液。

苦味不再,甘味绵长。2020年,万坪村种植的1300亩牛膝采收了800亩,收入约1200万元。

2017年之前 种地只能糊口

当天上午,阿呷布罗来到自家中药材地里,查看牛膝的长势。只见他用手仔细地将覆盖在牛膝上的泥土刨开,动作轻柔,露出的牛膝根部便是能换成钱的部分。

“以前这片土地种土豆和莲花白。”阿呷布罗说,经济效益低、人工耗费大,每到土豆收获时,村子里的人轮番帮忙,销售还要用马驮出去,挣的钱只够用来糊口。

“那时一天三顿都吃土豆和荞馍馍,粮食不够还要借。”回想起脱贫前的日子,阿呷布罗很感慨,木头搭建的房屋四面透风,卫生环境堪忧。

村民阿木子跟阿呷布罗有着同样的记忆。

常年在外务工的阿木子,曾到西藏、新疆等地谋生,收入微薄没有结余。2016年,他也想跟着村上一些想谋发展的人种植当归,观望后发现,当归必须当年采收,不能放,而且因种植面积小,找不到销路。

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的发展始终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块肥沃的黄土地在当时还只是糊口的薄地。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红火

万坪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全村虽栽种了4600亩核桃,但也只适合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该村5、7、14组海拔较高、位置较偏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我们坚持‘一核多元、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核桃产业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全村大力发展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扩宽增收渠道。”万坪村第一书记刘平介绍,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万坪村的产业逐渐红火了起来。

脱贫攻坚的大力开展,无疑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组公路的修通,村民出行不再难;蓄水池的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作物灌溉的问题;机耕道等产业道路修到田间地头,货物运输撑起了产业桥梁……

看着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受着重建脱贫双攻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万坪村5、7、14组村民的心也热了起来。

2017年,杨国坪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准备试种牛膝,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牛膝的价格好,总比种土豆强。”杨国坪说,加上第一书记积极帮忙跑销路,他更坚信能够闯出一条好路子。

2018年,看着牛膝长势良好,周围的村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牛膝种植。

“第一次不敢投入太多,只投资了2000元试种了2亩地,没想到第二年收入非常可观。”拿着卖牛膝的第一笔资金,阿呷布罗高兴地为家里增添了一辆运货用的三轮车,同时,毫不犹豫地将牛膝面积扩大到80亩。

而这背后,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强大支撑:缺技术,有农技员和土专家前来教授;缺资金,有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缺销路,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收购商,寻找电商搭建平台……

如今,正在动工分段修建的760米产业环线,更让村民看到了牛膝产业增收的希望。

“黄土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外出务工的人也赶着回来守着这方土地,真正印证了那句话,‘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因为脱贫攻坚的开展变了样’。”片马彝族乡副乡长吴治儀感慨地说。

帮扶有力,发展继续——在核桃林下套种喜阴中药材黄精,发展立体化农业,并采用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种苗、销路,村里提供土地、人工、管理方式,共同将中药材产业逐步打造成万坪村新的支柱产业。 郭睿 本报记者 吴丹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58823153207541760, IR_CONTENT= 土壤肥沃、人少地多,本应该是汉源县片马彝族乡万坪村的发展优势,但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技术等因素,导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还停留在靠山吃山的最初阶段。 直到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大山,这片土地才真正焕发出生机。 2020年 药田丰收 6日,记者来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海拔约2200米的万坪村。 在一处标有“万坪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地方,土地呈现黄、褐两种颜色,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坪说,这是牛膝已经采收和还未采收的缘故。 趁着天晴,杨国坪要翻土,还要带着工人揉种子。 “采收完牛膝的土地要翻土,才能在开春时种出品质好的牛膝,藏在花里的种子,经过太阳暴晒后,一揉就出来了。”杨国坪示范着将一大把黄色牛膝花放在手心里,用力揉着。 牛膝虽然一年就可收获,但为了错峰销售,也便于土地休养生息,当地许多药农选择轮换种植。 “每年10月开始上市,我们家120亩牛膝能够带来150万元的收入。商贩直接将车开到地里,非常方便。”杨国坪说,“采收期有2个月,那时候,这片山上全是人。” 为了方便采收和销售,去年3月,杨国坪花30万元购入一辆挖掘机,既节约了人工,又方便了采收和运输。 “还是因为吃了亏。”杨国坪坦言,“2019年,我挖了70吨牛膝堆放在田里,由于当时天气和道路原因,收购商的车辆无法到达,牛膝未及时卖出,亏损了10余万元。” 杨国坪的土地在万坪村5、7、14组,位置偏远,贫困户居多。如今,他们跟杨国坪一样,尝到了种植牛膝带来的甜头,脱贫户阿呷布罗便是其中一个。 “种植中药材的前景很好,今年每公斤能卖到5元—7元。收了一部分,准备等到过年之后,错峰销售。”阿呷布罗有80余亩牛膝,去年靠卖牛膝收入20余万元,为家庭持续增收注入了新鲜血液。 苦味不再,甘味绵长。2020年,万坪村种植的1300亩牛膝采收了800亩,收入约1200万元。 2017年之前 种地只能糊口 当天上午,阿呷布罗来到自家中药材地里,查看牛膝的长势。只见他用手仔细地将覆盖在牛膝上的泥土刨开,动作轻柔,露出的牛膝根部便是能换成钱的部分。 “以前这片土地种土豆和莲花白。”阿呷布罗说,经济效益低、人工耗费大,每到土豆收获时,村子里的人轮番帮忙,销售还要用马驮出去,挣的钱只够用来糊口。 “那时一天三顿都吃土豆和荞馍馍,粮食不够还要借。”回想起脱贫前的日子,阿呷布罗很感慨,木头搭建的房屋四面透风,卫生环境堪忧。 村民阿木子跟阿呷布罗有着同样的记忆。 常年在外务工的阿木子,曾到西藏、新疆等地谋生,收入微薄没有结余。2016年,他也想跟着村上一些想谋发展的人种植当归,观望后发现,当归必须当年采收,不能放,而且因种植面积小,找不到销路。 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的发展始终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块肥沃的黄土地在当时还只是糊口的薄地。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红火 万坪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全村虽栽种了4600亩核桃,但也只适合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该村5、7、14组海拔较高、位置较偏远,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我们坚持‘一核多元、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核桃产业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全村大力发展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扩宽增收渠道。”万坪村第一书记刘平介绍,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万坪村的产业逐渐红火了起来。 脱贫攻坚的大力开展,无疑给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组公路的修通,村民出行不再难;蓄水池的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作物灌溉的问题;机耕道等产业道路修到田间地头,货物运输撑起了产业桥梁…… 看着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受着重建脱贫双攻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万坪村5、7、14组村民的心也热了起来。 2017年,杨国坪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建议下,准备试种牛膝,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牛膝的价格好,总比种土豆强。”杨国坪说,加上第一书记积极帮忙跑销路,他更坚信能够闯出一条好路子。 2018年,看着牛膝长势良好,周围的村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牛膝种植。 “第一次不敢投入太多,只投资了2000元试种了2亩地,没想到第二年收入非常可观。”拿着卖牛膝的第一笔资金,阿呷布罗高兴地为家里增添了一辆运货用的三轮车,同时,毫不犹豫地将牛膝面积扩大到80亩。 而这背后,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强大支撑:缺技术,有农技员和土专家前来教授;缺资金,有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缺销路,第一书记积极联系收购商,寻找电商搭建平台…… 如今,正在动工分段修建的760米产业环线,更让村民看到了牛膝产业增收的希望。 “黄土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外出务工的人也赶着回来守着这方土地,真正印证了那句话,‘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因为脱贫攻坚的开展变了样’。”片马彝族乡副乡长吴治儀感慨地说。 帮扶有力,发展继续——在核桃林下套种喜阴中药材黄精,发展立体化农业,并采用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种苗、销路,村里提供土地、人工、管理方式,共同将中药材产业逐步打造成万坪村新的支柱产业。 郭睿 本报记者 吴丹,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209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2E/wKhuumAhfFGADYKpAIW87fooYO0714.png, ZB_AREA_LIST=, FB=

——脱贫“物”语系列报道

, TS=万坪村村民在牛膝地里守望丰收},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1, PAPERDATE=2021/02/09, DA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