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8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基金理财套路多 消费者应理性投资

专业人士:基金理财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的理财方式越来越热衷于买基金,从而当起了“养基人”。然而,受市场结构分化、行情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少购买基金的年轻人却发现,购买基金的体验和想象并不一样,甚至套路很多。对此,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基金理财投资要谨慎,不可盲目跟风。

警惕“理财课程”

记者了解到,在许多年轻人频繁使用的部分网络平台上,有不少美妆、美食、母婴类博主都开始涉足基金话题,推出一些看似科普投资知识,实则是推广“理财课程”的视频和文章。对于不少初次购买基金的年轻群体来说,急需了解买基金的基础知识。正因如此,一些所谓的“理财课程”便对这部分急需“科普”的年轻人打起了主意。

参加工作3年的市民肖悦说,自己从去年开始进行基金投资。至此,手机上的视频APP便开始接二连三接到推送各种“理财课程”的广告,声称专门为理财“小白”打造,并且“12节课12块钱”,甚至“收费0元”。

随后,肖悦抱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加入了某“理财课程”的聊天群。“‘培训老师’把基础课程的素材发到群里后,就开始不遗余力推销进阶课程,并宣称很多学员在买了进阶课程后,实现了好几倍收益。而这些课程的标价都超过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万元。”肖悦说。

我市某国有商业银行专业基金理财经理陈敏坦言,对于专业的基金经理来说,短时间实现几倍收益的投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种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套路,通过低价策略来引诱投资者“入坑”,然后再通过虚假宣传收割年轻人的“钱袋子”。

盲目跟风风险大

当下年轻人购买基金有许多共同特点:更多从社交平台获取基金知识、投资行为与社交需求互动、像追星一样追捧基金经理。

“产品选择一般都是看自己关注的几个‘大V’推荐,或是朋友买了不错,我也跟着一起买。”“身边小伙伴都在买基金,不买显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很多年轻人被去年以来的“基金热”吸引后进入基金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的“投资大V”本身投资经验其实很少,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推荐产品的套路也往往是市场上最热门的,很少提示市场风险。

在专业人士看来,盲目跟风可以说是投资的大忌。“这种‘哪里人多去哪里’的羊群效应,很容易让年轻人被‘割韭菜’。”陈敏说,目前各种网络平台上科普理财知识的视频层出不穷,各大基金公司也铆足了劲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理财直播,年轻人可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学习,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借钱购买不可行

除了盲目跟风,不少年轻人还从网络借贷平台借钱用于购买基金。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借贷资金“借基入市”,还助长了年轻人借钱投资的不良之风。

记者了解发现,一些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原创内容平台上,还有网友“手把手”教人怎么在没钱的情况下投资基金。若用“借钱买基金”“套现买基金”等关键词搜索,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操作的“攻略”。

“长久以来,借贷资金入市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每当乱象苗头出现,监管部门都会严厉打击。”陈敏说,银保监会、央行于去年11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化要求: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陈敏提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年轻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理财本是一件好事,但切不可盲目“加杠杆”,无视风险。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3, PREBM=007, NUM=7, GUID=1369332569111461889,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8,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3/10/008/1369332569111461889.html, DOCPUBTIME=2021-03-10 02:01:07, DOCAUTHOR=蒋阳阳, CLEAR_CONTENT=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的理财方式越来越热衷于买基金,从而当起了“养基人”。然而,受市场结构分化、行情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少购买基金的年轻人却发现,购买基金的体验和想象并不一样,甚至套路很多。对此,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基金理财投资要谨慎,不可盲目跟风。 警惕“理财课程” 记者了解到,在许多年轻人频繁使用的部分网络平台上,有不少美妆、美食、母婴类博主都开始涉足基金话题,推出一些看似科普投资知识,实则是推广“理财课程”的视频和文章。对于不少初次购买基金的年轻群体来说,急需了解买基金的基础知识。正因如此,一些所谓的“理财课程”便对这部分急需“科普”的年轻人打起了主意。 参加工作3年的市民肖悦说,自己从去年开始进行基金投资。至此,手机上的视频APP便开始接二连三接到推送各种“理财课程”的广告,声称专门为理财“小白”打造,并且“12节课12块钱”,甚至“收费0元”。 随后,肖悦抱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加入了某“理财课程”的聊天群。“‘培训老师’把基础课程的素材发到群里后,就开始不遗余力推销进阶课程,并宣称很多学员在买了进阶课程后,实现了好几倍收益。而这些课程的标价都超过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万元。”肖悦说。 我市某国有商业银行专业基金理财经理陈敏坦言,对于专业的基金经理来说,短时间实现几倍收益的投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种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套路,通过低价策略来引诱投资者“入坑”,然后再通过虚假宣传收割年轻人的“钱袋子”。 盲目跟风风险大 当下年轻人购买基金有许多共同特点:更多从社交平台获取基金知识、投资行为与社交需求互动、像追星一样追捧基金经理。 “产品选择一般都是看自己关注的几个‘大V’推荐,或是朋友买了不错,我也跟着一起买。”“身边小伙伴都在买基金,不买显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很多年轻人被去年以来的“基金热”吸引后进入基金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的“投资大V”本身投资经验其实很少,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推荐产品的套路也往往是市场上最热门的,很少提示市场风险。 在专业人士看来,盲目跟风可以说是投资的大忌。“这种‘哪里人多去哪里’的羊群效应,很容易让年轻人被‘割韭菜’。”陈敏说,目前各种网络平台上科普理财知识的视频层出不穷,各大基金公司也铆足了劲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理财直播,年轻人可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学习,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借钱购买不可行 除了盲目跟风,不少年轻人还从网络借贷平台借钱用于购买基金。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借贷资金“借基入市”,还助长了年轻人借钱投资的不良之风。 记者了解发现,一些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原创内容平台上,还有网友“手把手”教人怎么在没钱的情况下投资基金。若用“借钱买基金”“套现买基金”等关键词搜索,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操作的“攻略”。 “长久以来,借贷资金入市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每当乱象苗头出现,监管部门都会严厉打击。”陈敏说,银保监会、央行于去年11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化要求: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陈敏提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年轻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理财本是一件好事,但切不可盲目“加杠杆”,无视风险。, BM=008版, type=0, ZB_DROP=0, TXS=1478, NODEID=null, DOCTITLE=基金理财套路多 消费者应理性投资,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的理财方式越来越热衷于买基金,从而当起了“养基人”。然而,受市场结构分化、行情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少购买基金的年轻人却发现,购买基金的体验和想象并不一样,甚至套路很多。对此,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基金理财投资要谨慎,不可盲目跟风。

警惕“理财课程”

记者了解到,在许多年轻人频繁使用的部分网络平台上,有不少美妆、美食、母婴类博主都开始涉足基金话题,推出一些看似科普投资知识,实则是推广“理财课程”的视频和文章。对于不少初次购买基金的年轻群体来说,急需了解买基金的基础知识。正因如此,一些所谓的“理财课程”便对这部分急需“科普”的年轻人打起了主意。

参加工作3年的市民肖悦说,自己从去年开始进行基金投资。至此,手机上的视频APP便开始接二连三接到推送各种“理财课程”的广告,声称专门为理财“小白”打造,并且“12节课12块钱”,甚至“收费0元”。

随后,肖悦抱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加入了某“理财课程”的聊天群。“‘培训老师’把基础课程的素材发到群里后,就开始不遗余力推销进阶课程,并宣称很多学员在买了进阶课程后,实现了好几倍收益。而这些课程的标价都超过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万元。”肖悦说。

我市某国有商业银行专业基金理财经理陈敏坦言,对于专业的基金经理来说,短时间实现几倍收益的投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种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套路,通过低价策略来引诱投资者“入坑”,然后再通过虚假宣传收割年轻人的“钱袋子”。

盲目跟风风险大

当下年轻人购买基金有许多共同特点:更多从社交平台获取基金知识、投资行为与社交需求互动、像追星一样追捧基金经理。

“产品选择一般都是看自己关注的几个‘大V’推荐,或是朋友买了不错,我也跟着一起买。”“身边小伙伴都在买基金,不买显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很多年轻人被去年以来的“基金热”吸引后进入基金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的“投资大V”本身投资经验其实很少,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推荐产品的套路也往往是市场上最热门的,很少提示市场风险。

在专业人士看来,盲目跟风可以说是投资的大忌。“这种‘哪里人多去哪里’的羊群效应,很容易让年轻人被‘割韭菜’。”陈敏说,目前各种网络平台上科普理财知识的视频层出不穷,各大基金公司也铆足了劲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理财直播,年轻人可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学习,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借钱购买不可行

除了盲目跟风,不少年轻人还从网络借贷平台借钱用于购买基金。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借贷资金“借基入市”,还助长了年轻人借钱投资的不良之风。

记者了解发现,一些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原创内容平台上,还有网友“手把手”教人怎么在没钱的情况下投资基金。若用“借钱买基金”“套现买基金”等关键词搜索,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操作的“攻略”。

“长久以来,借贷资金入市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每当乱象苗头出现,监管部门都会严厉打击。”陈敏说,银保监会、央行于去年11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化要求: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陈敏提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年轻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理财本是一件好事,但切不可盲目“加杠杆”,无视风险。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69332569111461889, IR_CONTENT=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的理财方式越来越热衷于买基金,从而当起了“养基人”。然而,受市场结构分化、行情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少购买基金的年轻人却发现,购买基金的体验和想象并不一样,甚至套路很多。对此,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基金理财投资要谨慎,不可盲目跟风。 警惕“理财课程” 记者了解到,在许多年轻人频繁使用的部分网络平台上,有不少美妆、美食、母婴类博主都开始涉足基金话题,推出一些看似科普投资知识,实则是推广“理财课程”的视频和文章。对于不少初次购买基金的年轻群体来说,急需了解买基金的基础知识。正因如此,一些所谓的“理财课程”便对这部分急需“科普”的年轻人打起了主意。 参加工作3年的市民肖悦说,自己从去年开始进行基金投资。至此,手机上的视频APP便开始接二连三接到推送各种“理财课程”的广告,声称专门为理财“小白”打造,并且“12节课12块钱”,甚至“收费0元”。 随后,肖悦抱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心态,加入了某“理财课程”的聊天群。“‘培训老师’把基础课程的素材发到群里后,就开始不遗余力推销进阶课程,并宣称很多学员在买了进阶课程后,实现了好几倍收益。而这些课程的标价都超过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万元。”肖悦说。 我市某国有商业银行专业基金理财经理陈敏坦言,对于专业的基金经理来说,短时间实现几倍收益的投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种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套路,通过低价策略来引诱投资者“入坑”,然后再通过虚假宣传收割年轻人的“钱袋子”。 盲目跟风风险大 当下年轻人购买基金有许多共同特点:更多从社交平台获取基金知识、投资行为与社交需求互动、像追星一样追捧基金经理。 “产品选择一般都是看自己关注的几个‘大V’推荐,或是朋友买了不错,我也跟着一起买。”“身边小伙伴都在买基金,不买显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很多年轻人被去年以来的“基金热”吸引后进入基金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的“投资大V”本身投资经验其实很少,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推荐产品的套路也往往是市场上最热门的,很少提示市场风险。 在专业人士看来,盲目跟风可以说是投资的大忌。“这种‘哪里人多去哪里’的羊群效应,很容易让年轻人被‘割韭菜’。”陈敏说,目前各种网络平台上科普理财知识的视频层出不穷,各大基金公司也铆足了劲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理财直播,年轻人可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学习,但要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借钱购买不可行 除了盲目跟风,不少年轻人还从网络借贷平台借钱用于购买基金。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借贷资金“借基入市”,还助长了年轻人借钱投资的不良之风。 记者了解发现,一些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原创内容平台上,还有网友“手把手”教人怎么在没钱的情况下投资基金。若用“借钱买基金”“套现买基金”等关键词搜索,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操作的“攻略”。 “长久以来,借贷资金入市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每当乱象苗头出现,监管部门都会严厉打击。”陈敏说,银保监会、央行于去年11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化要求: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陈敏提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年轻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理财本是一件好事,但切不可盲目“加杠杆”,无视风险。,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310008.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50/wKhuumBHuBqAaFPgAHPWazwqxYk778.png, ZB_AREA_LIST=, FB=

专业人士:基金理财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8, CODE=200, CURBM=008, YEAR=2021, PAPERDATE=2021/03/10, DA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