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4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发展毫不懈怠 实干赢得未来

——从蜂桶寨乡看宝兴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依托邓池沟村新村聚居点,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

依托邓池沟村新村聚居点,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

(上接1版)

“大家速度再快些,工地上等着苗用哦。”“苗一定要带够土,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上午10时30分,负责人员组织和苗木运输的村民杨永高,从灵关镇的工地返回基地。一下车,他就对忙着挖苗、装苗的10余名工人喊道。

从2018年基地开建至今,杨永高已在家门口就业两年有余。第一年,他从事藤椒管护、桑树收割等工作;第二年,他专门买来农用三轮车为基地运输生产物资。至去年底,杨永高已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收15000余元。

“今年合作社对外承接绿化工程,他在基地的收入可以翻倍!”正给红檵木起苗的杨东康插上了话。

脱贫攻坚中,杨东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通过公益性岗位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上班6个月、每月上班15天,月收入2300元。如今,趁着巡山护林后的空闲日子,他在产业基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岗位,务工一天可收入120元。

将一筐红叶石楠放进车辆货厢,脱贫户杨良惠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今年仅是跟着合作社外出务工的,就有近40人。”

涟漪效应由此产生。因长期在基地务工练就的熟练种植技术,这些村民中不少人成为该县部分绿化企业优先聘用对象,并引来数家邻县企业与合作社联系洽谈。

另一边,基地藤椒苗圃内,马伟和张华向在苗圃内巡查的村民周朝琼,了解藤椒幼苗长势。

6亩嫁接苗圃内,一根根包裹着保温薄膜的枝条,芽头已渐复嫩绿;4亩实生苗圃内,高约15厘米的藤椒苗片片碧叶挂着雨露。

“1.2万余株嫁接苗今年入秋就能在桑叶林实现间种,加上后续成熟的苗子,2至3年后可将基地内所有桑叶林全部替换。”综合产业升级后藤椒种植面积将达到700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至少年产500公斤,根据市场行情,每亩藤椒可实现毛收入4500元。

这笔钱将用于4个方面支出,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亩藤椒采摘费2500元,每亩600元日常管护费用。剩余600元为合作社所得利润(700亩纯收入42万元),由合作社拿出其中20%,在年底时向加入合作社的158户村民分红,每户约可得红利512元。

壮大整体 “飞地经济”开辟村集体经济新路径

贯穿新村的水景连着小桥、亭台、小道,泥巴稻草“抹墙”的乡村别墅分立其间,鸟语花香的蜂桶寨乡邓池沟村(由原青坪村与原和平村合并组建)新村聚居点分外美丽。

七年多前,这座新村建成,村民们依托新家,以及邓池沟独有文化、旅游资源,陆续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李银群开了一家民宿,每年旅游旺季,她家客房总被预订一空,收获满满。

“干活了。”4月2日早上7点30分,李银群沿途约上几位同村留守妇女,赶往邓池沟村3组。那里,有作为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部分香菇大棚。

2019年初,苦于无地发展产业的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民和村,整合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50万元,利用原新华村闲置土地,建起了占地10亩的标准化种植大棚,率先开启村与村间“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迈出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新步子。

同年,蜂桶寨乡在宝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550万元,采取“1个村出土地+4个村出资金”方式,建起了占地150亩的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地处产业园核心区的原新华村,依托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成为蜂桶寨乡飞地产业园区首期建成大棚的经营主体。

“每个村当年就分了几万元。”民治村联村干部张章说,“共计产出香菇14560.5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12.728万元。”

同年,为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宝兴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农业企业发展香菇产业,项目落地核心区正位于这片飞地。至2020年底,宝兴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并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获得省级财政培育资金1000万元。这一年,邓池沟村同步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市、县两级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建起了20亩香菇种植标准化大棚。

进入大棚,李银群在扫视整齐排列的菌棒后,拿起其中一个,掰下朵朵香菇。

这样的忙碌已持续半个多月。半个月前,邓池沟村结束已建大棚为期10个月的短租,正式从以租金为村集体收入单一主体,走向以实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批出产的香菇在行业内被称为“脱袋菇”,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每公斤批发价仅为4元。即便如此,邓池沟村每天仍能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4000余元。而李银群等务工村民,每天能实现收入80元。

“第二批起就属于品质好的‘注水菇’,每公斤批发价可达到10元至16元,可一直采到8月底。今年预计可产香菇约13万公斤,根据当前市场行情,预计可实现毛收入92万余元。”负责人员组织调配、香菇运输的邓池沟村2组组长杨良军,十分看好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香菇丰收后,邓池沟村将从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利润为菌棒搭架,通过立体种植减少香菇与地面接触带来的损耗。该方式可实现香菇产量、产值提升约30%。

“村集体越强大,整村发展的后劲就越足,就越能为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村民奔康致富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邓池沟村全体村干部共同的心声。

选优配强 新生代和退休老党员同心协力谋振兴

2020年6月,结合试点开展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新华村合并为民治村。同年,通过村级换届选举,原新华村党支部委员董从淑,当选民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

民治村3组,是该村地势最高、路途最远的村民小组。4月3日上午,董从淑按约定来到这里与两位村民相见。他们一个是32岁的脱贫户、入党积极分子王兴刚,一个是46岁的入党发展对象、村妇联支委会委员张树芳。

2017年秋,村里结合宝兴县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鼓励村民采用套种方式发展芍药。但受制于传统农耕思想,50亩将于今年投产的芍药长势参差不齐。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夯实后续发展信心,成为董从淑上任后最牵挂的事。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中助力效果显著的党建示范引领,成为她解题的法宝。而已成长为芍药种植能手的王兴刚、张树芳,则成了最佳示范人员。

“董姐,除了宣传政策、发展形势,接下来具体怎么做?”“首先自己要继续把芍药种好,在此基础上,多主动向其他村民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交谈中,三个人你一言我一句,逐步明晰了后续实施方案。

2019年,原新华村采用全体村民集资入股方式,成立宝兴县友仁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用原光明村、原民和村在该村修建的大棚,发展起了草莓、香菇、葡萄等特色产业,并采用土地入股方式,先后流转土地170余亩发展起藤椒。这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有原新华村村委会主任(现民治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汪广斌。

当日下午,董从淑专程找到汪广斌。“到这个月底,草莓就可以投产啰。”进入大棚的董从淑还未开口,汪广斌就乐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

此后,两人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谈。早在村里公司成立、丰瑞农业引进之初,原新华村“两委”就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除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还要将务工村民同时培育成技术能手,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另一边,邓池沟村。通过换届选举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黄韬,也带着想法赶到了村党支部原书记熊枝洪家。

2017年6月,宝兴县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邓池沟村根据该县探索形成的山区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343”模式,持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促使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但短板也同时存在。“分发给每家的两个分类垃圾桶,还没完全发挥作用,不少村民还没形成主动分类意识。”“我虽然职务上退休了,但依然是一名党员,还可以发挥余热。”得知黄韬的来意,熊枝洪爽朗地说。

半个多小时后,一个设想初步形成:由村党总支统筹、熊枝洪牵头,组织村里普通党员成立义务宣传队。通过党员示范和入户宣传,让更多村民尽快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同行的邓池沟村宣传委员侯欢,也在两人思想碰撞中,为下一步抓好乡村振兴宣传找到灵感。“发挥县乡两级文艺表演队、村中文艺爱好者等资源,融合乡村振兴政策、新阶段‘三农’工作政策,形成小品、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并以分散演出、集中展演等方式,在实现可持续性宣传中提升宣传实效。”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宝宣供图

采访后记: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进入“十四五”,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征程就此开启。

1月15日,宝兴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全面加速乡村振兴进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要着力提升乡村建设管理水平,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扎实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月22日,宝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以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为重点,明确了2021年宝兴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落脚到实处。这一年,宝兴县除做好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外,还将全面实施县长“菜篮子”工程,打造一批果蔬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致富带头人。

透过蜂桶寨乡,我们可感受到宝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毫不懈怠和全力以赴。

一名宝兴基层党员干部说:“发展是否到位、富民是否实在,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是评价乡村振兴成效的试金石,而时时处处为民着想、实实在在干在实处,则是更好迎接民心、民声考验的唯一选项。”

民治村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一隅

民治村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一隅

蜂桶寨乡村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

蜂桶寨乡村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

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收获首批香菇

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收获首批香菇

当地村民借力乡村振兴,自建大棚发展草莓种植

当地村民借力乡村振兴,自建大棚发展草莓种植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4, PREBM=003, NUM=3, GUID=1379479261709271041,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4,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4/07/004/1379479261709271041.html, DOCPUBTIME=2021-04-07 02:00:07, DOCAUTHOR=, CLEAR_CONTENT= (上接1版) “大家速度再快些,工地上等着苗用哦。”“苗一定要带够土,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上午10时30分,负责人员组织和苗木运输的村民杨永高,从灵关镇的工地返回基地。一下车,他就对忙着挖苗、装苗的10余名工人喊道。 从2018年基地开建至今,杨永高已在家门口就业两年有余。第一年,他从事藤椒管护、桑树收割等工作;第二年,他专门买来农用三轮车为基地运输生产物资。至去年底,杨永高已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收15000余元。 “今年合作社对外承接绿化工程,他在基地的收入可以翻倍!”正给红檵木起苗的杨东康插上了话。 脱贫攻坚中,杨东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通过公益性岗位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上班6个月、每月上班15天,月收入2300元。如今,趁着巡山护林后的空闲日子,他在产业基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岗位,务工一天可收入120元。 将一筐红叶石楠放进车辆货厢,脱贫户杨良惠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今年仅是跟着合作社外出务工的,就有近40人。” 涟漪效应由此产生。因长期在基地务工练就的熟练种植技术,这些村民中不少人成为该县部分绿化企业优先聘用对象,并引来数家邻县企业与合作社联系洽谈。 另一边,基地藤椒苗圃内,马伟和张华向在苗圃内巡查的村民周朝琼,了解藤椒幼苗长势。 6亩嫁接苗圃内,一根根包裹着保温薄膜的枝条,芽头已渐复嫩绿;4亩实生苗圃内,高约15厘米的藤椒苗片片碧叶挂着雨露。 “1.2万余株嫁接苗今年入秋就能在桑叶林实现间种,加上后续成熟的苗子,2至3年后可将基地内所有桑叶林全部替换。”综合产业升级后藤椒种植面积将达到700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至少年产500公斤,根据市场行情,每亩藤椒可实现毛收入4500元。 这笔钱将用于4个方面支出,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亩藤椒采摘费2500元,每亩600元日常管护费用。剩余600元为合作社所得利润(700亩纯收入42万元),由合作社拿出其中20%,在年底时向加入合作社的158户村民分红,每户约可得红利512元。 壮大整体 “飞地经济”开辟村集体经济新路径 贯穿新村的水景连着小桥、亭台、小道,泥巴稻草“抹墙”的乡村别墅分立其间,鸟语花香的蜂桶寨乡邓池沟村(由原青坪村与原和平村合并组建)新村聚居点分外美丽。 七年多前,这座新村建成,村民们依托新家,以及邓池沟独有文化、旅游资源,陆续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李银群开了一家民宿,每年旅游旺季,她家客房总被预订一空,收获满满。 “干活了。”4月2日早上7点30分,李银群沿途约上几位同村留守妇女,赶往邓池沟村3组。那里,有作为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部分香菇大棚。 2019年初,苦于无地发展产业的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民和村,整合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50万元,利用原新华村闲置土地,建起了占地10亩的标准化种植大棚,率先开启村与村间“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迈出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新步子。 同年,蜂桶寨乡在宝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550万元,采取“1个村出土地+4个村出资金”方式,建起了占地150亩的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地处产业园核心区的原新华村,依托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成为蜂桶寨乡飞地产业园区首期建成大棚的经营主体。 “每个村当年就分了几万元。”民治村联村干部张章说,“共计产出香菇14560.5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12.728万元。” 同年,为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宝兴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农业企业发展香菇产业,项目落地核心区正位于这片飞地。至2020年底,宝兴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并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获得省级财政培育资金1000万元。这一年,邓池沟村同步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市、县两级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建起了20亩香菇种植标准化大棚。 进入大棚,李银群在扫视整齐排列的菌棒后,拿起其中一个,掰下朵朵香菇。 这样的忙碌已持续半个多月。半个月前,邓池沟村结束已建大棚为期10个月的短租,正式从以租金为村集体收入单一主体,走向以实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批出产的香菇在行业内被称为“脱袋菇”,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每公斤批发价仅为4元。即便如此,邓池沟村每天仍能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4000余元。而李银群等务工村民,每天能实现收入80元。 “第二批起就属于品质好的‘注水菇’,每公斤批发价可达到10元至16元,可一直采到8月底。今年预计可产香菇约13万公斤,根据当前市场行情,预计可实现毛收入92万余元。”负责人员组织调配、香菇运输的邓池沟村2组组长杨良军,十分看好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香菇丰收后,邓池沟村将从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利润为菌棒搭架,通过立体种植减少香菇与地面接触带来的损耗。该方式可实现香菇产量、产值提升约30%。 “村集体越强大,整村发展的后劲就越足,就越能为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村民奔康致富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邓池沟村全体村干部共同的心声。 选优配强 新生代和退休老党员同心协力谋振兴 2020年6月,结合试点开展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新华村合并为民治村。同年,通过村级换届选举,原新华村党支部委员董从淑,当选民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 民治村3组,是该村地势最高、路途最远的村民小组。4月3日上午,董从淑按约定来到这里与两位村民相见。他们一个是32岁的脱贫户、入党积极分子王兴刚,一个是46岁的入党发展对象、村妇联支委会委员张树芳。 2017年秋,村里结合宝兴县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鼓励村民采用套种方式发展芍药。但受制于传统农耕思想,50亩将于今年投产的芍药长势参差不齐。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夯实后续发展信心,成为董从淑上任后最牵挂的事。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中助力效果显著的党建示范引领,成为她解题的法宝。而已成长为芍药种植能手的王兴刚、张树芳,则成了最佳示范人员。 “董姐,除了宣传政策、发展形势,接下来具体怎么做?”“首先自己要继续把芍药种好,在此基础上,多主动向其他村民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交谈中,三个人你一言我一句,逐步明晰了后续实施方案。 2019年,原新华村采用全体村民集资入股方式,成立宝兴县友仁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用原光明村、原民和村在该村修建的大棚,发展起了草莓、香菇、葡萄等特色产业,并采用土地入股方式,先后流转土地170余亩发展起藤椒。这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有原新华村村委会主任(现民治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汪广斌。 当日下午,董从淑专程找到汪广斌。“到这个月底,草莓就可以投产啰。”进入大棚的董从淑还未开口,汪广斌就乐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 此后,两人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谈。早在村里公司成立、丰瑞农业引进之初,原新华村“两委”就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除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还要将务工村民同时培育成技术能手,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另一边,邓池沟村。通过换届选举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黄韬,也带着想法赶到了村党支部原书记熊枝洪家。 2017年6月,宝兴县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邓池沟村根据该县探索形成的山区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343”模式,持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促使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但短板也同时存在。“分发给每家的两个分类垃圾桶,还没完全发挥作用,不少村民还没形成主动分类意识。”“我虽然职务上退休了,但依然是一名党员,还可以发挥余热。”得知黄韬的来意,熊枝洪爽朗地说。 半个多小时后,一个设想初步形成:由村党总支统筹、熊枝洪牵头,组织村里普通党员成立义务宣传队。通过党员示范和入户宣传,让更多村民尽快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同行的邓池沟村宣传委员侯欢,也在两人思想碰撞中,为下一步抓好乡村振兴宣传找到灵感。“发挥县乡两级文艺表演队、村中文艺爱好者等资源,融合乡村振兴政策、新阶段‘三农’工作政策,形成小品、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并以分散演出、集中展演等方式,在实现可持续性宣传中提升宣传实效。”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宝宣供图 采访后记: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进入“十四五”,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征程就此开启。 1月15日,宝兴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全面加速乡村振兴进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要着力提升乡村建设管理水平,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扎实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月22日,宝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以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为重点,明确了2021年宝兴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落脚到实处。这一年,宝兴县除做好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外,还将全面实施县长“菜篮子”工程,打造一批果蔬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致富带头人。 透过蜂桶寨乡,我们可感受到宝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毫不懈怠和全力以赴。 一名宝兴基层党员干部说:“发展是否到位、富民是否实在,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是评价乡村振兴成效的试金石,而时时处处为民着想、实实在在干在实处,则是更好迎接民心、民声考验的唯一选项。”, BM=004版, type=0, ZB_DROP=0, TXS=4233, NODEID=null, DOCTITLE=发展毫不懈怠 实干赢得未来,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依托邓池沟村新村聚居点,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

依托邓池沟村新村聚居点,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

(上接1版)

“大家速度再快些,工地上等着苗用哦。”“苗一定要带够土,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上午10时30分,负责人员组织和苗木运输的村民杨永高,从灵关镇的工地返回基地。一下车,他就对忙着挖苗、装苗的10余名工人喊道。

从2018年基地开建至今,杨永高已在家门口就业两年有余。第一年,他从事藤椒管护、桑树收割等工作;第二年,他专门买来农用三轮车为基地运输生产物资。至去年底,杨永高已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收15000余元。

“今年合作社对外承接绿化工程,他在基地的收入可以翻倍!”正给红檵木起苗的杨东康插上了话。

脱贫攻坚中,杨东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通过公益性岗位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上班6个月、每月上班15天,月收入2300元。如今,趁着巡山护林后的空闲日子,他在产业基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岗位,务工一天可收入120元。

将一筐红叶石楠放进车辆货厢,脱贫户杨良惠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今年仅是跟着合作社外出务工的,就有近40人。”

涟漪效应由此产生。因长期在基地务工练就的熟练种植技术,这些村民中不少人成为该县部分绿化企业优先聘用对象,并引来数家邻县企业与合作社联系洽谈。

另一边,基地藤椒苗圃内,马伟和张华向在苗圃内巡查的村民周朝琼,了解藤椒幼苗长势。

6亩嫁接苗圃内,一根根包裹着保温薄膜的枝条,芽头已渐复嫩绿;4亩实生苗圃内,高约15厘米的藤椒苗片片碧叶挂着雨露。

“1.2万余株嫁接苗今年入秋就能在桑叶林实现间种,加上后续成熟的苗子,2至3年后可将基地内所有桑叶林全部替换。”综合产业升级后藤椒种植面积将达到700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至少年产500公斤,根据市场行情,每亩藤椒可实现毛收入4500元。

这笔钱将用于4个方面支出,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亩藤椒采摘费2500元,每亩600元日常管护费用。剩余600元为合作社所得利润(700亩纯收入42万元),由合作社拿出其中20%,在年底时向加入合作社的158户村民分红,每户约可得红利512元。

壮大整体 “飞地经济”开辟村集体经济新路径

贯穿新村的水景连着小桥、亭台、小道,泥巴稻草“抹墙”的乡村别墅分立其间,鸟语花香的蜂桶寨乡邓池沟村(由原青坪村与原和平村合并组建)新村聚居点分外美丽。

七年多前,这座新村建成,村民们依托新家,以及邓池沟独有文化、旅游资源,陆续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李银群开了一家民宿,每年旅游旺季,她家客房总被预订一空,收获满满。

“干活了。”4月2日早上7点30分,李银群沿途约上几位同村留守妇女,赶往邓池沟村3组。那里,有作为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部分香菇大棚。

2019年初,苦于无地发展产业的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民和村,整合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50万元,利用原新华村闲置土地,建起了占地10亩的标准化种植大棚,率先开启村与村间“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迈出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新步子。

同年,蜂桶寨乡在宝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550万元,采取“1个村出土地+4个村出资金”方式,建起了占地150亩的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地处产业园核心区的原新华村,依托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成为蜂桶寨乡飞地产业园区首期建成大棚的经营主体。

“每个村当年就分了几万元。”民治村联村干部张章说,“共计产出香菇14560.5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12.728万元。”

同年,为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宝兴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农业企业发展香菇产业,项目落地核心区正位于这片飞地。至2020年底,宝兴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并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获得省级财政培育资金1000万元。这一年,邓池沟村同步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市、县两级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建起了20亩香菇种植标准化大棚。

进入大棚,李银群在扫视整齐排列的菌棒后,拿起其中一个,掰下朵朵香菇。

这样的忙碌已持续半个多月。半个月前,邓池沟村结束已建大棚为期10个月的短租,正式从以租金为村集体收入单一主体,走向以实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批出产的香菇在行业内被称为“脱袋菇”,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每公斤批发价仅为4元。即便如此,邓池沟村每天仍能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4000余元。而李银群等务工村民,每天能实现收入80元。

“第二批起就属于品质好的‘注水菇’,每公斤批发价可达到10元至16元,可一直采到8月底。今年预计可产香菇约13万公斤,根据当前市场行情,预计可实现毛收入92万余元。”负责人员组织调配、香菇运输的邓池沟村2组组长杨良军,十分看好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香菇丰收后,邓池沟村将从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利润为菌棒搭架,通过立体种植减少香菇与地面接触带来的损耗。该方式可实现香菇产量、产值提升约30%。

“村集体越强大,整村发展的后劲就越足,就越能为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村民奔康致富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邓池沟村全体村干部共同的心声。

选优配强 新生代和退休老党员同心协力谋振兴

2020年6月,结合试点开展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新华村合并为民治村。同年,通过村级换届选举,原新华村党支部委员董从淑,当选民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

民治村3组,是该村地势最高、路途最远的村民小组。4月3日上午,董从淑按约定来到这里与两位村民相见。他们一个是32岁的脱贫户、入党积极分子王兴刚,一个是46岁的入党发展对象、村妇联支委会委员张树芳。

2017年秋,村里结合宝兴县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鼓励村民采用套种方式发展芍药。但受制于传统农耕思想,50亩将于今年投产的芍药长势参差不齐。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夯实后续发展信心,成为董从淑上任后最牵挂的事。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中助力效果显著的党建示范引领,成为她解题的法宝。而已成长为芍药种植能手的王兴刚、张树芳,则成了最佳示范人员。

“董姐,除了宣传政策、发展形势,接下来具体怎么做?”“首先自己要继续把芍药种好,在此基础上,多主动向其他村民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交谈中,三个人你一言我一句,逐步明晰了后续实施方案。

2019年,原新华村采用全体村民集资入股方式,成立宝兴县友仁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用原光明村、原民和村在该村修建的大棚,发展起了草莓、香菇、葡萄等特色产业,并采用土地入股方式,先后流转土地170余亩发展起藤椒。这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有原新华村村委会主任(现民治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汪广斌。

当日下午,董从淑专程找到汪广斌。“到这个月底,草莓就可以投产啰。”进入大棚的董从淑还未开口,汪广斌就乐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

此后,两人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谈。早在村里公司成立、丰瑞农业引进之初,原新华村“两委”就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除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还要将务工村民同时培育成技术能手,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另一边,邓池沟村。通过换届选举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黄韬,也带着想法赶到了村党支部原书记熊枝洪家。

2017年6月,宝兴县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邓池沟村根据该县探索形成的山区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343”模式,持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促使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但短板也同时存在。“分发给每家的两个分类垃圾桶,还没完全发挥作用,不少村民还没形成主动分类意识。”“我虽然职务上退休了,但依然是一名党员,还可以发挥余热。”得知黄韬的来意,熊枝洪爽朗地说。

半个多小时后,一个设想初步形成:由村党总支统筹、熊枝洪牵头,组织村里普通党员成立义务宣传队。通过党员示范和入户宣传,让更多村民尽快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同行的邓池沟村宣传委员侯欢,也在两人思想碰撞中,为下一步抓好乡村振兴宣传找到灵感。“发挥县乡两级文艺表演队、村中文艺爱好者等资源,融合乡村振兴政策、新阶段‘三农’工作政策,形成小品、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并以分散演出、集中展演等方式,在实现可持续性宣传中提升宣传实效。”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宝宣供图

采访后记: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进入“十四五”,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征程就此开启。

1月15日,宝兴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全面加速乡村振兴进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要着力提升乡村建设管理水平,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扎实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月22日,宝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以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为重点,明确了2021年宝兴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落脚到实处。这一年,宝兴县除做好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外,还将全面实施县长“菜篮子”工程,打造一批果蔬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致富带头人。

透过蜂桶寨乡,我们可感受到宝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毫不懈怠和全力以赴。

一名宝兴基层党员干部说:“发展是否到位、富民是否实在,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是评价乡村振兴成效的试金石,而时时处处为民着想、实实在在干在实处,则是更好迎接民心、民声考验的唯一选项。”

民治村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一隅

民治村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一隅

蜂桶寨乡村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

蜂桶寨乡村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

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收获首批香菇

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收获首批香菇

当地村民借力乡村振兴,自建大棚发展草莓种植

当地村民借力乡村振兴,自建大棚发展草莓种植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79479261709271041, IR_CONTENT= (上接1版) “大家速度再快些,工地上等着苗用哦。”“苗一定要带够土,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上午10时30分,负责人员组织和苗木运输的村民杨永高,从灵关镇的工地返回基地。一下车,他就对忙着挖苗、装苗的10余名工人喊道。 从2018年基地开建至今,杨永高已在家门口就业两年有余。第一年,他从事藤椒管护、桑树收割等工作;第二年,他专门买来农用三轮车为基地运输生产物资。至去年底,杨永高已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收15000余元。 “今年合作社对外承接绿化工程,他在基地的收入可以翻倍!”正给红檵木起苗的杨东康插上了话。 脱贫攻坚中,杨东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通过公益性岗位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上班6个月、每月上班15天,月收入2300元。如今,趁着巡山护林后的空闲日子,他在产业基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岗位,务工一天可收入120元。 将一筐红叶石楠放进车辆货厢,脱贫户杨良惠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今年仅是跟着合作社外出务工的,就有近40人。” 涟漪效应由此产生。因长期在基地务工练就的熟练种植技术,这些村民中不少人成为该县部分绿化企业优先聘用对象,并引来数家邻县企业与合作社联系洽谈。 另一边,基地藤椒苗圃内,马伟和张华向在苗圃内巡查的村民周朝琼,了解藤椒幼苗长势。 6亩嫁接苗圃内,一根根包裹着保温薄膜的枝条,芽头已渐复嫩绿;4亩实生苗圃内,高约15厘米的藤椒苗片片碧叶挂着雨露。 “1.2万余株嫁接苗今年入秋就能在桑叶林实现间种,加上后续成熟的苗子,2至3年后可将基地内所有桑叶林全部替换。”综合产业升级后藤椒种植面积将达到700亩、进入丰产期后每亩至少年产500公斤,根据市场行情,每亩藤椒可实现毛收入4500元。 这笔钱将用于4个方面支出,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每亩藤椒采摘费2500元,每亩600元日常管护费用。剩余600元为合作社所得利润(700亩纯收入42万元),由合作社拿出其中20%,在年底时向加入合作社的158户村民分红,每户约可得红利512元。 壮大整体 “飞地经济”开辟村集体经济新路径 贯穿新村的水景连着小桥、亭台、小道,泥巴稻草“抹墙”的乡村别墅分立其间,鸟语花香的蜂桶寨乡邓池沟村(由原青坪村与原和平村合并组建)新村聚居点分外美丽。 七年多前,这座新村建成,村民们依托新家,以及邓池沟独有文化、旅游资源,陆续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李银群开了一家民宿,每年旅游旺季,她家客房总被预订一空,收获满满。 “干活了。”4月2日早上7点30分,李银群沿途约上几位同村留守妇女,赶往邓池沟村3组。那里,有作为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部分香菇大棚。 2019年初,苦于无地发展产业的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民和村,整合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50万元,利用原新华村闲置土地,建起了占地10亩的标准化种植大棚,率先开启村与村间“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迈出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新步子。 同年,蜂桶寨乡在宝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550万元,采取“1个村出土地+4个村出资金”方式,建起了占地150亩的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地处产业园核心区的原新华村,依托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成为蜂桶寨乡飞地产业园区首期建成大棚的经营主体。 “每个村当年就分了几万元。”民治村联村干部张章说,“共计产出香菇14560.5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12.728万元。” 同年,为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宝兴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农业企业发展香菇产业,项目落地核心区正位于这片飞地。至2020年底,宝兴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并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获得省级财政培育资金1000万元。这一年,邓池沟村同步整合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市、县两级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建起了20亩香菇种植标准化大棚。 进入大棚,李银群在扫视整齐排列的菌棒后,拿起其中一个,掰下朵朵香菇。 这样的忙碌已持续半个多月。半个月前,邓池沟村结束已建大棚为期10个月的短租,正式从以租金为村集体收入单一主体,走向以实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批出产的香菇在行业内被称为“脱袋菇”,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每公斤批发价仅为4元。即便如此,邓池沟村每天仍能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4000余元。而李银群等务工村民,每天能实现收入80元。 “第二批起就属于品质好的‘注水菇’,每公斤批发价可达到10元至16元,可一直采到8月底。今年预计可产香菇约13万公斤,根据当前市场行情,预计可实现毛收入92万余元。”负责人员组织调配、香菇运输的邓池沟村2组组长杨良军,十分看好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香菇丰收后,邓池沟村将从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利润为菌棒搭架,通过立体种植减少香菇与地面接触带来的损耗。该方式可实现香菇产量、产值提升约30%。 “村集体越强大,整村发展的后劲就越足,就越能为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村民奔康致富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邓池沟村全体村干部共同的心声。 选优配强 新生代和退休老党员同心协力谋振兴 2020年6月,结合试点开展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蜂桶寨乡原光明村、原新华村合并为民治村。同年,通过村级换届选举,原新华村党支部委员董从淑,当选民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 民治村3组,是该村地势最高、路途最远的村民小组。4月3日上午,董从淑按约定来到这里与两位村民相见。他们一个是32岁的脱贫户、入党积极分子王兴刚,一个是46岁的入党发展对象、村妇联支委会委员张树芳。 2017年秋,村里结合宝兴县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鼓励村民采用套种方式发展芍药。但受制于传统农耕思想,50亩将于今年投产的芍药长势参差不齐。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夯实后续发展信心,成为董从淑上任后最牵挂的事。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中助力效果显著的党建示范引领,成为她解题的法宝。而已成长为芍药种植能手的王兴刚、张树芳,则成了最佳示范人员。 “董姐,除了宣传政策、发展形势,接下来具体怎么做?”“首先自己要继续把芍药种好,在此基础上,多主动向其他村民传授种植管理技术……”交谈中,三个人你一言我一句,逐步明晰了后续实施方案。 2019年,原新华村采用全体村民集资入股方式,成立宝兴县友仁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租用原光明村、原民和村在该村修建的大棚,发展起了草莓、香菇、葡萄等特色产业,并采用土地入股方式,先后流转土地170余亩发展起藤椒。这其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有原新华村村委会主任(现民治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汪广斌。 当日下午,董从淑专程找到汪广斌。“到这个月底,草莓就可以投产啰。”进入大棚的董从淑还未开口,汪广斌就乐呵呵地打开了话匣子。 此后,两人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谈。早在村里公司成立、丰瑞农业引进之初,原新华村“两委”就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除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还要将务工村民同时培育成技术能手,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另一边,邓池沟村。通过换届选举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黄韬,也带着想法赶到了村党支部原书记熊枝洪家。 2017年6月,宝兴县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邓池沟村根据该县探索形成的山区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343”模式,持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促使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但短板也同时存在。“分发给每家的两个分类垃圾桶,还没完全发挥作用,不少村民还没形成主动分类意识。”“我虽然职务上退休了,但依然是一名党员,还可以发挥余热。”得知黄韬的来意,熊枝洪爽朗地说。 半个多小时后,一个设想初步形成:由村党总支统筹、熊枝洪牵头,组织村里普通党员成立义务宣传队。通过党员示范和入户宣传,让更多村民尽快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同行的邓池沟村宣传委员侯欢,也在两人思想碰撞中,为下一步抓好乡村振兴宣传找到灵感。“发挥县乡两级文艺表演队、村中文艺爱好者等资源,融合乡村振兴政策、新阶段‘三农’工作政策,形成小品、相声、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并以分散演出、集中展演等方式,在实现可持续性宣传中提升宣传实效。”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宝宣供图 采访后记: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进入“十四五”,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征程就此开启。 1月15日,宝兴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全面加速乡村振兴进程,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增强乡村内生发展能力;要着力提升乡村建设管理水平,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扎实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2月22日,宝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以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为重点,明确了2021年宝兴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落脚到实处。这一年,宝兴县除做好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外,还将全面实施县长“菜篮子”工程,打造一批果蔬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致富带头人。 透过蜂桶寨乡,我们可感受到宝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毫不懈怠和全力以赴。 一名宝兴基层党员干部说:“发展是否到位、富民是否实在,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是评价乡村振兴成效的试金石,而时时处处为民着想、实实在在干在实处,则是更好迎接民心、民声考验的唯一选项。”,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407004.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71/wKhuumBsokiAMexCAOj8CVtTHxE133.png, ZB_AREA_LIST=, FB=

——从蜂桶寨乡看宝兴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TS=依托邓池沟村新村聚居点,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 &&民治村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一隅&&蜂桶寨乡村集体经济飞地产业园&&邓池沟村集体经济产业收获首批香菇&&当地村民借力乡村振兴,自建大棚发展草莓种植},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5, CODE=200, CURBM=004, YEAR=2021, PAPERDATE=2021/04/07, DA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