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4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扎根基层法院33年

法官赵晓东——忠于法律 忠于事实

赵晓东(中)接待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

赵晓东(中)接待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

人物名片:

赵晓东,石棉县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严把案件质量关;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服务群众千千万;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等,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荣誉天平奖章”。

司法为民

三十三年如一日

4月16日,石棉县法院副院长办公室内,赵晓东低头翻阅卷宗,不时用笔记录。

1987年,赵晓东考进石棉县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书记员、法官、副庭长、庭长、纪检组长、副院长,一路走来,他都在审判一线。择一事,终一生。如今,53岁的他已经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

刚参加工作时,赵晓东被分配到距离石棉县城最远的法庭——新民法庭。“主要审理、调解一些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等案件。”赵晓东介绍,当时面对这一类型的案件,主要采用调解方式解决,也就是现在说的“诉前调解”。有时,当事人写一个诉状,表明自己受到财产侵害,但许多信息不明晰。由于交通工具有限,为调查收集证据,赵晓东与同事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村上调查取证,一来一去要好几天。为了一个案子,法官可谓是“跑断腿”。

后来,条件慢慢改善,法院配备了摩托车。1989年到1994年,赵晓东作为书记员,兼顾安顺法庭和新民法庭。那段时间,他骑着摩托车和法官一起,把足迹遍及法庭辖区的各个村落。“换胎补胎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骑摩托车办案,赵晓东还练就出修摩托车的技能,甚至能将一辆摩托车拆了重装。

让赵晓东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骑摩托车去草科了解案件情况,那天所驾驶的摩托车多次出现故障,早上8点出发直到下午4点过才到村上。

道路条件不好,又逢车辆连续出现故障;返途中,又遇到大雾,他们次日凌晨2点过才到家。为了当天来回,有时他们凌晨4点便要出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服务了一名又一名老百姓,解决了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烦恼。

面对邻里纠纷,调解为主,但处理起来同样棘手。曾经有一名藏族群众到法院来反映家里的小牛被偷。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小牛是自己家的。

一头牛,对于群众来说属于家中的重要财产。如何判断牛的归属?赵晓东原本打算通过鉴定来解决,但当时未找到专业鉴定机构。后来在调查中,赵晓东等人发现两家本来就有矛盾,于是赵晓东等人摆事实、讲道理……最终通过调解方式,让小牛归属问题得到解决。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赵晓东体验到作为法院人的职业荣誉感。在基层法庭的办案经历,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群众长期打交道中,也锻炼了赵晓东的意志品质,让其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化解矛盾

少数民族文化助力调解

石棉县地处雅安市西南部,贡嘎山南麓,是多民族杂居地区。遇到少数民族发生纠纷的问题,有时会涉及两个家族。

曾经,石棉县新民乡有一对订婚的藏族男女,后来女方悔婚。由于彩礼退还问题,双方分歧较大,发生纠纷。

这起案件,赵晓东格外印象深刻。

他们调查了解到,当地有“多退或加倍退还”的习俗。这意味着如果女方悔婚,要退付更多。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赵晓东介绍,法院先通过当地少数民族村干部理顺各自家族背景,再由双方家族头人出面做工作,配合法官释法讲理。

最终,经过反复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和解,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处理少数民族案件,关键要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邀请当地有威望的人参与,进而促进问题的圆满解决。”赵晓东说,也是在办理一起起涉及少数民族的调解案件中,石棉县法院逐渐总结形成富有特色的调解办法。

石棉县法院结合辖区民族特点,为少数民族量身定制调解方式,设立“德古调解室”和“路吉达刻调解室”,在通晓藏语、彝语与民族习惯的少数民族有威望的人中聘请调解员。

2018年7月,石棉县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心挂牌成立“德古调解工作室”,启动引入“德古”调解员参与家事纠纷调处的新模式。当年9月,赵晓东与特邀“路吉达刻”调解员在石棉县人民法院挂牌成立调解室。

石棉县法院自引入“德古”“路吉达刻”调解员参与调处矛盾纠纷以来,实现法律与民族习惯的充分融合,打通基层法治的“末梢神经”,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敲响法槌

带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

4月15日,经过石棉县法院法官的耐心调解,涉及101名企业职工和3名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的欠薪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当日,当事人三方联合定制三面锦旗送到石棉县法院表达感谢。

在这起案件中,企业和职工双方对调解结果比较满意,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而这背后,是包括赵晓东在内的石棉县法院工作人员付出的辛苦努力。

在清理“僵尸”企业资产情况时,石棉县法院发现某企业未偿清企业职工工资。案件的难点在于,虽然企业职工签订了合同,但企业职工手上没有合同;企业到底欠了多少钱,经济补偿金怎么赔;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时也未找到。这起案件涉及一百多人,背后是一百多个家庭,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在赵晓东的带领下,石棉县法院多名法官参与,经过多方努力找到法定代表人;在开庭前,前往雨城区召开庭前会议,围绕双方争议点,提出建议;最终通过调解的方式,经过逐人、逐笔核实,涉及一百多人的欠薪案件圆满解决。

今年年初,一名群众返乡后,第二天到工地打工,干活一个小时左右便意外死亡。而工程负责人所在的工地只涉及几万元工程款,如何赔偿?在赵晓东的努力下,最终该案也依法调解成功。

为什么能办理好疑难案件?不停地学习是赵晓东的秘诀,“面对疑难案件,要严格法律程序,仔细梳理甄别证据,理清法律关系,妥善处理案件。”

看法律类书籍是赵晓东独有的放松方式,“不觉得累,看法律书反而觉得很放松”。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平时更要多学习,“任何事情都有处理的方法”。

“忠于法律,忠于事实”一直是赵晓东坚持的工作原则。他表示,不管开庭还是书写判决书,都要说理充分,而这需要花费大量力气和精力来做。“百姓欢笑咱欢颜,终身无悔做法官”,每个当事人的问题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群众得到获得感、满足感时,赵晓东也会很开心,“累并快乐着,我敬爱法官这份职业。”

本报记者 李晓明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4, PREBM=003, NUM=3, GUID=1387451962131415040,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4,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4/29/004/1387451962131415040.html, DOCPUBTIME=2021-04-29 02:00:07, DOCAUTHOR=李晓明, CLEAR_CONTENT=人物名片: 赵晓东,石棉县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严把案件质量关;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服务群众千千万;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等,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荣誉天平奖章”。 司法为民 三十三年如一日 4月16日,石棉县法院副院长办公室内,赵晓东低头翻阅卷宗,不时用笔记录。 1987年,赵晓东考进石棉县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书记员、法官、副庭长、庭长、纪检组长、副院长,一路走来,他都在审判一线。择一事,终一生。如今,53岁的他已经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 刚参加工作时,赵晓东被分配到距离石棉县城最远的法庭——新民法庭。“主要审理、调解一些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等案件。”赵晓东介绍,当时面对这一类型的案件,主要采用调解方式解决,也就是现在说的“诉前调解”。有时,当事人写一个诉状,表明自己受到财产侵害,但许多信息不明晰。由于交通工具有限,为调查收集证据,赵晓东与同事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村上调查取证,一来一去要好几天。为了一个案子,法官可谓是“跑断腿”。 后来,条件慢慢改善,法院配备了摩托车。1989年到1994年,赵晓东作为书记员,兼顾安顺法庭和新民法庭。那段时间,他骑着摩托车和法官一起,把足迹遍及法庭辖区的各个村落。“换胎补胎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骑摩托车办案,赵晓东还练就出修摩托车的技能,甚至能将一辆摩托车拆了重装。 让赵晓东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骑摩托车去草科了解案件情况,那天所驾驶的摩托车多次出现故障,早上8点出发直到下午4点过才到村上。 道路条件不好,又逢车辆连续出现故障;返途中,又遇到大雾,他们次日凌晨2点过才到家。为了当天来回,有时他们凌晨4点便要出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服务了一名又一名老百姓,解决了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烦恼。 面对邻里纠纷,调解为主,但处理起来同样棘手。曾经有一名藏族群众到法院来反映家里的小牛被偷。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小牛是自己家的。 一头牛,对于群众来说属于家中的重要财产。如何判断牛的归属?赵晓东原本打算通过鉴定来解决,但当时未找到专业鉴定机构。后来在调查中,赵晓东等人发现两家本来就有矛盾,于是赵晓东等人摆事实、讲道理……最终通过调解方式,让小牛归属问题得到解决。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赵晓东体验到作为法院人的职业荣誉感。在基层法庭的办案经历,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群众长期打交道中,也锻炼了赵晓东的意志品质,让其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化解矛盾 少数民族文化助力调解 石棉县地处雅安市西南部,贡嘎山南麓,是多民族杂居地区。遇到少数民族发生纠纷的问题,有时会涉及两个家族。 曾经,石棉县新民乡有一对订婚的藏族男女,后来女方悔婚。由于彩礼退还问题,双方分歧较大,发生纠纷。 这起案件,赵晓东格外印象深刻。 他们调查了解到,当地有“多退或加倍退还”的习俗。这意味着如果女方悔婚,要退付更多。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赵晓东介绍,法院先通过当地少数民族村干部理顺各自家族背景,再由双方家族头人出面做工作,配合法官释法讲理。 最终,经过反复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和解,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处理少数民族案件,关键要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邀请当地有威望的人参与,进而促进问题的圆满解决。”赵晓东说,也是在办理一起起涉及少数民族的调解案件中,石棉县法院逐渐总结形成富有特色的调解办法。 石棉县法院结合辖区民族特点,为少数民族量身定制调解方式,设立“德古调解室”和“路吉达刻调解室”,在通晓藏语、彝语与民族习惯的少数民族有威望的人中聘请调解员。 2018年7月,石棉县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心挂牌成立“德古调解工作室”,启动引入“德古”调解员参与家事纠纷调处的新模式。当年9月,赵晓东与特邀“路吉达刻”调解员在石棉县人民法院挂牌成立调解室。 石棉县法院自引入“德古”“路吉达刻”调解员参与调处矛盾纠纷以来,实现法律与民族习惯的充分融合,打通基层法治的“末梢神经”,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敲响法槌 带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 4月15日,经过石棉县法院法官的耐心调解,涉及101名企业职工和3名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的欠薪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当日,当事人三方联合定制三面锦旗送到石棉县法院表达感谢。 在这起案件中,企业和职工双方对调解结果比较满意,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而这背后,是包括赵晓东在内的石棉县法院工作人员付出的辛苦努力。 在清理“僵尸”企业资产情况时,石棉县法院发现某企业未偿清企业职工工资。案件的难点在于,虽然企业职工签订了合同,但企业职工手上没有合同;企业到底欠了多少钱,经济补偿金怎么赔;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时也未找到。这起案件涉及一百多人,背后是一百多个家庭,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在赵晓东的带领下,石棉县法院多名法官参与,经过多方努力找到法定代表人;在开庭前,前往雨城区召开庭前会议,围绕双方争议点,提出建议;最终通过调解的方式,经过逐人、逐笔核实,涉及一百多人的欠薪案件圆满解决。 今年年初,一名群众返乡后,第二天到工地打工,干活一个小时左右便意外死亡。而工程负责人所在的工地只涉及几万元工程款,如何赔偿?在赵晓东的努力下,最终该案也依法调解成功。 为什么能办理好疑难案件?不停地学习是赵晓东的秘诀,“面对疑难案件,要严格法律程序,仔细梳理甄别证据,理清法律关系,妥善处理案件。” 看法律类书籍是赵晓东独有的放松方式,“不觉得累,看法律书反而觉得很放松”。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平时更要多学习,“任何事情都有处理的方法”。 “忠于法律,忠于事实”一直是赵晓东坚持的工作原则。他表示,不管开庭还是书写判决书,都要说理充分,而这需要花费大量力气和精力来做。“百姓欢笑咱欢颜,终身无悔做法官”,每个当事人的问题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群众得到获得感、满足感时,赵晓东也会很开心,“累并快乐着,我敬爱法官这份职业。” 本报记者 李晓明, BM=004版, type=0, ZB_DROP=0, TXS=2625, NODEID=null, DOCTITLE=法官赵晓东——忠于法律 忠于事实,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扎根基层法院33年, ZB_ORIGINAL=1, CONTENT=
赵晓东(中)接待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

赵晓东(中)接待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

人物名片:

赵晓东,石棉县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严把案件质量关;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服务群众千千万;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等,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荣誉天平奖章”。

司法为民

三十三年如一日

4月16日,石棉县法院副院长办公室内,赵晓东低头翻阅卷宗,不时用笔记录。

1987年,赵晓东考进石棉县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书记员、法官、副庭长、庭长、纪检组长、副院长,一路走来,他都在审判一线。择一事,终一生。如今,53岁的他已经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

刚参加工作时,赵晓东被分配到距离石棉县城最远的法庭——新民法庭。“主要审理、调解一些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等案件。”赵晓东介绍,当时面对这一类型的案件,主要采用调解方式解决,也就是现在说的“诉前调解”。有时,当事人写一个诉状,表明自己受到财产侵害,但许多信息不明晰。由于交通工具有限,为调查收集证据,赵晓东与同事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村上调查取证,一来一去要好几天。为了一个案子,法官可谓是“跑断腿”。

后来,条件慢慢改善,法院配备了摩托车。1989年到1994年,赵晓东作为书记员,兼顾安顺法庭和新民法庭。那段时间,他骑着摩托车和法官一起,把足迹遍及法庭辖区的各个村落。“换胎补胎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骑摩托车办案,赵晓东还练就出修摩托车的技能,甚至能将一辆摩托车拆了重装。

让赵晓东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骑摩托车去草科了解案件情况,那天所驾驶的摩托车多次出现故障,早上8点出发直到下午4点过才到村上。

道路条件不好,又逢车辆连续出现故障;返途中,又遇到大雾,他们次日凌晨2点过才到家。为了当天来回,有时他们凌晨4点便要出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服务了一名又一名老百姓,解决了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烦恼。

面对邻里纠纷,调解为主,但处理起来同样棘手。曾经有一名藏族群众到法院来反映家里的小牛被偷。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小牛是自己家的。

一头牛,对于群众来说属于家中的重要财产。如何判断牛的归属?赵晓东原本打算通过鉴定来解决,但当时未找到专业鉴定机构。后来在调查中,赵晓东等人发现两家本来就有矛盾,于是赵晓东等人摆事实、讲道理……最终通过调解方式,让小牛归属问题得到解决。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赵晓东体验到作为法院人的职业荣誉感。在基层法庭的办案经历,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群众长期打交道中,也锻炼了赵晓东的意志品质,让其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化解矛盾

少数民族文化助力调解

石棉县地处雅安市西南部,贡嘎山南麓,是多民族杂居地区。遇到少数民族发生纠纷的问题,有时会涉及两个家族。

曾经,石棉县新民乡有一对订婚的藏族男女,后来女方悔婚。由于彩礼退还问题,双方分歧较大,发生纠纷。

这起案件,赵晓东格外印象深刻。

他们调查了解到,当地有“多退或加倍退还”的习俗。这意味着如果女方悔婚,要退付更多。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赵晓东介绍,法院先通过当地少数民族村干部理顺各自家族背景,再由双方家族头人出面做工作,配合法官释法讲理。

最终,经过反复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和解,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处理少数民族案件,关键要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邀请当地有威望的人参与,进而促进问题的圆满解决。”赵晓东说,也是在办理一起起涉及少数民族的调解案件中,石棉县法院逐渐总结形成富有特色的调解办法。

石棉县法院结合辖区民族特点,为少数民族量身定制调解方式,设立“德古调解室”和“路吉达刻调解室”,在通晓藏语、彝语与民族习惯的少数民族有威望的人中聘请调解员。

2018年7月,石棉县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心挂牌成立“德古调解工作室”,启动引入“德古”调解员参与家事纠纷调处的新模式。当年9月,赵晓东与特邀“路吉达刻”调解员在石棉县人民法院挂牌成立调解室。

石棉县法院自引入“德古”“路吉达刻”调解员参与调处矛盾纠纷以来,实现法律与民族习惯的充分融合,打通基层法治的“末梢神经”,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敲响法槌

带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

4月15日,经过石棉县法院法官的耐心调解,涉及101名企业职工和3名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的欠薪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当日,当事人三方联合定制三面锦旗送到石棉县法院表达感谢。

在这起案件中,企业和职工双方对调解结果比较满意,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而这背后,是包括赵晓东在内的石棉县法院工作人员付出的辛苦努力。

在清理“僵尸”企业资产情况时,石棉县法院发现某企业未偿清企业职工工资。案件的难点在于,虽然企业职工签订了合同,但企业职工手上没有合同;企业到底欠了多少钱,经济补偿金怎么赔;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时也未找到。这起案件涉及一百多人,背后是一百多个家庭,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在赵晓东的带领下,石棉县法院多名法官参与,经过多方努力找到法定代表人;在开庭前,前往雨城区召开庭前会议,围绕双方争议点,提出建议;最终通过调解的方式,经过逐人、逐笔核实,涉及一百多人的欠薪案件圆满解决。

今年年初,一名群众返乡后,第二天到工地打工,干活一个小时左右便意外死亡。而工程负责人所在的工地只涉及几万元工程款,如何赔偿?在赵晓东的努力下,最终该案也依法调解成功。

为什么能办理好疑难案件?不停地学习是赵晓东的秘诀,“面对疑难案件,要严格法律程序,仔细梳理甄别证据,理清法律关系,妥善处理案件。”

看法律类书籍是赵晓东独有的放松方式,“不觉得累,看法律书反而觉得很放松”。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平时更要多学习,“任何事情都有处理的方法”。

“忠于法律,忠于事实”一直是赵晓东坚持的工作原则。他表示,不管开庭还是书写判决书,都要说理充分,而这需要花费大量力气和精力来做。“百姓欢笑咱欢颜,终身无悔做法官”,每个当事人的问题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群众得到获得感、满足感时,赵晓东也会很开心,“累并快乐着,我敬爱法官这份职业。”

本报记者 李晓明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87451962131415040, IR_CONTENT=人物名片: 赵晓东,石棉县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严把案件质量关;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服务群众千千万;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等,201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荣誉天平奖章”。 司法为民 三十三年如一日 4月16日,石棉县法院副院长办公室内,赵晓东低头翻阅卷宗,不时用笔记录。 1987年,赵晓东考进石棉县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书记员、法官、副庭长、庭长、纪检组长、副院长,一路走来,他都在审判一线。择一事,终一生。如今,53岁的他已经扎根基层法院三十三年。 刚参加工作时,赵晓东被分配到距离石棉县城最远的法庭——新民法庭。“主要审理、调解一些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等案件。”赵晓东介绍,当时面对这一类型的案件,主要采用调解方式解决,也就是现在说的“诉前调解”。有时,当事人写一个诉状,表明自己受到财产侵害,但许多信息不明晰。由于交通工具有限,为调查收集证据,赵晓东与同事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村上调查取证,一来一去要好几天。为了一个案子,法官可谓是“跑断腿”。 后来,条件慢慢改善,法院配备了摩托车。1989年到1994年,赵晓东作为书记员,兼顾安顺法庭和新民法庭。那段时间,他骑着摩托车和法官一起,把足迹遍及法庭辖区的各个村落。“换胎补胎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骑摩托车办案,赵晓东还练就出修摩托车的技能,甚至能将一辆摩托车拆了重装。 让赵晓东印象深刻的是,有次骑摩托车去草科了解案件情况,那天所驾驶的摩托车多次出现故障,早上8点出发直到下午4点过才到村上。 道路条件不好,又逢车辆连续出现故障;返途中,又遇到大雾,他们次日凌晨2点过才到家。为了当天来回,有时他们凌晨4点便要出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服务了一名又一名老百姓,解决了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烦恼。 面对邻里纠纷,调解为主,但处理起来同样棘手。曾经有一名藏族群众到法院来反映家里的小牛被偷。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小牛是自己家的。 一头牛,对于群众来说属于家中的重要财产。如何判断牛的归属?赵晓东原本打算通过鉴定来解决,但当时未找到专业鉴定机构。后来在调查中,赵晓东等人发现两家本来就有矛盾,于是赵晓东等人摆事实、讲道理……最终通过调解方式,让小牛归属问题得到解决。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赵晓东体验到作为法院人的职业荣誉感。在基层法庭的办案经历,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群众长期打交道中,也锻炼了赵晓东的意志品质,让其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化解矛盾 少数民族文化助力调解 石棉县地处雅安市西南部,贡嘎山南麓,是多民族杂居地区。遇到少数民族发生纠纷的问题,有时会涉及两个家族。 曾经,石棉县新民乡有一对订婚的藏族男女,后来女方悔婚。由于彩礼退还问题,双方分歧较大,发生纠纷。 这起案件,赵晓东格外印象深刻。 他们调查了解到,当地有“多退或加倍退还”的习俗。这意味着如果女方悔婚,要退付更多。为了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赵晓东介绍,法院先通过当地少数民族村干部理顺各自家族背景,再由双方家族头人出面做工作,配合法官释法讲理。 最终,经过反复多次调解,双方达成和解,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处理少数民族案件,关键要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邀请当地有威望的人参与,进而促进问题的圆满解决。”赵晓东说,也是在办理一起起涉及少数民族的调解案件中,石棉县法院逐渐总结形成富有特色的调解办法。 石棉县法院结合辖区民族特点,为少数民族量身定制调解方式,设立“德古调解室”和“路吉达刻调解室”,在通晓藏语、彝语与民族习惯的少数民族有威望的人中聘请调解员。 2018年7月,石棉县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心挂牌成立“德古调解工作室”,启动引入“德古”调解员参与家事纠纷调处的新模式。当年9月,赵晓东与特邀“路吉达刻”调解员在石棉县人民法院挂牌成立调解室。 石棉县法院自引入“德古”“路吉达刻”调解员参与调处矛盾纠纷以来,实现法律与民族习惯的充分融合,打通基层法治的“末梢神经”,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敲响法槌 带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 4月15日,经过石棉县法院法官的耐心调解,涉及101名企业职工和3名企业劳务派遣人员的欠薪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当日,当事人三方联合定制三面锦旗送到石棉县法院表达感谢。 在这起案件中,企业和职工双方对调解结果比较满意,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而这背后,是包括赵晓东在内的石棉县法院工作人员付出的辛苦努力。 在清理“僵尸”企业资产情况时,石棉县法院发现某企业未偿清企业职工工资。案件的难点在于,虽然企业职工签订了合同,但企业职工手上没有合同;企业到底欠了多少钱,经济补偿金怎么赔;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时也未找到。这起案件涉及一百多人,背后是一百多个家庭,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在赵晓东的带领下,石棉县法院多名法官参与,经过多方努力找到法定代表人;在开庭前,前往雨城区召开庭前会议,围绕双方争议点,提出建议;最终通过调解的方式,经过逐人、逐笔核实,涉及一百多人的欠薪案件圆满解决。 今年年初,一名群众返乡后,第二天到工地打工,干活一个小时左右便意外死亡。而工程负责人所在的工地只涉及几万元工程款,如何赔偿?在赵晓东的努力下,最终该案也依法调解成功。 为什么能办理好疑难案件?不停地学习是赵晓东的秘诀,“面对疑难案件,要严格法律程序,仔细梳理甄别证据,理清法律关系,妥善处理案件。” 看法律类书籍是赵晓东独有的放松方式,“不觉得累,看法律书反而觉得很放松”。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平时更要多学习,“任何事情都有处理的方法”。 “忠于法律,忠于事实”一直是赵晓东坚持的工作原则。他表示,不管开庭还是书写判决书,都要说理充分,而这需要花费大量力气和精力来做。“百姓欢笑咱欢颜,终身无悔做法官”,每个当事人的问题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群众得到获得感、满足感时,赵晓东也会很开心,“累并快乐着,我敬爱法官这份职业。” 本报记者 李晓明,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429004.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89/wKhuumCJo3OAVlryAKst8iU2JqY741.png, ZB_AREA_LIST=, FB=

, TS=赵晓东(中)接待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5, CODE=200, CURBM=004, YEAR=2021, PAPERDATE=2021/04/29, DA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