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1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中央红军翻越泡桐岗的故事

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

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

1 劈山开路翻越泡桐岗

1935年6月2日起,中央红军分数路进入荥经县境,在茶合岗遭遇敌机轰炸,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护毛主席壮烈牺牲。危急关头,军委决定,由红四团佯攻黄猫岗,十三团严守新庙场,掩护主力翻越泡桐岗,径取天全。

泡桐岗,险峻陡峭,竹树丛生,不见天日,极难翻越。

因连日大雨,红军在水子地暂时停留。6月5日至6日,两万余人先后从水子地出发,经泡桐岗向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前进。

时值大雨滂沱,瘴气弥漫,红军翻越泡桐岗时,完全是靠自己开辟道路,压倒竹子,然后踩着竹子通过齐腰深的泥淖,有数百人走着走着便不见了踪迹,三分之二的驮畜,倒在泥浆中或悬崖下再没有起来。经过一整天的行军,还没有翻过山去。时近傍晚,大家遍身泥泞,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

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回忆录中写下:“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这是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的一段话。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数十座名山大川,泡桐岗海拔不算高,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

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1935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

老红军、“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曾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走的地方——泡桐岗。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附葛的痕迹。”

《彭雪枫传》在“长征”一节中写道:“过泡桐岗时,上下15公里,荆棘丛生,竹木遍地,张爱萍带头抡起大刀,劈山开路,差点累倒……”

毛主席也曾说:“比大雪山更艰难、又必须爬的莫过于人迹罕至的泡桐岗。那里根本没路,红军要靠自己砍伐长竹铺在齐腰深的泥潭上通过。”

美国人斯诺后来证实:“毛泽东告诉我,在那个山顶上,一个军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驮畜,好几百人倒下去再也没起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

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上镌刻的众多的文字和图像,记录了一段铁血峥嵘的光荣岁月……这是位于荥经县荥河镇和平村的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纪念碑广场,也是荥经县的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分为六个部分:开篇第一幅浮雕标注安顺场、泸定桥、水子地、泡桐岗、夹金山五个地名,记录红军长征在雅安的主要历史;第二至六幅浮雕依次以胡长保舍身护毛主席、伐竹铺道、马陷泥淖、周副主席夜宿泡桐岗、天降神兵、胜利会师为故事背景,记录了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这一段冰与火、血与泪的革命历史。

“秉民族大义,救亡图存,何惧百折千难;持家国信仰,前仆后继,踏遍万水千山。” 泡桐岗,是中央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

2018年7月,在对红色遗迹开展的大调研中,荥经县委党史研究室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循红军足迹翻越泡桐岗时,发现一只马镫。根据专家鉴定结论显示,马镫为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品,这为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近年来,荥经县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长征历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如今,红色文化作为荥经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引导着群众发展乡村旅馆、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产业,走出一条“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报记者 黄伟

将军之女两次翻越泡桐岗

2005年和2006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重走长征路,两次翻越泡桐岗。

张爱萍将军对翻越泡桐岗的印象特别深刻。1945年,彭雪枫在抗战中牺牲,张爱萍将军起草的祭文中还回忆他俩一起翻泡桐岗的情景。解放后,张爱萍将军撰写长征回忆录时又提到这座“行人绝迹、野兽成群的万山老林”。但在当时,走过就走过了,泡桐岗的具体位置谁也没有搞清楚,因此,寻找泡桐岗就成了张爱萍将军的心愿,并要求女儿寻找。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一专家告知张小艾,泡桐岗就在荥经县三合乡(现牛背山镇)境内。于是,2005年,张小艾沿着当年长征的线路,经过三个多月跋涉,第一次到达荥经县,并用10多个小时的时间,历尽艰难翻越了泡桐岗。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小艾说:“爸爸在世时没为他找到泡桐岗,因此,不管有多难,我一定要爬上去看个究竟。”

正是有了这份坚毅与执着,2006年9月,张小艾再次来到荥经县,继续走“长征路”。9月10日,冒着霏霏细雨,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红军当年的道路,张小艾一行向土巴垭口挺进。走完矿山公路后,路况开始改变,道路泥泞,没处下脚,加之连日大雨,河水微涨,路上趟有积水,大家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互相搀扶着往前挪。

越往后走,路况越差,齐膝的泥土阻碍了大家前行的步伐,张小艾与同伴相互激励,用了8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翻越了土巴垭口,安全到达天全境内。

站在山脚,望着来时的路,张小艾激动不已:“现在终于可以了却父亲的心愿了。”(周安勇)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5, PREBM=001, NUM=0, GUID=1398323346784059394,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1,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5/29/001/1398323346784059394.html, DOCPUBTIME=2021-05-29 02:00:07, DOCAUTHOR=黄伟, CLEAR_CONTENT= 1 劈山开路翻越泡桐岗 1935年6月2日起,中央红军分数路进入荥经县境,在茶合岗遭遇敌机轰炸,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护毛主席壮烈牺牲。危急关头,军委决定,由红四团佯攻黄猫岗,十三团严守新庙场,掩护主力翻越泡桐岗,径取天全。 泡桐岗,险峻陡峭,竹树丛生,不见天日,极难翻越。 因连日大雨,红军在水子地暂时停留。6月5日至6日,两万余人先后从水子地出发,经泡桐岗向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前进。 时值大雨滂沱,瘴气弥漫,红军翻越泡桐岗时,完全是靠自己开辟道路,压倒竹子,然后踩着竹子通过齐腰深的泥淖,有数百人走着走着便不见了踪迹,三分之二的驮畜,倒在泥浆中或悬崖下再没有起来。经过一整天的行军,还没有翻过山去。时近傍晚,大家遍身泥泞,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 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回忆录中写下:“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这是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的一段话。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数十座名山大川,泡桐岗海拔不算高,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 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1935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 老红军、“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曾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走的地方——泡桐岗。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附葛的痕迹。” 《彭雪枫传》在“长征”一节中写道:“过泡桐岗时,上下15公里,荆棘丛生,竹木遍地,张爱萍带头抡起大刀,劈山开路,差点累倒……” 毛主席也曾说:“比大雪山更艰难、又必须爬的莫过于人迹罕至的泡桐岗。那里根本没路,红军要靠自己砍伐长竹铺在齐腰深的泥潭上通过。” 美国人斯诺后来证实:“毛泽东告诉我,在那个山顶上,一个军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驮畜,好几百人倒下去再也没起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 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上镌刻的众多的文字和图像,记录了一段铁血峥嵘的光荣岁月……这是位于荥经县荥河镇和平村的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纪念碑广场,也是荥经县的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分为六个部分:开篇第一幅浮雕标注安顺场、泸定桥、水子地、泡桐岗、夹金山五个地名,记录红军长征在雅安的主要历史;第二至六幅浮雕依次以胡长保舍身护毛主席、伐竹铺道、马陷泥淖、周副主席夜宿泡桐岗、天降神兵、胜利会师为故事背景,记录了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这一段冰与火、血与泪的革命历史。 “秉民族大义,救亡图存,何惧百折千难;持家国信仰,前仆后继,踏遍万水千山。” 泡桐岗,是中央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 2018年7月,在对红色遗迹开展的大调研中,荥经县委党史研究室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循红军足迹翻越泡桐岗时,发现一只马镫。根据专家鉴定结论显示,马镫为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品,这为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近年来,荥经县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长征历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如今,红色文化作为荥经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引导着群众发展乡村旅馆、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产业,走出一条“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报记者 黄伟 将军之女两次翻越泡桐岗 2005年和2006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重走长征路,两次翻越泡桐岗。 张爱萍将军对翻越泡桐岗的印象特别深刻。1945年,彭雪枫在抗战中牺牲,张爱萍将军起草的祭文中还回忆他俩一起翻泡桐岗的情景。解放后,张爱萍将军撰写长征回忆录时又提到这座“行人绝迹、野兽成群的万山老林”。但在当时,走过就走过了,泡桐岗的具体位置谁也没有搞清楚,因此,寻找泡桐岗就成了张爱萍将军的心愿,并要求女儿寻找。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一专家告知张小艾,泡桐岗就在荥经县三合乡(现牛背山镇)境内。于是,2005年,张小艾沿着当年长征的线路,经过三个多月跋涉,第一次到达荥经县,并用10多个小时的时间,历尽艰难翻越了泡桐岗。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小艾说:“爸爸在世时没为他找到泡桐岗,因此,不管有多难,我一定要爬上去看个究竟。” 正是有了这份坚毅与执着,2006年9月,张小艾再次来到荥经县,继续走“长征路”。9月10日,冒着霏霏细雨,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红军当年的道路,张小艾一行向土巴垭口挺进。走完矿山公路后,路况开始改变,道路泥泞,没处下脚,加之连日大雨,河水微涨,路上趟有积水,大家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互相搀扶着往前挪。 越往后走,路况越差,齐膝的泥土阻碍了大家前行的步伐,张小艾与同伴相互激励,用了8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翻越了土巴垭口,安全到达天全境内。 站在山脚,望着来时的路,张小艾激动不已:“现在终于可以了却父亲的心愿了。”(周安勇), BM=001版, type=0, ZB_DROP=0, TXS=2386, NODEID=null, DOCTITLE=“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

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

1 劈山开路翻越泡桐岗

1935年6月2日起,中央红军分数路进入荥经县境,在茶合岗遭遇敌机轰炸,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护毛主席壮烈牺牲。危急关头,军委决定,由红四团佯攻黄猫岗,十三团严守新庙场,掩护主力翻越泡桐岗,径取天全。

泡桐岗,险峻陡峭,竹树丛生,不见天日,极难翻越。

因连日大雨,红军在水子地暂时停留。6月5日至6日,两万余人先后从水子地出发,经泡桐岗向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前进。

时值大雨滂沱,瘴气弥漫,红军翻越泡桐岗时,完全是靠自己开辟道路,压倒竹子,然后踩着竹子通过齐腰深的泥淖,有数百人走着走着便不见了踪迹,三分之二的驮畜,倒在泥浆中或悬崖下再没有起来。经过一整天的行军,还没有翻过山去。时近傍晚,大家遍身泥泞,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

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回忆录中写下:“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这是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的一段话。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数十座名山大川,泡桐岗海拔不算高,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

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1935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

老红军、“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曾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走的地方——泡桐岗。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附葛的痕迹。”

《彭雪枫传》在“长征”一节中写道:“过泡桐岗时,上下15公里,荆棘丛生,竹木遍地,张爱萍带头抡起大刀,劈山开路,差点累倒……”

毛主席也曾说:“比大雪山更艰难、又必须爬的莫过于人迹罕至的泡桐岗。那里根本没路,红军要靠自己砍伐长竹铺在齐腰深的泥潭上通过。”

美国人斯诺后来证实:“毛泽东告诉我,在那个山顶上,一个军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驮畜,好几百人倒下去再也没起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

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上镌刻的众多的文字和图像,记录了一段铁血峥嵘的光荣岁月……这是位于荥经县荥河镇和平村的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纪念碑广场,也是荥经县的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分为六个部分:开篇第一幅浮雕标注安顺场、泸定桥、水子地、泡桐岗、夹金山五个地名,记录红军长征在雅安的主要历史;第二至六幅浮雕依次以胡长保舍身护毛主席、伐竹铺道、马陷泥淖、周副主席夜宿泡桐岗、天降神兵、胜利会师为故事背景,记录了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这一段冰与火、血与泪的革命历史。

“秉民族大义,救亡图存,何惧百折千难;持家国信仰,前仆后继,踏遍万水千山。” 泡桐岗,是中央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

2018年7月,在对红色遗迹开展的大调研中,荥经县委党史研究室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循红军足迹翻越泡桐岗时,发现一只马镫。根据专家鉴定结论显示,马镫为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品,这为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近年来,荥经县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长征历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如今,红色文化作为荥经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引导着群众发展乡村旅馆、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产业,走出一条“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报记者 黄伟

将军之女两次翻越泡桐岗

2005年和2006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重走长征路,两次翻越泡桐岗。

张爱萍将军对翻越泡桐岗的印象特别深刻。1945年,彭雪枫在抗战中牺牲,张爱萍将军起草的祭文中还回忆他俩一起翻泡桐岗的情景。解放后,张爱萍将军撰写长征回忆录时又提到这座“行人绝迹、野兽成群的万山老林”。但在当时,走过就走过了,泡桐岗的具体位置谁也没有搞清楚,因此,寻找泡桐岗就成了张爱萍将军的心愿,并要求女儿寻找。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一专家告知张小艾,泡桐岗就在荥经县三合乡(现牛背山镇)境内。于是,2005年,张小艾沿着当年长征的线路,经过三个多月跋涉,第一次到达荥经县,并用10多个小时的时间,历尽艰难翻越了泡桐岗。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小艾说:“爸爸在世时没为他找到泡桐岗,因此,不管有多难,我一定要爬上去看个究竟。”

正是有了这份坚毅与执着,2006年9月,张小艾再次来到荥经县,继续走“长征路”。9月10日,冒着霏霏细雨,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红军当年的道路,张小艾一行向土巴垭口挺进。走完矿山公路后,路况开始改变,道路泥泞,没处下脚,加之连日大雨,河水微涨,路上趟有积水,大家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互相搀扶着往前挪。

越往后走,路况越差,齐膝的泥土阻碍了大家前行的步伐,张小艾与同伴相互激励,用了8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翻越了土巴垭口,安全到达天全境内。

站在山脚,望着来时的路,张小艾激动不已:“现在终于可以了却父亲的心愿了。”(周安勇)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98323346784059394, IR_CONTENT= 1 劈山开路翻越泡桐岗 1935年6月2日起,中央红军分数路进入荥经县境,在茶合岗遭遇敌机轰炸,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护毛主席壮烈牺牲。危急关头,军委决定,由红四团佯攻黄猫岗,十三团严守新庙场,掩护主力翻越泡桐岗,径取天全。 泡桐岗,险峻陡峭,竹树丛生,不见天日,极难翻越。 因连日大雨,红军在水子地暂时停留。6月5日至6日,两万余人先后从水子地出发,经泡桐岗向东北方向的天全县前进。 时值大雨滂沱,瘴气弥漫,红军翻越泡桐岗时,完全是靠自己开辟道路,压倒竹子,然后踩着竹子通过齐腰深的泥淖,有数百人走着走着便不见了踪迹,三分之二的驮畜,倒在泥浆中或悬崖下再没有起来。经过一整天的行军,还没有翻过山去。时近傍晚,大家遍身泥泞,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 曾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回忆录中写下:“遍地是稀泥,连巴掌大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更找不到干柴和清水。我只好用茶缸接雨水给首长喝。睡觉怎么办?结果周副主席就这样靠着树干站了一夜。” “下山寻到人烟之地,居民非常惊异。他们无论如何不肯相信我们是从这高峰上过来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祖宗传说,山上有条什么小径可通,可是近百年来,谁也不曾通过。在他们看来,我们仿佛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这是陈云化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的一段话。相比中央红军翻越的数十座名山大川,泡桐岗海拔不算高,但就是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不知名山岗,多次出现在众多老红军的回忆录里。 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泡桐岗是红军长征中最难走的路……” 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均在1935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 老红军、“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曾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难走的地方——泡桐岗。哪知道根本没有路,只有些攀藤附葛的痕迹。” 《彭雪枫传》在“长征”一节中写道:“过泡桐岗时,上下15公里,荆棘丛生,竹木遍地,张爱萍带头抡起大刀,劈山开路,差点累倒……” 毛主席也曾说:“比大雪山更艰难、又必须爬的莫过于人迹罕至的泡桐岗。那里根本没路,红军要靠自己砍伐长竹铺在齐腰深的泥潭上通过。” 美国人斯诺后来证实:“毛泽东告诉我,在那个山顶上,一个军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驮畜,好几百人倒下去再也没起来。”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 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上镌刻的众多的文字和图像,记录了一段铁血峥嵘的光荣岁月……这是位于荥经县荥河镇和平村的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纪念碑广场,也是荥经县的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红军长征浮雕文化墙分为六个部分:开篇第一幅浮雕标注安顺场、泸定桥、水子地、泡桐岗、夹金山五个地名,记录红军长征在雅安的主要历史;第二至六幅浮雕依次以胡长保舍身护毛主席、伐竹铺道、马陷泥淖、周副主席夜宿泡桐岗、天降神兵、胜利会师为故事背景,记录了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这一段冰与火、血与泪的革命历史。 “秉民族大义,救亡图存,何惧百折千难;持家国信仰,前仆后继,踏遍万水千山。” 泡桐岗,是中央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 2018年7月,在对红色遗迹开展的大调研中,荥经县委党史研究室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循红军足迹翻越泡桐岗时,发现一只马镫。根据专家鉴定结论显示,马镫为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品,这为红军长征翻越泡桐岗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近年来,荥经县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打造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长征历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如今,红色文化作为荥经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引导着群众发展乡村旅馆、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产业,走出一条“农文旅商”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本报记者 黄伟 将军之女两次翻越泡桐岗 2005年和2006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重走长征路,两次翻越泡桐岗。 张爱萍将军对翻越泡桐岗的印象特别深刻。1945年,彭雪枫在抗战中牺牲,张爱萍将军起草的祭文中还回忆他俩一起翻泡桐岗的情景。解放后,张爱萍将军撰写长征回忆录时又提到这座“行人绝迹、野兽成群的万山老林”。但在当时,走过就走过了,泡桐岗的具体位置谁也没有搞清楚,因此,寻找泡桐岗就成了张爱萍将军的心愿,并要求女儿寻找。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一专家告知张小艾,泡桐岗就在荥经县三合乡(现牛背山镇)境内。于是,2005年,张小艾沿着当年长征的线路,经过三个多月跋涉,第一次到达荥经县,并用10多个小时的时间,历尽艰难翻越了泡桐岗。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小艾说:“爸爸在世时没为他找到泡桐岗,因此,不管有多难,我一定要爬上去看个究竟。” 正是有了这份坚毅与执着,2006年9月,张小艾再次来到荥经县,继续走“长征路”。9月10日,冒着霏霏细雨,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红军当年的道路,张小艾一行向土巴垭口挺进。走完矿山公路后,路况开始改变,道路泥泞,没处下脚,加之连日大雨,河水微涨,路上趟有积水,大家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互相搀扶着往前挪。 越往后走,路况越差,齐膝的泥土阻碍了大家前行的步伐,张小艾与同伴相互激励,用了8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翻越了土巴垭口,安全到达天全境内。 站在山脚,望着来时的路,张小艾激动不已:“现在终于可以了却父亲的心愿了。”(周安勇),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529001.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A5/wKhuumCxMKGAYaGPAFOnbZwKcyc526.png, ZB_AREA_LIST=, FB=

——中央红军翻越泡桐岗的故事

, TS=红军长征过泡桐岗纪念碑},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2, CODE=200, CURBM=001, YEAR=2021, PAPERDATE=2021/05/29, DA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