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平”与“冒”的较量

一一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院士

舒亚宁

我小时候,一家五口人,父母亲和兄弟三人。父亲在劳改农场工作,一月回家一次,家里经常就母子四人。故事里的较量就发生在母亲和我们三兄弟做饭用升子盛米的不同上。

七十年代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午饭和晚饭,没早餐之说(可不是现在的减肥需要只吃两顿,而是粮食不够,只能吃两顿),我家在农村坝区,午饭主食为玉米面做的馍,晚饭主食则为大米饭。大米装在木桶里,盛米用的是升子,我们四口人一顿就一升米,较量就发生在盛米时,一升米平一点和冒一点上。

平一点呢,盛的米刚和升子口齐平;冒一点呢,盛的米冒出升子口,当然比齐平多一点。盛米与升口齐平肯定是母亲所为,冒出升口多一点肯定是我们兄弟仨所为。平平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少一点,冒冒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多那么一点,一碗或半碗。我们那时体力消耗大,每个人都要体力劳动,尤其是母亲、大哥和我,劳动可不是做做耍耍,加之我们都在长身体,盛上冒冒一升米,多出那一碗或半碗米饭,分摊到我们碗里,只能多吃上几口,但是肚子硬是要饱那么一点,身体硬是要实在那么一点,心情硬是要舒服那么一点。可是,多的时候,盛出的米总是平平的,冒那么一点点的阴谋总被消灭,希望总是破灭。

那时粮食稀罕,更有不少家庭新粮接不上,一年总有那么个把月的荒月,有能耐的家外地借粮,一些家庭是上顿不接下顿,大人愁白了头发。我家还好,母亲勤劳工分挣得多,父亲有固定收入又节约,加之母亲特能计划管理,我家度荒月的压力不大,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实在揭不开锅,求上门来,母亲基本不会让来人空手而归。

母亲特能计划管理,其中就在这一升米的平冒上,母亲盛米绝对是平平一升,怎么做到的呢?盛上一升,冒出了,赶平,冒出部分就到桶里了;不够口平,再用手抓上一把两把,齐平为准。这平平一升米,煮出饭来,总让我们感觉食欲未尽。很多次,好不容易得到盛米的机会,兴奋地盛得冒冒的,没想到又被母亲发现,对不起,回去,赶平。于是乎,期待煮饭时母亲能不在家。母亲很精明,如果她不在家第一关没把住,还有第二关——吃饭时准能看出今天盛米冒没冒!成长中,自然而然就怨起母亲来:又不差这点,还时不时借给人家。

就这么饿虚饿虚,直到进高中,土地下户了,袁隆平研发出了杂交稻,水稻亩产提高了,家家有余粮。正如袁隆平所言,“缺粮饿死人的情况不可能再发生了,不可能再发生了”,那升米平与冒的较量才离开我家的生活。

别了,升子;别了,那平一点冒一点的辛酸和不堪!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5, PREBM=002, NUM=2, GUID=1398323347648610306,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5/29/003/1398323347648610306.html, DOCPUBTIME=2021-05-29 02:00:07, DOCAUTHOR=舒亚宁, CLEAR_CONTENT=舒亚宁 我小时候,一家五口人,父母亲和兄弟三人。父亲在劳改农场工作,一月回家一次,家里经常就母子四人。故事里的较量就发生在母亲和我们三兄弟做饭用升子盛米的不同上。 七十年代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午饭和晚饭,没早餐之说(可不是现在的减肥需要只吃两顿,而是粮食不够,只能吃两顿),我家在农村坝区,午饭主食为玉米面做的馍,晚饭主食则为大米饭。大米装在木桶里,盛米用的是升子,我们四口人一顿就一升米,较量就发生在盛米时,一升米平一点和冒一点上。 平一点呢,盛的米刚和升子口齐平;冒一点呢,盛的米冒出升子口,当然比齐平多一点。盛米与升口齐平肯定是母亲所为,冒出升口多一点肯定是我们兄弟仨所为。平平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少一点,冒冒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多那么一点,一碗或半碗。我们那时体力消耗大,每个人都要体力劳动,尤其是母亲、大哥和我,劳动可不是做做耍耍,加之我们都在长身体,盛上冒冒一升米,多出那一碗或半碗米饭,分摊到我们碗里,只能多吃上几口,但是肚子硬是要饱那么一点,身体硬是要实在那么一点,心情硬是要舒服那么一点。可是,多的时候,盛出的米总是平平的,冒那么一点点的阴谋总被消灭,希望总是破灭。 那时粮食稀罕,更有不少家庭新粮接不上,一年总有那么个把月的荒月,有能耐的家外地借粮,一些家庭是上顿不接下顿,大人愁白了头发。我家还好,母亲勤劳工分挣得多,父亲有固定收入又节约,加之母亲特能计划管理,我家度荒月的压力不大,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实在揭不开锅,求上门来,母亲基本不会让来人空手而归。 母亲特能计划管理,其中就在这一升米的平冒上,母亲盛米绝对是平平一升,怎么做到的呢?盛上一升,冒出了,赶平,冒出部分就到桶里了;不够口平,再用手抓上一把两把,齐平为准。这平平一升米,煮出饭来,总让我们感觉食欲未尽。很多次,好不容易得到盛米的机会,兴奋地盛得冒冒的,没想到又被母亲发现,对不起,回去,赶平。于是乎,期待煮饭时母亲能不在家。母亲很精明,如果她不在家第一关没把住,还有第二关——吃饭时准能看出今天盛米冒没冒!成长中,自然而然就怨起母亲来:又不差这点,还时不时借给人家。 就这么饿虚饿虚,直到进高中,土地下户了,袁隆平研发出了杂交稻,水稻亩产提高了,家家有余粮。正如袁隆平所言,“缺粮饿死人的情况不可能再发生了,不可能再发生了”,那升米平与冒的较量才离开我家的生活。 别了,升子;别了,那平一点冒一点的辛酸和不堪!,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1034, NODEID=null, DOCTITLE=“平”与“冒”的较量,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舒亚宁

我小时候,一家五口人,父母亲和兄弟三人。父亲在劳改农场工作,一月回家一次,家里经常就母子四人。故事里的较量就发生在母亲和我们三兄弟做饭用升子盛米的不同上。

七十年代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午饭和晚饭,没早餐之说(可不是现在的减肥需要只吃两顿,而是粮食不够,只能吃两顿),我家在农村坝区,午饭主食为玉米面做的馍,晚饭主食则为大米饭。大米装在木桶里,盛米用的是升子,我们四口人一顿就一升米,较量就发生在盛米时,一升米平一点和冒一点上。

平一点呢,盛的米刚和升子口齐平;冒一点呢,盛的米冒出升子口,当然比齐平多一点。盛米与升口齐平肯定是母亲所为,冒出升口多一点肯定是我们兄弟仨所为。平平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少一点,冒冒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多那么一点,一碗或半碗。我们那时体力消耗大,每个人都要体力劳动,尤其是母亲、大哥和我,劳动可不是做做耍耍,加之我们都在长身体,盛上冒冒一升米,多出那一碗或半碗米饭,分摊到我们碗里,只能多吃上几口,但是肚子硬是要饱那么一点,身体硬是要实在那么一点,心情硬是要舒服那么一点。可是,多的时候,盛出的米总是平平的,冒那么一点点的阴谋总被消灭,希望总是破灭。

那时粮食稀罕,更有不少家庭新粮接不上,一年总有那么个把月的荒月,有能耐的家外地借粮,一些家庭是上顿不接下顿,大人愁白了头发。我家还好,母亲勤劳工分挣得多,父亲有固定收入又节约,加之母亲特能计划管理,我家度荒月的压力不大,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实在揭不开锅,求上门来,母亲基本不会让来人空手而归。

母亲特能计划管理,其中就在这一升米的平冒上,母亲盛米绝对是平平一升,怎么做到的呢?盛上一升,冒出了,赶平,冒出部分就到桶里了;不够口平,再用手抓上一把两把,齐平为准。这平平一升米,煮出饭来,总让我们感觉食欲未尽。很多次,好不容易得到盛米的机会,兴奋地盛得冒冒的,没想到又被母亲发现,对不起,回去,赶平。于是乎,期待煮饭时母亲能不在家。母亲很精明,如果她不在家第一关没把住,还有第二关——吃饭时准能看出今天盛米冒没冒!成长中,自然而然就怨起母亲来:又不差这点,还时不时借给人家。

就这么饿虚饿虚,直到进高中,土地下户了,袁隆平研发出了杂交稻,水稻亩产提高了,家家有余粮。正如袁隆平所言,“缺粮饿死人的情况不可能再发生了,不可能再发生了”,那升米平与冒的较量才离开我家的生活。

别了,升子;别了,那平一点冒一点的辛酸和不堪!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98323347648610306, IR_CONTENT=舒亚宁 我小时候,一家五口人,父母亲和兄弟三人。父亲在劳改农场工作,一月回家一次,家里经常就母子四人。故事里的较量就发生在母亲和我们三兄弟做饭用升子盛米的不同上。 七十年代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午饭和晚饭,没早餐之说(可不是现在的减肥需要只吃两顿,而是粮食不够,只能吃两顿),我家在农村坝区,午饭主食为玉米面做的馍,晚饭主食则为大米饭。大米装在木桶里,盛米用的是升子,我们四口人一顿就一升米,较量就发生在盛米时,一升米平一点和冒一点上。 平一点呢,盛的米刚和升子口齐平;冒一点呢,盛的米冒出升子口,当然比齐平多一点。盛米与升口齐平肯定是母亲所为,冒出升口多一点肯定是我们兄弟仨所为。平平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少一点,冒冒一升米煮出来的饭稍稍多那么一点,一碗或半碗。我们那时体力消耗大,每个人都要体力劳动,尤其是母亲、大哥和我,劳动可不是做做耍耍,加之我们都在长身体,盛上冒冒一升米,多出那一碗或半碗米饭,分摊到我们碗里,只能多吃上几口,但是肚子硬是要饱那么一点,身体硬是要实在那么一点,心情硬是要舒服那么一点。可是,多的时候,盛出的米总是平平的,冒那么一点点的阴谋总被消灭,希望总是破灭。 那时粮食稀罕,更有不少家庭新粮接不上,一年总有那么个把月的荒月,有能耐的家外地借粮,一些家庭是上顿不接下顿,大人愁白了头发。我家还好,母亲勤劳工分挣得多,父亲有固定收入又节约,加之母亲特能计划管理,我家度荒月的压力不大,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实在揭不开锅,求上门来,母亲基本不会让来人空手而归。 母亲特能计划管理,其中就在这一升米的平冒上,母亲盛米绝对是平平一升,怎么做到的呢?盛上一升,冒出了,赶平,冒出部分就到桶里了;不够口平,再用手抓上一把两把,齐平为准。这平平一升米,煮出饭来,总让我们感觉食欲未尽。很多次,好不容易得到盛米的机会,兴奋地盛得冒冒的,没想到又被母亲发现,对不起,回去,赶平。于是乎,期待煮饭时母亲能不在家。母亲很精明,如果她不在家第一关没把住,还有第二关——吃饭时准能看出今天盛米冒没冒!成长中,自然而然就怨起母亲来:又不差这点,还时不时借给人家。 就这么饿虚饿虚,直到进高中,土地下户了,袁隆平研发出了杂交稻,水稻亩产提高了,家家有余粮。正如袁隆平所言,“缺粮饿死人的情况不可能再发生了,不可能再发生了”,那升米平与冒的较量才离开我家的生活。 别了,升子;别了,那平一点冒一点的辛酸和不堪!,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529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A5/wKhuumCxMKeADMFnAII02fZtIyQ219.png, ZB_AREA_LIST=, FB=

一一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院士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1, PAPERDATE=2021/05/29, DA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