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4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爱从未缺席

——走近雅安的“国家孩子”

福利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六一”儿童节背景墙

福利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六一”儿童节背景墙

蒙古族女作家萨仁托娅曾用一本书记录了一段往事,书名叫《国家的孩子》,讲述的是三千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被内蒙古母亲抚养长大的动人故事。

在雅安,也有一群类似的孩子,他们曾遭遇不幸,失去了原本的家庭,却得到另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他们没有亲生父母的疼爱,却拥有许多用真心呵护他们成长的“爸爸妈妈”。

儿童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里的这群“国家孩子”,倾听他们的故事。

她是幸运的姑娘 努力拼搏终圆“大学梦”

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这是“雅女”傅珊(化名)的人生写照。

二十二年前,还在襁褓中的傅珊被抱进福利院,从此这里成了她的家。

傅珊很文静,1.6米个头,身材纤细,长发过肩。从小到大,傅珊在老师、同学眼中都是“乖乖女”。

这段时间,傅珊特别忙。“明年就大四了,要么毕业工作,要么考研,但我还是想拼一把,读研深造。”

对于考研计划及学费问题,傅珊跟福利院的“妈妈”商量过,“她们都很支持我,如果能考上,‘家里’会继续供我读书;如果没考上,我就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从有记忆开始就在福利院了,主要负责照顾我的是‘陆妈妈’和‘宋妈妈’,她们会陪我玩,哄我睡觉,她们就是亲妈。”傅珊口中的两位“妈妈”,是福利院的保育员,她们主要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她从小就乖,没让我们操心过。”这是“陆妈妈”对傅珊的印象。“1999年被送来的时候,她只有三个月大。”陆妈妈回忆道,此后伴随傅珊成长的,是10多名孤儿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

从小学到高中,傅珊都在名山上学。“小学的时候常常坐公交车往返学校和福利院,差不多两三天就回去一次。”傅珊说,那时为了方便她读书,福利院在名山为她找了一个寄宿家庭,但想家的她不时就往福利院跑。上初中后,傅珊开始住校,但从未跟同学提起过自己的身世,“我希望跟同学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福利院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敏感,一般报名或开家长会时,福利院的老师都以家长的身份去学校。

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傅珊明白自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更加坚定了考大学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她被宜宾一所大学录取。

得知傅珊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妈妈”们已提早做起了准备,添置行李箱、衣物和生活必需品。“小姑娘又幸运又努力,为她骄傲。”福利院儿童部主任邓俐聪说。

大学三年,傅珊到广告公司兼过职,也在电视台实习过,她的努力从未间断。寒暑假她会回福利院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此外,她也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别人。“我是‘国家孩子’,我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傅珊说。

他是车站“弃儿” 人生因爱而美丽圆满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意外。5月30日,在某连锁企业任职的傅林(化名)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年仅三四岁的他就遭遇了人生最大一次意外。

1995年,傅林被遗弃在雅安交通车站。一对夫妇发现后赶紧帮其寻找亲人,但现场的寻找、媒体的帮忙,均无结果。

“当时,捡到我的好心夫妇以为我不健康才被遗弃,但他们把我带回家后发现,我非常健康。”傅林说,好心夫妇临时收养了他。

然而,好心夫妇家中已有一女,他们无法给傅林办户口。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半年后,夫妇俩将傅林送到福利院。

傅林从此成了“国家孩子”,福利院给他起了新名字,生日定在国庆节。

小孩不知愁,福利院的生活还是蛮“香”的。当时的福利院功能更像敬老院,傅林的到来,让福利院第一次有“老”也有“小”。

在“张爸爸”(傅林对时任院长张隆民的称呼)、“秦爸爸”(秦德明,张隆民退休后任院长)以及众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关心下,傅林健康成长。

福利院一名职工的孩子,比傅林大四岁,两人成为发小。这位大哥哥很暖心,经常给傅林讲睡前故事,“我哥讲的故事跟电视剧一样精彩。”

温暖的童年经历,总会铭刻在记忆深处。跟睡前故事一样令傅林难忘的,还有一次滑旱冰经历。“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一次川农大的哥哥姐姐来做公益,带小朋友玩游戏。他们可能觉得我看起来不像福利院的孩子,便把我忽略了。”傅林笑着说,当时他委屈得独自待在一边,这一幕恰好被张隆民发现。“张爸爸”什么也没多说,牵着傅林去了张家山,带他高高兴兴滑了一次旱冰。

记忆之门打开,温暖碎片如同泉涌。“我第一次上学的学费,是福利院所有人给我凑的;我学写字,是罗阿婆(当时福利院的副院长)教我的;我在江苏结婚时,福利院来了三位长辈作为男方家长出席;福利院的张叔叔(曾经的院长张志强)给我介绍了工作,在这家公司我一直干到中层并结识了妻子……”

如今,傅林工作生活都固定在江苏,按揭买了房子,买了代步车,儿子也已经四岁半。拥有着简单的幸福,傅林对生活很满意。“还得继续努力,等驾龄满5年就用业余时间做代驾。”早已习惯吃苦奋斗的傅林对生活充满希望,“福利院给了我完整的童年和少年,让我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未来我一定会好好把握。”

他们是“特殊儿童” 拥有简单快乐的小幸福

5月31日午后,骄阳穿过枝丫,洒下点点斑驳,鸟语花香中,福利院愈发清静。

二楼,孩子们结束午休,在保育阿姨的帮助下陆续起床。

“书包有,零食也还多,夏天的衣服刚有位好心人送了两大包新的,你们可以送点笔,另外尿不湿是消耗品,年龄小的孩子需求量比较大……”刚上班,邓俐聪就接到某单位来电,对方想在“六一”期间给福利院的孩子们献爱心,“现在关心关注福利院孩子的社会爱心力量有很多。”

不光是来自社会的爱心。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福利院条件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养孤残儿童、弃婴、弃童100余名。“目前在院儿童17人,其中大学生4名(年满18周岁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亦为孤儿),中小学生6名,残疾儿童7名,孩子们医疗和康复有‘绿色通道’,教育有正常全日制学习和特殊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邓俐聪说。

今年14岁,个子快接近1.8米的傅小民(化名)是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喜欢画画。福利院走廊展板上的画作,小民有三幅上榜。“小民患有脑瘫,但智力发育还不错,相当于十岁孩子,他平时爱跟弟弟妹妹们玩。而今年21岁的傅小周(化名)喜欢音乐,他在福利院长大,是个开朗的孩子,节奏感很好……”在福利院工作了10年,邓俐聪对每一个孩子都如同家人般熟悉。

“叔叔好!阿姨好!”学习室里,刚喝完苹果糖水,见来客人了,傅小伍(化名)带着其他孩子主动问好,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小伍是正常孩子,目前上小学三年级,学习室墙上贴着他获得的“班级之星”等奖状。与小伍的奖状挨着的,还有傅小雪(化名)“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证书。

临近“六一”,大小孩子都参与布置庆祝墙,走廊里满是节日氛围。这段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上周,福利院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熊猫公园游园活动,周日又有爱心单位和福利院一起为孩子们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活动,而各种“六一”爱心礼物更是丰富多样。

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是福利院干部职工最大的心愿。目前,因未被领养而由儿童福利院抚养长大的雅安“国家孩子”们,有的已成为医生、老师、教练,有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的从事理发、护工等各种行业……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可爱的孩子”,在大爱的守护下,他们的人生如春天般绚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蒋阳阳 采写

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正在大学校园学习

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正在大学校园学习

福利院生活阿姨为吃完饭的幼儿擦嘴

福利院生活阿姨为吃完饭的幼儿擦嘴

阅读,是福利院孩子喜欢做的事

阅读,是福利院孩子喜欢做的事

福利院一角

福利院一角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3, NUM=3, GUID=1399772898021539840, BMS=[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DETAIL={BC=004,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6/02/004/1399772898021539840.html, DOCPUBTIME=2021-06-02 02:00:07, DOCAUTHOR=蒋阳阳, CLEAR_CONTENT= 蒙古族女作家萨仁托娅曾用一本书记录了一段往事,书名叫《国家的孩子》,讲述的是三千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被内蒙古母亲抚养长大的动人故事。 在雅安,也有一群类似的孩子,他们曾遭遇不幸,失去了原本的家庭,却得到另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他们没有亲生父母的疼爱,却拥有许多用真心呵护他们成长的“爸爸妈妈”。 儿童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里的这群“国家孩子”,倾听他们的故事。 她是幸运的姑娘 努力拼搏终圆“大学梦” 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这是“雅女”傅珊(化名)的人生写照。 二十二年前,还在襁褓中的傅珊被抱进福利院,从此这里成了她的家。 傅珊很文静,1.6米个头,身材纤细,长发过肩。从小到大,傅珊在老师、同学眼中都是“乖乖女”。 这段时间,傅珊特别忙。“明年就大四了,要么毕业工作,要么考研,但我还是想拼一把,读研深造。” 对于考研计划及学费问题,傅珊跟福利院的“妈妈”商量过,“她们都很支持我,如果能考上,‘家里’会继续供我读书;如果没考上,我就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从有记忆开始就在福利院了,主要负责照顾我的是‘陆妈妈’和‘宋妈妈’,她们会陪我玩,哄我睡觉,她们就是亲妈。”傅珊口中的两位“妈妈”,是福利院的保育员,她们主要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她从小就乖,没让我们操心过。”这是“陆妈妈”对傅珊的印象。“1999年被送来的时候,她只有三个月大。”陆妈妈回忆道,此后伴随傅珊成长的,是10多名孤儿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 从小学到高中,傅珊都在名山上学。“小学的时候常常坐公交车往返学校和福利院,差不多两三天就回去一次。”傅珊说,那时为了方便她读书,福利院在名山为她找了一个寄宿家庭,但想家的她不时就往福利院跑。上初中后,傅珊开始住校,但从未跟同学提起过自己的身世,“我希望跟同学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福利院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敏感,一般报名或开家长会时,福利院的老师都以家长的身份去学校。 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傅珊明白自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更加坚定了考大学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她被宜宾一所大学录取。 得知傅珊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妈妈”们已提早做起了准备,添置行李箱、衣物和生活必需品。“小姑娘又幸运又努力,为她骄傲。”福利院儿童部主任邓俐聪说。 大学三年,傅珊到广告公司兼过职,也在电视台实习过,她的努力从未间断。寒暑假她会回福利院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此外,她也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别人。“我是‘国家孩子’,我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傅珊说。 他是车站“弃儿” 人生因爱而美丽圆满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意外。5月30日,在某连锁企业任职的傅林(化名)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年仅三四岁的他就遭遇了人生最大一次意外。 1995年,傅林被遗弃在雅安交通车站。一对夫妇发现后赶紧帮其寻找亲人,但现场的寻找、媒体的帮忙,均无结果。 “当时,捡到我的好心夫妇以为我不健康才被遗弃,但他们把我带回家后发现,我非常健康。”傅林说,好心夫妇临时收养了他。 然而,好心夫妇家中已有一女,他们无法给傅林办户口。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半年后,夫妇俩将傅林送到福利院。 傅林从此成了“国家孩子”,福利院给他起了新名字,生日定在国庆节。 小孩不知愁,福利院的生活还是蛮“香”的。当时的福利院功能更像敬老院,傅林的到来,让福利院第一次有“老”也有“小”。 在“张爸爸”(傅林对时任院长张隆民的称呼)、“秦爸爸”(秦德明,张隆民退休后任院长)以及众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关心下,傅林健康成长。 福利院一名职工的孩子,比傅林大四岁,两人成为发小。这位大哥哥很暖心,经常给傅林讲睡前故事,“我哥讲的故事跟电视剧一样精彩。” 温暖的童年经历,总会铭刻在记忆深处。跟睡前故事一样令傅林难忘的,还有一次滑旱冰经历。“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一次川农大的哥哥姐姐来做公益,带小朋友玩游戏。他们可能觉得我看起来不像福利院的孩子,便把我忽略了。”傅林笑着说,当时他委屈得独自待在一边,这一幕恰好被张隆民发现。“张爸爸”什么也没多说,牵着傅林去了张家山,带他高高兴兴滑了一次旱冰。 记忆之门打开,温暖碎片如同泉涌。“我第一次上学的学费,是福利院所有人给我凑的;我学写字,是罗阿婆(当时福利院的副院长)教我的;我在江苏结婚时,福利院来了三位长辈作为男方家长出席;福利院的张叔叔(曾经的院长张志强)给我介绍了工作,在这家公司我一直干到中层并结识了妻子……” 如今,傅林工作生活都固定在江苏,按揭买了房子,买了代步车,儿子也已经四岁半。拥有着简单的幸福,傅林对生活很满意。“还得继续努力,等驾龄满5年就用业余时间做代驾。”早已习惯吃苦奋斗的傅林对生活充满希望,“福利院给了我完整的童年和少年,让我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未来我一定会好好把握。” 他们是“特殊儿童” 拥有简单快乐的小幸福 5月31日午后,骄阳穿过枝丫,洒下点点斑驳,鸟语花香中,福利院愈发清静。 二楼,孩子们结束午休,在保育阿姨的帮助下陆续起床。 “书包有,零食也还多,夏天的衣服刚有位好心人送了两大包新的,你们可以送点笔,另外尿不湿是消耗品,年龄小的孩子需求量比较大……”刚上班,邓俐聪就接到某单位来电,对方想在“六一”期间给福利院的孩子们献爱心,“现在关心关注福利院孩子的社会爱心力量有很多。” 不光是来自社会的爱心。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福利院条件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养孤残儿童、弃婴、弃童100余名。“目前在院儿童17人,其中大学生4名(年满18周岁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亦为孤儿),中小学生6名,残疾儿童7名,孩子们医疗和康复有‘绿色通道’,教育有正常全日制学习和特殊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邓俐聪说。 今年14岁,个子快接近1.8米的傅小民(化名)是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喜欢画画。福利院走廊展板上的画作,小民有三幅上榜。“小民患有脑瘫,但智力发育还不错,相当于十岁孩子,他平时爱跟弟弟妹妹们玩。而今年21岁的傅小周(化名)喜欢音乐,他在福利院长大,是个开朗的孩子,节奏感很好……”在福利院工作了10年,邓俐聪对每一个孩子都如同家人般熟悉。 “叔叔好!阿姨好!”学习室里,刚喝完苹果糖水,见来客人了,傅小伍(化名)带着其他孩子主动问好,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小伍是正常孩子,目前上小学三年级,学习室墙上贴着他获得的“班级之星”等奖状。与小伍的奖状挨着的,还有傅小雪(化名)“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证书。 临近“六一”,大小孩子都参与布置庆祝墙,走廊里满是节日氛围。这段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上周,福利院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熊猫公园游园活动,周日又有爱心单位和福利院一起为孩子们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活动,而各种“六一”爱心礼物更是丰富多样。 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是福利院干部职工最大的心愿。目前,因未被领养而由儿童福利院抚养长大的雅安“国家孩子”们,有的已成为医生、老师、教练,有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的从事理发、护工等各种行业……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可爱的孩子”,在大爱的守护下,他们的人生如春天般绚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蒋阳阳 采写, BM=004版, type=0, ZB_DROP=0, TXS=3194, NODEID=null, DOCTITLE=爱从未缺席,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1, CONTENT=
福利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六一”儿童节背景墙

福利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六一”儿童节背景墙

蒙古族女作家萨仁托娅曾用一本书记录了一段往事,书名叫《国家的孩子》,讲述的是三千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被内蒙古母亲抚养长大的动人故事。

在雅安,也有一群类似的孩子,他们曾遭遇不幸,失去了原本的家庭,却得到另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他们没有亲生父母的疼爱,却拥有许多用真心呵护他们成长的“爸爸妈妈”。

儿童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里的这群“国家孩子”,倾听他们的故事。

她是幸运的姑娘 努力拼搏终圆“大学梦”

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这是“雅女”傅珊(化名)的人生写照。

二十二年前,还在襁褓中的傅珊被抱进福利院,从此这里成了她的家。

傅珊很文静,1.6米个头,身材纤细,长发过肩。从小到大,傅珊在老师、同学眼中都是“乖乖女”。

这段时间,傅珊特别忙。“明年就大四了,要么毕业工作,要么考研,但我还是想拼一把,读研深造。”

对于考研计划及学费问题,傅珊跟福利院的“妈妈”商量过,“她们都很支持我,如果能考上,‘家里’会继续供我读书;如果没考上,我就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从有记忆开始就在福利院了,主要负责照顾我的是‘陆妈妈’和‘宋妈妈’,她们会陪我玩,哄我睡觉,她们就是亲妈。”傅珊口中的两位“妈妈”,是福利院的保育员,她们主要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她从小就乖,没让我们操心过。”这是“陆妈妈”对傅珊的印象。“1999年被送来的时候,她只有三个月大。”陆妈妈回忆道,此后伴随傅珊成长的,是10多名孤儿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

从小学到高中,傅珊都在名山上学。“小学的时候常常坐公交车往返学校和福利院,差不多两三天就回去一次。”傅珊说,那时为了方便她读书,福利院在名山为她找了一个寄宿家庭,但想家的她不时就往福利院跑。上初中后,傅珊开始住校,但从未跟同学提起过自己的身世,“我希望跟同学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福利院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敏感,一般报名或开家长会时,福利院的老师都以家长的身份去学校。

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傅珊明白自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更加坚定了考大学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她被宜宾一所大学录取。

得知傅珊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妈妈”们已提早做起了准备,添置行李箱、衣物和生活必需品。“小姑娘又幸运又努力,为她骄傲。”福利院儿童部主任邓俐聪说。

大学三年,傅珊到广告公司兼过职,也在电视台实习过,她的努力从未间断。寒暑假她会回福利院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此外,她也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别人。“我是‘国家孩子’,我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傅珊说。

他是车站“弃儿” 人生因爱而美丽圆满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意外。5月30日,在某连锁企业任职的傅林(化名)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年仅三四岁的他就遭遇了人生最大一次意外。

1995年,傅林被遗弃在雅安交通车站。一对夫妇发现后赶紧帮其寻找亲人,但现场的寻找、媒体的帮忙,均无结果。

“当时,捡到我的好心夫妇以为我不健康才被遗弃,但他们把我带回家后发现,我非常健康。”傅林说,好心夫妇临时收养了他。

然而,好心夫妇家中已有一女,他们无法给傅林办户口。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半年后,夫妇俩将傅林送到福利院。

傅林从此成了“国家孩子”,福利院给他起了新名字,生日定在国庆节。

小孩不知愁,福利院的生活还是蛮“香”的。当时的福利院功能更像敬老院,傅林的到来,让福利院第一次有“老”也有“小”。

在“张爸爸”(傅林对时任院长张隆民的称呼)、“秦爸爸”(秦德明,张隆民退休后任院长)以及众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关心下,傅林健康成长。

福利院一名职工的孩子,比傅林大四岁,两人成为发小。这位大哥哥很暖心,经常给傅林讲睡前故事,“我哥讲的故事跟电视剧一样精彩。”

温暖的童年经历,总会铭刻在记忆深处。跟睡前故事一样令傅林难忘的,还有一次滑旱冰经历。“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一次川农大的哥哥姐姐来做公益,带小朋友玩游戏。他们可能觉得我看起来不像福利院的孩子,便把我忽略了。”傅林笑着说,当时他委屈得独自待在一边,这一幕恰好被张隆民发现。“张爸爸”什么也没多说,牵着傅林去了张家山,带他高高兴兴滑了一次旱冰。

记忆之门打开,温暖碎片如同泉涌。“我第一次上学的学费,是福利院所有人给我凑的;我学写字,是罗阿婆(当时福利院的副院长)教我的;我在江苏结婚时,福利院来了三位长辈作为男方家长出席;福利院的张叔叔(曾经的院长张志强)给我介绍了工作,在这家公司我一直干到中层并结识了妻子……”

如今,傅林工作生活都固定在江苏,按揭买了房子,买了代步车,儿子也已经四岁半。拥有着简单的幸福,傅林对生活很满意。“还得继续努力,等驾龄满5年就用业余时间做代驾。”早已习惯吃苦奋斗的傅林对生活充满希望,“福利院给了我完整的童年和少年,让我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未来我一定会好好把握。”

他们是“特殊儿童” 拥有简单快乐的小幸福

5月31日午后,骄阳穿过枝丫,洒下点点斑驳,鸟语花香中,福利院愈发清静。

二楼,孩子们结束午休,在保育阿姨的帮助下陆续起床。

“书包有,零食也还多,夏天的衣服刚有位好心人送了两大包新的,你们可以送点笔,另外尿不湿是消耗品,年龄小的孩子需求量比较大……”刚上班,邓俐聪就接到某单位来电,对方想在“六一”期间给福利院的孩子们献爱心,“现在关心关注福利院孩子的社会爱心力量有很多。”

不光是来自社会的爱心。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福利院条件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养孤残儿童、弃婴、弃童100余名。“目前在院儿童17人,其中大学生4名(年满18周岁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亦为孤儿),中小学生6名,残疾儿童7名,孩子们医疗和康复有‘绿色通道’,教育有正常全日制学习和特殊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邓俐聪说。

今年14岁,个子快接近1.8米的傅小民(化名)是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喜欢画画。福利院走廊展板上的画作,小民有三幅上榜。“小民患有脑瘫,但智力发育还不错,相当于十岁孩子,他平时爱跟弟弟妹妹们玩。而今年21岁的傅小周(化名)喜欢音乐,他在福利院长大,是个开朗的孩子,节奏感很好……”在福利院工作了10年,邓俐聪对每一个孩子都如同家人般熟悉。

“叔叔好!阿姨好!”学习室里,刚喝完苹果糖水,见来客人了,傅小伍(化名)带着其他孩子主动问好,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小伍是正常孩子,目前上小学三年级,学习室墙上贴着他获得的“班级之星”等奖状。与小伍的奖状挨着的,还有傅小雪(化名)“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证书。

临近“六一”,大小孩子都参与布置庆祝墙,走廊里满是节日氛围。这段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上周,福利院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熊猫公园游园活动,周日又有爱心单位和福利院一起为孩子们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活动,而各种“六一”爱心礼物更是丰富多样。

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是福利院干部职工最大的心愿。目前,因未被领养而由儿童福利院抚养长大的雅安“国家孩子”们,有的已成为医生、老师、教练,有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的从事理发、护工等各种行业……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可爱的孩子”,在大爱的守护下,他们的人生如春天般绚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蒋阳阳 采写

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正在大学校园学习

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正在大学校园学习

福利院生活阿姨为吃完饭的幼儿擦嘴

福利院生活阿姨为吃完饭的幼儿擦嘴

阅读,是福利院孩子喜欢做的事

阅读,是福利院孩子喜欢做的事

福利院一角

福利院一角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399772898021539840, IR_CONTENT= 蒙古族女作家萨仁托娅曾用一本书记录了一段往事,书名叫《国家的孩子》,讲述的是三千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被内蒙古母亲抚养长大的动人故事。 在雅安,也有一群类似的孩子,他们曾遭遇不幸,失去了原本的家庭,却得到另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他们没有亲生父母的疼爱,却拥有许多用真心呵护他们成长的“爸爸妈妈”。 儿童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里的这群“国家孩子”,倾听他们的故事。 她是幸运的姑娘 努力拼搏终圆“大学梦” 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这是“雅女”傅珊(化名)的人生写照。 二十二年前,还在襁褓中的傅珊被抱进福利院,从此这里成了她的家。 傅珊很文静,1.6米个头,身材纤细,长发过肩。从小到大,傅珊在老师、同学眼中都是“乖乖女”。 这段时间,傅珊特别忙。“明年就大四了,要么毕业工作,要么考研,但我还是想拼一把,读研深造。” 对于考研计划及学费问题,傅珊跟福利院的“妈妈”商量过,“她们都很支持我,如果能考上,‘家里’会继续供我读书;如果没考上,我就出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从有记忆开始就在福利院了,主要负责照顾我的是‘陆妈妈’和‘宋妈妈’,她们会陪我玩,哄我睡觉,她们就是亲妈。”傅珊口中的两位“妈妈”,是福利院的保育员,她们主要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她从小就乖,没让我们操心过。”这是“陆妈妈”对傅珊的印象。“1999年被送来的时候,她只有三个月大。”陆妈妈回忆道,此后伴随傅珊成长的,是10多名孤儿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 从小学到高中,傅珊都在名山上学。“小学的时候常常坐公交车往返学校和福利院,差不多两三天就回去一次。”傅珊说,那时为了方便她读书,福利院在名山为她找了一个寄宿家庭,但想家的她不时就往福利院跑。上初中后,傅珊开始住校,但从未跟同学提起过自己的身世,“我希望跟同学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福利院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敏感,一般报名或开家长会时,福利院的老师都以家长的身份去学校。 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傅珊明白自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更加坚定了考大学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她被宜宾一所大学录取。 得知傅珊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妈妈”们已提早做起了准备,添置行李箱、衣物和生活必需品。“小姑娘又幸运又努力,为她骄傲。”福利院儿童部主任邓俐聪说。 大学三年,傅珊到广告公司兼过职,也在电视台实习过,她的努力从未间断。寒暑假她会回福利院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此外,她也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别人。“我是‘国家孩子’,我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傅珊说。 他是车站“弃儿” 人生因爱而美丽圆满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意外。5月30日,在某连锁企业任职的傅林(化名)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年仅三四岁的他就遭遇了人生最大一次意外。 1995年,傅林被遗弃在雅安交通车站。一对夫妇发现后赶紧帮其寻找亲人,但现场的寻找、媒体的帮忙,均无结果。 “当时,捡到我的好心夫妇以为我不健康才被遗弃,但他们把我带回家后发现,我非常健康。”傅林说,好心夫妇临时收养了他。 然而,好心夫妇家中已有一女,他们无法给傅林办户口。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半年后,夫妇俩将傅林送到福利院。 傅林从此成了“国家孩子”,福利院给他起了新名字,生日定在国庆节。 小孩不知愁,福利院的生活还是蛮“香”的。当时的福利院功能更像敬老院,傅林的到来,让福利院第一次有“老”也有“小”。 在“张爸爸”(傅林对时任院长张隆民的称呼)、“秦爸爸”(秦德明,张隆民退休后任院长)以及众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关心下,傅林健康成长。 福利院一名职工的孩子,比傅林大四岁,两人成为发小。这位大哥哥很暖心,经常给傅林讲睡前故事,“我哥讲的故事跟电视剧一样精彩。” 温暖的童年经历,总会铭刻在记忆深处。跟睡前故事一样令傅林难忘的,还有一次滑旱冰经历。“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一次川农大的哥哥姐姐来做公益,带小朋友玩游戏。他们可能觉得我看起来不像福利院的孩子,便把我忽略了。”傅林笑着说,当时他委屈得独自待在一边,这一幕恰好被张隆民发现。“张爸爸”什么也没多说,牵着傅林去了张家山,带他高高兴兴滑了一次旱冰。 记忆之门打开,温暖碎片如同泉涌。“我第一次上学的学费,是福利院所有人给我凑的;我学写字,是罗阿婆(当时福利院的副院长)教我的;我在江苏结婚时,福利院来了三位长辈作为男方家长出席;福利院的张叔叔(曾经的院长张志强)给我介绍了工作,在这家公司我一直干到中层并结识了妻子……” 如今,傅林工作生活都固定在江苏,按揭买了房子,买了代步车,儿子也已经四岁半。拥有着简单的幸福,傅林对生活很满意。“还得继续努力,等驾龄满5年就用业余时间做代驾。”早已习惯吃苦奋斗的傅林对生活充满希望,“福利院给了我完整的童年和少年,让我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未来我一定会好好把握。” 他们是“特殊儿童” 拥有简单快乐的小幸福 5月31日午后,骄阳穿过枝丫,洒下点点斑驳,鸟语花香中,福利院愈发清静。 二楼,孩子们结束午休,在保育阿姨的帮助下陆续起床。 “书包有,零食也还多,夏天的衣服刚有位好心人送了两大包新的,你们可以送点笔,另外尿不湿是消耗品,年龄小的孩子需求量比较大……”刚上班,邓俐聪就接到某单位来电,对方想在“六一”期间给福利院的孩子们献爱心,“现在关心关注福利院孩子的社会爱心力量有很多。” 不光是来自社会的爱心。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福利院条件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养孤残儿童、弃婴、弃童100余名。“目前在院儿童17人,其中大学生4名(年满18周岁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亦为孤儿),中小学生6名,残疾儿童7名,孩子们医疗和康复有‘绿色通道’,教育有正常全日制学习和特殊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邓俐聪说。 今年14岁,个子快接近1.8米的傅小民(化名)是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喜欢画画。福利院走廊展板上的画作,小民有三幅上榜。“小民患有脑瘫,但智力发育还不错,相当于十岁孩子,他平时爱跟弟弟妹妹们玩。而今年21岁的傅小周(化名)喜欢音乐,他在福利院长大,是个开朗的孩子,节奏感很好……”在福利院工作了10年,邓俐聪对每一个孩子都如同家人般熟悉。 “叔叔好!阿姨好!”学习室里,刚喝完苹果糖水,见来客人了,傅小伍(化名)带着其他孩子主动问好,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小伍是正常孩子,目前上小学三年级,学习室墙上贴着他获得的“班级之星”等奖状。与小伍的奖状挨着的,还有傅小雪(化名)“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证书。 临近“六一”,大小孩子都参与布置庆祝墙,走廊里满是节日氛围。这段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上周,福利院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熊猫公园游园活动,周日又有爱心单位和福利院一起为孩子们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活动,而各种“六一”爱心礼物更是丰富多样。 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是福利院干部职工最大的心愿。目前,因未被领养而由儿童福利院抚养长大的雅安“国家孩子”们,有的已成为医生、老师、教练,有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的从事理发、护工等各种行业……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可爱的孩子”,在大爱的守护下,他们的人生如春天般绚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蒋阳阳 采写,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602004.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A8/wKhuumC2dr2AQ9zwAMx73D0VhDw926.png, ZB_AREA_LIST=, FB=

——走近雅安的“国家孩子”

, TS=福利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六一”儿童节背景墙&&从福利院走出的孩子正在大学校园学习&&福利院生活阿姨为吃完饭的幼儿擦嘴 &&阅读,是福利院孩子喜欢做的事 &&福利院一角},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5, CODE=200, CURBM=004, YEAR=2021, PAPERDATE=2021/06/02, DA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