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报
A003雅安日报

扫一扫

下载掌上雅安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乡村砂事

□李增勇

乡下人是“土命”,终日跟泥土打交道,连家用物什也是烧土成器。荥经以砂器居多,砂炉生火,砂锅煮饭,坛子储藏粮食,水缸盛水,就连头痛脑热,也离不开那些个小小的药罐。

失去生命色泽的草茎树皮在药罐里翻来滚去,药味在老屋里飘散。褐色的药液倒进土瓷碗,母亲嘬着嘴吹凉,端给恹恹的我。苦味顺着舌尖刮向喉咙,还没有咽下,就忍不住呕吐,好像世间岁月都是无涯的苦。我羡慕村里那些家境好的孩子,生病了,父母带去医院开些药片,花花绿绿,带着甜味,很轻松地就能吞下。讨厌中药,连药罐也恨得牙痒痒。

母亲病了,一病就是几年,医生说是贫血。我们并不知道贫血的含义,只知道家里的中药味从此没有断过。我不敢对绕梁的药味心生讨厌,因为那药能治母亲的病。一日中午,父亲帮母亲倒药渣。药罐把断了,罐子也摔得粉碎。母亲的埋怨喋喋不休,说自己生病拖累人家,是父亲故意把药罐给摔的。父亲一时解释不清,两人吵起来。我们傻傻地缩在屋角,大气也不敢出。

这时,外婆来了。大人停住口角,我们像见到救星一样围上去。哥哥嘴快,把父母拌嘴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她听。外婆沉着脸放下背篓,把东西取出放在桌上。一只装了十几个鸡蛋的提篮,半块肥嘟嘟的腊肉,还有一些干笋和蕨菜。

“贫血很好治,每天两个荷包蛋,多吃点油荤,很快就会好起来。”外婆瞅着自己的女儿,用余光斜扫我的父亲。

“医生也是这么说的。”母亲垂头低语。外婆的语气软了下来,责怪我母亲不会照顾自己,“拖久丢了命,几个娃咋办?”话与泪一同流下来,攥着袖子去抹。那泪像恐惧的魔水,泡得我们骨头发软。

父亲没吭声,默默拿着渔具出门。黄昏时分回来,从笆篓里倒出好些鲜活的鱼,大的养石缸里,小的当场剖了,放进砂锅熬煮。姐姐悄悄把我们拉到一边告诫,鱼汤是给母亲补身体的,待会儿大家都不要吃,我和弟弟像鸡啄米般点头。晚饭时,母亲把鱼和汤舀在几个碗里。我们都摇头,推给母亲。父亲把碗中的鱼夹给母亲,平静地对我们发令:大家都吃。于是,我们的嘴巴立刻背叛了内心,呼呼地喝汤,滋溜溜地吮吸着小鱼身上的嫩肉。吃完继续舀汤,汤勺把锅底刮得呱呱直叫。

第二天,母亲把鸡蛋和鱼背到街上卖了,捡上药,新买个药罐,屋子里又弥漫起药味儿。贫血不是重病算不得问题,贫血遇上贫穷才是大问题。不过母亲不识字,不明白这道理,每日苍白着笑容熬药,其实把每个日子都熬了。

晚上不给砂炉加碳,第二天重新生火。也有例外,比如春分来了,家家户户要炖猪蹄膀。因为过了这节气农事渐起,就要下地干活。吃啥补啥,吃了蹄膀手脚更有力气。于是,家里的大圆肚砂锅就带着满满的仪式感登场。

前一天晚上,母亲从炕笆子上取下腊猪蹄膀,烧皮、浸泡、清洗,盛装在配了大白豆、海带的砂锅里。临睡前,把砂锅坐在过夜炉上,一家人都去睡觉。晚上,炉火的微光和肉香透过板壁的缝隙。睡在火房隔壁的我们,半夜醒来,吸吸鼻子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母亲这夜要起来几次,担心炉火小了炖不开一锅汤,害怕火力大了熬焦锅里的肉。她进进出出都轻手轻脚,担心吵着我们。其实她不知道,我们盼望一锅肉熟和她盼我们长大的心,都是一样的春天。

清早起床后,母亲揭开砂锅盖,捞出炖熟的猪蹄膀,扯下腿筋肉,一人一坨。我们用作业纸把肉包过,塞进书包上学。课间,与小伙伴溜进小树林,打开油浸浸的纸包,几双眼睛都掉落在肉上。眼神缓缓扫视,谁跟我的关系铁,就先撕一丝精肉给他。那天注定是听不好课的,书和本子上都沾着肉味儿……

砂锅看起来是笨拙,却是身娇骨脆的玩意儿。但凡磕碰,容易破裂,摔不得碰不得。好在是本地土产,也不贵,碎了也值不得心疼,重新置办就行。破损的砂锅可不能随手扔,如果仅是锅底裂了或者口子缺了,姐姐会把砂锅装满土摆在院子里,种上指甲花、太阳花、马耳朵,院子里从春到秋都红红绿绿地热闹着。

女孩子心里都是花的梦,男孩子成天就想着吃。我和弟弟把破成两半的砂锅藏了,瞅着哪日天气好,邀几个伙伴,各自从家里偷些肉,连同半边砂锅,藏入背筐出门。偷肉也是技术活,被大人发现可不得了。专挑位置不显眼或者刚切过的腊肉下手,割下一小块后,抹些锅底灰在切口上遮掩。到山上,分工搭灶、捡柴、烧火。火势上来,垒几个石头支起半边砂锅。把溪水里洗净的腊肉切片摊在热锅片上,滋溜溜冒着油,肉香在野地里飘溢。炙烤到七八分熟就开吃,肉不多,吃不上几口就没了。就着破锅片上的残油,再烤些洋芋、红苕,算是美美地打一顿牙祭。吃毕,各自散开割草放牛。半片油渍斑斑的破砂锅,在残灰余烬上支棱着耳朵,听满山笑语。

日子就像老黄历,一页页翻过不再回来。前段时间,到热溪沟走访,沿着歪斜的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偌大一座纯木结构的四合院,只住了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儿孙们都在山外安家。空寂的老屋里,尘埃洒落在各式老物件上,泛出时光老去的锈迹。我们把十多个不同形态的砂锅搬到天井中,以满地青苔为背景一一拍照。这些曾经沸腾过山村岁月的砂器,早已废弃不用了。电气炉灶普及的年代,乡村的天空,炊烟已经消失。被黑砂煨暖的日子,也成为褪色的记忆。

{PAPERID=navigation_005001001, MONTH=06, PREBM=002, NUM=2, GUID=1400860061885202433, BMS=[001, 002, 003, 004], DETAIL={BC=003, PUBURL=https://epaper.beiww.com/yar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06/05/003/1400860061885202433.html, DOCPUBTIME=2021-06-05 02:00:07, DOCAUTHOR=李增勇, CLEAR_CONTENT= 乡下人是“土命”,终日跟泥土打交道,连家用物什也是烧土成器。荥经以砂器居多,砂炉生火,砂锅煮饭,坛子储藏粮食,水缸盛水,就连头痛脑热,也离不开那些个小小的药罐。 失去生命色泽的草茎树皮在药罐里翻来滚去,药味在老屋里飘散。褐色的药液倒进土瓷碗,母亲嘬着嘴吹凉,端给恹恹的我。苦味顺着舌尖刮向喉咙,还没有咽下,就忍不住呕吐,好像世间岁月都是无涯的苦。我羡慕村里那些家境好的孩子,生病了,父母带去医院开些药片,花花绿绿,带着甜味,很轻松地就能吞下。讨厌中药,连药罐也恨得牙痒痒。 母亲病了,一病就是几年,医生说是贫血。我们并不知道贫血的含义,只知道家里的中药味从此没有断过。我不敢对绕梁的药味心生讨厌,因为那药能治母亲的病。一日中午,父亲帮母亲倒药渣。药罐把断了,罐子也摔得粉碎。母亲的埋怨喋喋不休,说自己生病拖累人家,是父亲故意把药罐给摔的。父亲一时解释不清,两人吵起来。我们傻傻地缩在屋角,大气也不敢出。 这时,外婆来了。大人停住口角,我们像见到救星一样围上去。哥哥嘴快,把父母拌嘴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她听。外婆沉着脸放下背篓,把东西取出放在桌上。一只装了十几个鸡蛋的提篮,半块肥嘟嘟的腊肉,还有一些干笋和蕨菜。 “贫血很好治,每天两个荷包蛋,多吃点油荤,很快就会好起来。”外婆瞅着自己的女儿,用余光斜扫我的父亲。 “医生也是这么说的。”母亲垂头低语。外婆的语气软了下来,责怪我母亲不会照顾自己,“拖久丢了命,几个娃咋办?”话与泪一同流下来,攥着袖子去抹。那泪像恐惧的魔水,泡得我们骨头发软。 父亲没吭声,默默拿着渔具出门。黄昏时分回来,从笆篓里倒出好些鲜活的鱼,大的养石缸里,小的当场剖了,放进砂锅熬煮。姐姐悄悄把我们拉到一边告诫,鱼汤是给母亲补身体的,待会儿大家都不要吃,我和弟弟像鸡啄米般点头。晚饭时,母亲把鱼和汤舀在几个碗里。我们都摇头,推给母亲。父亲把碗中的鱼夹给母亲,平静地对我们发令:大家都吃。于是,我们的嘴巴立刻背叛了内心,呼呼地喝汤,滋溜溜地吮吸着小鱼身上的嫩肉。吃完继续舀汤,汤勺把锅底刮得呱呱直叫。 第二天,母亲把鸡蛋和鱼背到街上卖了,捡上药,新买个药罐,屋子里又弥漫起药味儿。贫血不是重病算不得问题,贫血遇上贫穷才是大问题。不过母亲不识字,不明白这道理,每日苍白着笑容熬药,其实把每个日子都熬了。 晚上不给砂炉加碳,第二天重新生火。也有例外,比如春分来了,家家户户要炖猪蹄膀。因为过了这节气农事渐起,就要下地干活。吃啥补啥,吃了蹄膀手脚更有力气。于是,家里的大圆肚砂锅就带着满满的仪式感登场。 前一天晚上,母亲从炕笆子上取下腊猪蹄膀,烧皮、浸泡、清洗,盛装在配了大白豆、海带的砂锅里。临睡前,把砂锅坐在过夜炉上,一家人都去睡觉。晚上,炉火的微光和肉香透过板壁的缝隙。睡在火房隔壁的我们,半夜醒来,吸吸鼻子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母亲这夜要起来几次,担心炉火小了炖不开一锅汤,害怕火力大了熬焦锅里的肉。她进进出出都轻手轻脚,担心吵着我们。其实她不知道,我们盼望一锅肉熟和她盼我们长大的心,都是一样的春天。 清早起床后,母亲揭开砂锅盖,捞出炖熟的猪蹄膀,扯下腿筋肉,一人一坨。我们用作业纸把肉包过,塞进书包上学。课间,与小伙伴溜进小树林,打开油浸浸的纸包,几双眼睛都掉落在肉上。眼神缓缓扫视,谁跟我的关系铁,就先撕一丝精肉给他。那天注定是听不好课的,书和本子上都沾着肉味儿…… 砂锅看起来是笨拙,却是身娇骨脆的玩意儿。但凡磕碰,容易破裂,摔不得碰不得。好在是本地土产,也不贵,碎了也值不得心疼,重新置办就行。破损的砂锅可不能随手扔,如果仅是锅底裂了或者口子缺了,姐姐会把砂锅装满土摆在院子里,种上指甲花、太阳花、马耳朵,院子里从春到秋都红红绿绿地热闹着。 女孩子心里都是花的梦,男孩子成天就想着吃。我和弟弟把破成两半的砂锅藏了,瞅着哪日天气好,邀几个伙伴,各自从家里偷些肉,连同半边砂锅,藏入背筐出门。偷肉也是技术活,被大人发现可不得了。专挑位置不显眼或者刚切过的腊肉下手,割下一小块后,抹些锅底灰在切口上遮掩。到山上,分工搭灶、捡柴、烧火。火势上来,垒几个石头支起半边砂锅。把溪水里洗净的腊肉切片摊在热锅片上,滋溜溜冒着油,肉香在野地里飘溢。炙烤到七八分熟就开吃,肉不多,吃不上几口就没了。就着破锅片上的残油,再烤些洋芋、红苕,算是美美地打一顿牙祭。吃毕,各自散开割草放牛。半片油渍斑斑的破砂锅,在残灰余烬上支棱着耳朵,听满山笑语。 日子就像老黄历,一页页翻过不再回来。前段时间,到热溪沟走访,沿着歪斜的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偌大一座纯木结构的四合院,只住了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儿孙们都在山外安家。空寂的老屋里,尘埃洒落在各式老物件上,泛出时光老去的锈迹。我们把十多个不同形态的砂锅搬到天井中,以满地青苔为背景一一拍照。这些曾经沸腾过山村岁月的砂器,早已废弃不用了。电气炉灶普及的年代,乡村的天空,炊烟已经消失。被黑砂煨暖的日子,也成为褪色的记忆。, BM=003版, type=0, ZB_DROP=0, TXS=2097, NODEID=null, DOCTITLE=乡村砂事, MC=雅安日报, ZB_KEYWORDS5_CHAR=, YT=, ZB_ORIGINAL=0, CONTENT=
乡下人是“土命”,终日跟泥土打交道,连家用物什也是烧土成器。荥经以砂器居多,砂炉生火,砂锅煮饭,坛子储藏粮食,水缸盛水,就连头痛脑热,也离不开那些个小小的药罐。

失去生命色泽的草茎树皮在药罐里翻来滚去,药味在老屋里飘散。褐色的药液倒进土瓷碗,母亲嘬着嘴吹凉,端给恹恹的我。苦味顺着舌尖刮向喉咙,还没有咽下,就忍不住呕吐,好像世间岁月都是无涯的苦。我羡慕村里那些家境好的孩子,生病了,父母带去医院开些药片,花花绿绿,带着甜味,很轻松地就能吞下。讨厌中药,连药罐也恨得牙痒痒。

母亲病了,一病就是几年,医生说是贫血。我们并不知道贫血的含义,只知道家里的中药味从此没有断过。我不敢对绕梁的药味心生讨厌,因为那药能治母亲的病。一日中午,父亲帮母亲倒药渣。药罐把断了,罐子也摔得粉碎。母亲的埋怨喋喋不休,说自己生病拖累人家,是父亲故意把药罐给摔的。父亲一时解释不清,两人吵起来。我们傻傻地缩在屋角,大气也不敢出。

这时,外婆来了。大人停住口角,我们像见到救星一样围上去。哥哥嘴快,把父母拌嘴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她听。外婆沉着脸放下背篓,把东西取出放在桌上。一只装了十几个鸡蛋的提篮,半块肥嘟嘟的腊肉,还有一些干笋和蕨菜。

“贫血很好治,每天两个荷包蛋,多吃点油荤,很快就会好起来。”外婆瞅着自己的女儿,用余光斜扫我的父亲。

“医生也是这么说的。”母亲垂头低语。外婆的语气软了下来,责怪我母亲不会照顾自己,“拖久丢了命,几个娃咋办?”话与泪一同流下来,攥着袖子去抹。那泪像恐惧的魔水,泡得我们骨头发软。

父亲没吭声,默默拿着渔具出门。黄昏时分回来,从笆篓里倒出好些鲜活的鱼,大的养石缸里,小的当场剖了,放进砂锅熬煮。姐姐悄悄把我们拉到一边告诫,鱼汤是给母亲补身体的,待会儿大家都不要吃,我和弟弟像鸡啄米般点头。晚饭时,母亲把鱼和汤舀在几个碗里。我们都摇头,推给母亲。父亲把碗中的鱼夹给母亲,平静地对我们发令:大家都吃。于是,我们的嘴巴立刻背叛了内心,呼呼地喝汤,滋溜溜地吮吸着小鱼身上的嫩肉。吃完继续舀汤,汤勺把锅底刮得呱呱直叫。

第二天,母亲把鸡蛋和鱼背到街上卖了,捡上药,新买个药罐,屋子里又弥漫起药味儿。贫血不是重病算不得问题,贫血遇上贫穷才是大问题。不过母亲不识字,不明白这道理,每日苍白着笑容熬药,其实把每个日子都熬了。

晚上不给砂炉加碳,第二天重新生火。也有例外,比如春分来了,家家户户要炖猪蹄膀。因为过了这节气农事渐起,就要下地干活。吃啥补啥,吃了蹄膀手脚更有力气。于是,家里的大圆肚砂锅就带着满满的仪式感登场。

前一天晚上,母亲从炕笆子上取下腊猪蹄膀,烧皮、浸泡、清洗,盛装在配了大白豆、海带的砂锅里。临睡前,把砂锅坐在过夜炉上,一家人都去睡觉。晚上,炉火的微光和肉香透过板壁的缝隙。睡在火房隔壁的我们,半夜醒来,吸吸鼻子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母亲这夜要起来几次,担心炉火小了炖不开一锅汤,害怕火力大了熬焦锅里的肉。她进进出出都轻手轻脚,担心吵着我们。其实她不知道,我们盼望一锅肉熟和她盼我们长大的心,都是一样的春天。

清早起床后,母亲揭开砂锅盖,捞出炖熟的猪蹄膀,扯下腿筋肉,一人一坨。我们用作业纸把肉包过,塞进书包上学。课间,与小伙伴溜进小树林,打开油浸浸的纸包,几双眼睛都掉落在肉上。眼神缓缓扫视,谁跟我的关系铁,就先撕一丝精肉给他。那天注定是听不好课的,书和本子上都沾着肉味儿……

砂锅看起来是笨拙,却是身娇骨脆的玩意儿。但凡磕碰,容易破裂,摔不得碰不得。好在是本地土产,也不贵,碎了也值不得心疼,重新置办就行。破损的砂锅可不能随手扔,如果仅是锅底裂了或者口子缺了,姐姐会把砂锅装满土摆在院子里,种上指甲花、太阳花、马耳朵,院子里从春到秋都红红绿绿地热闹着。

女孩子心里都是花的梦,男孩子成天就想着吃。我和弟弟把破成两半的砂锅藏了,瞅着哪日天气好,邀几个伙伴,各自从家里偷些肉,连同半边砂锅,藏入背筐出门。偷肉也是技术活,被大人发现可不得了。专挑位置不显眼或者刚切过的腊肉下手,割下一小块后,抹些锅底灰在切口上遮掩。到山上,分工搭灶、捡柴、烧火。火势上来,垒几个石头支起半边砂锅。把溪水里洗净的腊肉切片摊在热锅片上,滋溜溜冒着油,肉香在野地里飘溢。炙烤到七八分熟就开吃,肉不多,吃不上几口就没了。就着破锅片上的残油,再烤些洋芋、红苕,算是美美地打一顿牙祭。吃毕,各自散开割草放牛。半片油渍斑斑的破砂锅,在残灰余烬上支棱着耳朵,听满山笑语。

日子就像老黄历,一页页翻过不再回来。前段时间,到热溪沟走访,沿着歪斜的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偌大一座纯木结构的四合院,只住了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儿孙们都在山外安家。空寂的老屋里,尘埃洒落在各式老物件上,泛出时光老去的锈迹。我们把十多个不同形态的砂锅搬到天井中,以满地青苔为背景一一拍照。这些曾经沸腾过山村岁月的砂器,早已废弃不用了。电气炉灶普及的年代,乡村的天空,炊烟已经消失。被黑砂煨暖的日子,也成为褪色的记忆。

, ZB_AREA_LIST_CN=, ZB_SOURCE_SITE=雅安日报数字报, SOURCE_CHINESE_NAME=资源中心-null-雅安日报数字报, ADDITION_CHAR3=, IR_ABSTRACT=, ADDITION_CHAR1=szb, IR_SRCNAME=, ADDITION_CHAR2=, ZB_GUID=1400860061885202433, IR_CONTENT= 乡下人是“土命”,终日跟泥土打交道,连家用物什也是烧土成器。荥经以砂器居多,砂炉生火,砂锅煮饭,坛子储藏粮食,水缸盛水,就连头痛脑热,也离不开那些个小小的药罐。 失去生命色泽的草茎树皮在药罐里翻来滚去,药味在老屋里飘散。褐色的药液倒进土瓷碗,母亲嘬着嘴吹凉,端给恹恹的我。苦味顺着舌尖刮向喉咙,还没有咽下,就忍不住呕吐,好像世间岁月都是无涯的苦。我羡慕村里那些家境好的孩子,生病了,父母带去医院开些药片,花花绿绿,带着甜味,很轻松地就能吞下。讨厌中药,连药罐也恨得牙痒痒。 母亲病了,一病就是几年,医生说是贫血。我们并不知道贫血的含义,只知道家里的中药味从此没有断过。我不敢对绕梁的药味心生讨厌,因为那药能治母亲的病。一日中午,父亲帮母亲倒药渣。药罐把断了,罐子也摔得粉碎。母亲的埋怨喋喋不休,说自己生病拖累人家,是父亲故意把药罐给摔的。父亲一时解释不清,两人吵起来。我们傻傻地缩在屋角,大气也不敢出。 这时,外婆来了。大人停住口角,我们像见到救星一样围上去。哥哥嘴快,把父母拌嘴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她听。外婆沉着脸放下背篓,把东西取出放在桌上。一只装了十几个鸡蛋的提篮,半块肥嘟嘟的腊肉,还有一些干笋和蕨菜。 “贫血很好治,每天两个荷包蛋,多吃点油荤,很快就会好起来。”外婆瞅着自己的女儿,用余光斜扫我的父亲。 “医生也是这么说的。”母亲垂头低语。外婆的语气软了下来,责怪我母亲不会照顾自己,“拖久丢了命,几个娃咋办?”话与泪一同流下来,攥着袖子去抹。那泪像恐惧的魔水,泡得我们骨头发软。 父亲没吭声,默默拿着渔具出门。黄昏时分回来,从笆篓里倒出好些鲜活的鱼,大的养石缸里,小的当场剖了,放进砂锅熬煮。姐姐悄悄把我们拉到一边告诫,鱼汤是给母亲补身体的,待会儿大家都不要吃,我和弟弟像鸡啄米般点头。晚饭时,母亲把鱼和汤舀在几个碗里。我们都摇头,推给母亲。父亲把碗中的鱼夹给母亲,平静地对我们发令:大家都吃。于是,我们的嘴巴立刻背叛了内心,呼呼地喝汤,滋溜溜地吮吸着小鱼身上的嫩肉。吃完继续舀汤,汤勺把锅底刮得呱呱直叫。 第二天,母亲把鸡蛋和鱼背到街上卖了,捡上药,新买个药罐,屋子里又弥漫起药味儿。贫血不是重病算不得问题,贫血遇上贫穷才是大问题。不过母亲不识字,不明白这道理,每日苍白着笑容熬药,其实把每个日子都熬了。 晚上不给砂炉加碳,第二天重新生火。也有例外,比如春分来了,家家户户要炖猪蹄膀。因为过了这节气农事渐起,就要下地干活。吃啥补啥,吃了蹄膀手脚更有力气。于是,家里的大圆肚砂锅就带着满满的仪式感登场。 前一天晚上,母亲从炕笆子上取下腊猪蹄膀,烧皮、浸泡、清洗,盛装在配了大白豆、海带的砂锅里。临睡前,把砂锅坐在过夜炉上,一家人都去睡觉。晚上,炉火的微光和肉香透过板壁的缝隙。睡在火房隔壁的我们,半夜醒来,吸吸鼻子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母亲这夜要起来几次,担心炉火小了炖不开一锅汤,害怕火力大了熬焦锅里的肉。她进进出出都轻手轻脚,担心吵着我们。其实她不知道,我们盼望一锅肉熟和她盼我们长大的心,都是一样的春天。 清早起床后,母亲揭开砂锅盖,捞出炖熟的猪蹄膀,扯下腿筋肉,一人一坨。我们用作业纸把肉包过,塞进书包上学。课间,与小伙伴溜进小树林,打开油浸浸的纸包,几双眼睛都掉落在肉上。眼神缓缓扫视,谁跟我的关系铁,就先撕一丝精肉给他。那天注定是听不好课的,书和本子上都沾着肉味儿…… 砂锅看起来是笨拙,却是身娇骨脆的玩意儿。但凡磕碰,容易破裂,摔不得碰不得。好在是本地土产,也不贵,碎了也值不得心疼,重新置办就行。破损的砂锅可不能随手扔,如果仅是锅底裂了或者口子缺了,姐姐会把砂锅装满土摆在院子里,种上指甲花、太阳花、马耳朵,院子里从春到秋都红红绿绿地热闹着。 女孩子心里都是花的梦,男孩子成天就想着吃。我和弟弟把破成两半的砂锅藏了,瞅着哪日天气好,邀几个伙伴,各自从家里偷些肉,连同半边砂锅,藏入背筐出门。偷肉也是技术活,被大人发现可不得了。专挑位置不显眼或者刚切过的腊肉下手,割下一小块后,抹些锅底灰在切口上遮掩。到山上,分工搭灶、捡柴、烧火。火势上来,垒几个石头支起半边砂锅。把溪水里洗净的腊肉切片摊在热锅片上,滋溜溜冒着油,肉香在野地里飘溢。炙烤到七八分熟就开吃,肉不多,吃不上几口就没了。就着破锅片上的残油,再烤些洋芋、红苕,算是美美地打一顿牙祭。吃毕,各自散开割草放牛。半片油渍斑斑的破砂锅,在残灰余烬上支棱着耳朵,听满山笑语。 日子就像老黄历,一页页翻过不再回来。前段时间,到热溪沟走访,沿着歪斜的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偌大一座纯木结构的四合院,只住了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儿孙们都在山外安家。空寂的老屋里,尘埃洒落在各式老物件上,泛出时光老去的锈迹。我们把十多个不同形态的砂锅搬到天井中,以满地青苔为背景一一拍照。这些曾经沸腾过山村岁月的砂器,早已废弃不用了。电气炉灶普及的年代,乡村的天空,炊烟已经消失。被黑砂煨暖的日子,也成为褪色的记忆。, DOCCHANNEL=, cdfx_address=, ZK=yarb20210605003.xml, isOriginal=0, JPPATH=group1/M00/C6/AC/wKhuumC6azWAIa7rAJlxYwUk6Uc705.png, ZB_AREA_LIST=, FB=

□李增勇

, TS=}, PAPERNAME=雅安日报, NEXTBM=004, CODE=200, CURBM=003, YEAR=2021, PAPERDATE=2021/06/05, DAY=05}